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龍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fā)展,民工潮翻涌而起,留守兒童異軍突起,基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我們采用心理健康調查測試(MHT),對定西市安定區(qū)的留守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中學生時期,是個體生理、心理等從未成熟向成熟、從未定型到定型急驟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在身心發(fā)育最終成熟化、定型化之前,都要經歷一個所謂的"青春期危機"階段。而作為留守中學生此問題極為突出。
【關鍵詞】留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措施
中學生時期,是個體生理、心理等從未成熟向成熟、從未定型到定型急驟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在身心發(fā)育最終成熟化、定型化之前,都要經歷一個所謂的"青春期危機"階段。而作為留守中學生此問題極為突出。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經濟建設的逐步完善,人口遷移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另一波民工潮則抓住了人們的眼球,隨機產生的另一個群體,留守兒童。留守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和轉折時期,由于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存在,而且十分嚴重,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調查數據結果表明,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嚴重的是學習焦慮,另外孤獨傾向、對人焦慮、過敏傾向問題表現得也比較高。對此我們提出了一些相對科學的意見以及建議,依此針對性地解決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希望得到社會的關注。
問題提出
本次抽樣調查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江蘇地區(qū)的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以便準確把握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分布和走向,并尋找出相對科學的解決措施。
研究方法
調查對象:定西市安定區(qū)幾市的農村留守中小學生,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 185份。(其中男生87人,女生98人)
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周步成修訂的適應我國中學學生標準化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本測驗按焦慮情緒所指向的對象和由焦慮情緒而產生的行為這兩個方面進行測定。全量表由8個內容量表構成,把這8個內容量表的結果綜合起來,就可以知道一個學生的一般焦慮的程度;而各內容量表的結果可診斷出個人的焦慮中,哪個方面問題較大。這8個內容量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
數據處理:本次研究采用Excel數據分析方法。
一、現象分析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傾向較嚴重的主要集中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等諸方面。
留守學生家庭中,由于外出務工的大多為男性,所以留守學生大多數是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這對留守學生的性格養(yǎng)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尤其是對留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還有一部分雖然是和父母同時生活,但是,由于處在隨父母進城打工,背井離鄉(xiāng)的特殊情況下,他們的心理成長軌跡和城市的小孩或者是正常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學生存在很大的不同,由統(tǒng)計調查表的數據也可以表明。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個方面著手研究,同時這也為分析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找到一個方向。
學習焦慮:排名第一位。在留守中學生中,高達70.81%的學生有嚴重的學習焦慮現象。嚴重的學習焦慮是指對考試懷有恐懼心理,無法安心學習,十分關心考試分數。這類人必須接受為他制訂的有針對性的特別指導計劃。輕度的學習焦慮僅有1.62%,輕度學習焦慮指學習焦慮地,學習不會受到困擾,能正確對待考試成績。
成因分析:中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已是社會各界的共識。中學生不僅書包沉重,精疲力竭,而且精神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很多青少年經常掛在嘴邊的字就是煩、郁悶。目前,在升學和擇校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中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又缺乏有效的疏導和釋放,造成部分學生心理過度焦慮。
多年以來由于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片面追求升學率,許多學生負擔過重,作業(yè)太多,考試頻繁,學生成天爬題山涉題海,完全象一臺臺完成作業(yè)的機器,疲于奔命,機械操作加上輿論壓力,家長與教師的強迫,學生常處于焦慮的“高原狀態(tài) ”,這就分散了學生的注意, 抑制了學生記憶和思維的正常進行, 使學生離開了學習活動本身而去關注令人煩惱的緊張情緒,從而導致了學業(yè)成績下降、思維遲鈍、反應麻木, 出現了與家長、老師期望效應相背離的結果這不能不說是學生由于負擔過重長期處于高焦慮情緒狀態(tài)下的產物。由此可見,負擔過重是學生產生高焦慮的根源, 只有減負,才能消除學生的高焦慮。
孤獨傾向:排名第二位。孤獨傾向該項得分超過8分的人占了32%,此類屬于孤獨.抑郁,不善于與人交往,自我封閉。3分到8分之間的占到了42%。而小于等于3分的人26%,此類屬于愛好社交,喜歡尋求刺激,喜歡與他人在一起。
成因分析:通過走訪和問卷調查,了解到造成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孤獨傾向交強烈的原因以及現狀。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經濟建設的逐步完善,人口遷移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在縮短,而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在增大,而且人們對“孤獨”的感受也在逐步的加深。而另一波民工潮則抓住了人們的眼球,隨機產生的另一個群體,留守兒童。留守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和轉折時期,由于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他們中的孤獨現象不僅存在,而且十分嚴重,這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通過問卷調查,農村留守中學生在孤獨感因子上的分值均高于非留守中學生,呈現顯著差異,主觀體驗孤獨感水平普遍較高。并且得到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孤獨感水平存在性別差異,留守女生在孤獨感因子上的分值均顯著高于留守男生。同時農村留守中學生孤獨感應對方式存在性別差異。留守男生與女生在面對孤獨情境時所采用的積極應對方式存在顯著差異,且女生高于男生然而,留守中學生孤獨感的系統(tǒng)研究非常的少,這給當前的學校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所以,本次研究探討的是留守中學生的孤獨現象,探索影響他們孤獨感的主要家庭因素,為學校、家庭、社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家庭因素來講:由于農民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相對主要力量,導致農村出現大部分的孤寡老人以及婦孺留守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jiān)護人則是由她們占了大部分,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且教育方法相對不科學,導致他們部分愛缺失以及在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因此父母是否雙方外出打工、外出時間長短以及監(jiān)護人的類別、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農村留守中學生孤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時,父母是否雙方外出打工、外出時間長短,監(jiān)護人的教養(yǎng)方式以及是否與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對農村留守中學生孤獨感水平有較大的預測作用。導致這樣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還有當地政府沒有很好的做好社會保障工作,以及外出務工人員的登記,切實掌握他們的子女教育、生活、學習等各方面。
通過走訪以及問卷調查,讓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與家庭因素是密不可分的,甚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然和社會的關注程度以及學校的教育方式等方面也有相當大的關系。調查數據結果表明,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嚴重的是學習焦慮,另外孤獨傾向、對人焦慮、過敏傾向問題表現得也比較高。希望我們的此次問卷調查,進行的現象分析,引起有關部門的密切關注,我們提出的可行性意見也能采納,并切實的落實到實處。
注:該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農村寄宿制中學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編號[2012]GSG57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