邢來義
復習是梳理已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復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人在實踐中作了一些積極探索,積累了點滴經驗,下面僅從操作層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學內容注重針對性
小學數(shù)學復習時間短、內容多、知識面廣,要使學生在每一節(jié)復習課中都能學有所獲,有機組織教學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在組織教學內容時我突出抓重點難點,針對學生的知識缺陷、疑惑,精心設計復習例題,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等方法,進一步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鞏固,達到填缺補差的作用。如“平面圖形面積計算”一課的復習,重點是公式之間的關系和運用,難點是各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重點交流各種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這些公式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理解、記憶及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鑒于此,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注意突出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形成知識體系。
二、復習方法講求實效性
復習不是簡單地再現(xiàn)舊知識,而是要通過對舊知識的系統(tǒng)整理,給學生以新的信息,引發(fā)新的思考,促進新的發(fā)展,特別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整理,在整理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編碼,對自己的認識結構實行精加工,使平時所學的分散、零亂、細碎的知識點結成知識鏈,形成知識網。通過分類歸納,讓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問題來激活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加深對表面積、體積、容積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較分類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大腦里存儲的知識更具條理化,為建構新的知識(如圓柱的表面積、體積、容積)做好了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在小學數(shù)學總檢測時仍須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適應性、開放性、靈活性演練、診斷性測試。為此,教師就要花一定的時間挑選、組織、編排、翻新、綜合、內化學生能力,編制成質量高、目標性強、檢測點準、靈活開放的測試題,學生感到每一題都是有價值的試卷。在綜合檢測試驗后,教師做出全面反饋,進行最終的知識結構調整內化手段,進一步調控學生的全面復習。教師不僅要精講巧析、洞查、記錄學生的缺陷,及時對癥下藥,并在下一次檢測中有所側重,努力使學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戰(zhàn)不殆”,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評估自我,自覺的查漏補缺,面對復雜多變的題目,能嚴密審題,弄清知識結構關系和知識規(guī)律,發(fā)掘隱含條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經驗。
三、教學過程突出學生主體性
傳統(tǒng)的復習課是“教師牽著學生走”,為避免這一弊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我把大量復習準備放在課前,課堂則成為學生匯報和交流的場所。課前,我布置復習的內容,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來整理復習內容,使學生在課前有足夠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梳理、溝通、回顧,使其系統(tǒng)化。
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交流、欣賞、評析。這樣的交流使原本平淡無味的復習內容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形式:文字式、表格式、框架式、圖畫式……比較就是復習,不同的比較,就有不同的感受。在交流知識要點的同時,我還讓學生“共享”平時在學習中犯過的“錯誤”。如,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在以前學習中曾經做錯的題目或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課中進行自我剖析和交流。學生的錯誤有些是屬認知方面的,有些則是非認知方面的;有些錯誤具有典型性,有些錯誤雖然不是共性問題,但對個人卻值得重視。這種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相互提醒中反思出現(xiàn)錯誤的根源,使復習真正成為“溫故知新”的過程。學生用自己的嘴講出了自己學習中的疑惑和困難,容易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原汁原味的交流,學生愛講也愛聽,遠比教師的苦口婆心說教效果好得多。
四、練習設計關注綜合性
復習課中的練習,既是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的過程,又是智力發(fā)展、技能形成的過程。因此,精心設計數(shù)學復習課的練習,是提高數(shù)學復習課效率的重要一環(huán)。在練習的設計中,注重選擇學生平時出錯較多和能體現(xiàn)典型解題思路的習題,并注意問題的綜合性和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以此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管解題思路如何,但只要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都能算出答案。
在復習時,我從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規(guī),而是注重把握重點,根據(jù)復習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既感受到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愉悅,又提高了總復習課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