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軍
【摘 要】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為達成教育教學目標、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可供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有選擇地運用。重視和加強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技術水平、促進教育信息技術工作快速發(fā)展不僅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強教育發(fā)展后勁、增強教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更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是辦公質優(yōu)、群眾滿意、實現教育科學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信息技術;科學管理;觀念
一、信息技術國內外發(fā)展現狀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它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行各業(yè),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裝備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由于這些新技術,明天的社會將不同于過去的任何模式。最準確和最新的信息可以提供,而且往往可以實時地提供給地球上的任何人使用,并能達到最偏僻的地區(qū)。人機對話的技術將使人們不僅能發(fā)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離和運作時間限制地進行對話、討論、傳遞信息和知識。雖然我國也在大力發(fā)展并完善教育技術裝備,但是由于我國的起步較晚,且由于其他眾多原因阻礙了教育技術裝備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故與其他國家在這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若想使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一定不能忽視教育技術裝備的重要,且只有找到影響其發(fā)展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解決根本性問題,縮短與國際的差距。
二、分析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對已有設備未能進行科學管理及充分利用。部分學校出資購置了大量的教學設備。在師生及社會高興不已之余,該設備是否能真正運用于教學仍然是個未知數。這里可能存在兩種原因:一是設備功能齊全,用于教育教學方面僅是很小一部分,造成資源大量浪費。二是雖裝備了較為先進設備,卻沒有專業(yè)人員進行管理與維護或因其他原因而使該設備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2)對已有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問題。設備的管理工作一般都安排一些臨退休或者是不能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擔任。由于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而上崗,故不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因此,他們僅僅能進行設備發(fā)放、回收等基本工作,對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維修工作卻束手無策。特別是對化學、物理、生物、信息技術等方面的高精密儀器的維護與維修更是無可奈何。
(3)教師的認識不足或所具備的知識有限。中國的人口已逐步趨向老齡化發(fā)展,在教師隊伍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年齡較大的人,他們具備的知識與社會現實的需求已經存在著很大有差距。由于他們自身具備的知識水平本來就有限,又未經過各類培訓,認為新型教學設備較為神秘故而遠之,甚至有的對其帶有抵制情緒,對于新型教學設備的認識與操作也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特別是部分領導對教育設備的完善的認識不夠,對該工作的采購等工作也就勉強應付,對其投入的資金等也就有限,嚴重影響了完善教學設備工作的開展。
三、任務驅動與問題引導共存,豐富學習活動
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組織翻轉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在理論知識點前,可以用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內容導讀,呈現出本模塊的主要知識點。以層次性、遞進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關鍵概念。在設計實踐性任務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緊密聯系知識點,布置一個實踐性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逐步攻克每個知識點,也能充實學生的學習活動。
四、微課資源與要點提示互補,支持自主探究
對于課程中的一些關鍵知識點、典型案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錄制成微視頻,使學生能夠按照微視頻中的每一個操作步驟掌握知識點,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熟悉操作步聚,完成實踐性任務。同時,翻轉課堂在課堂中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教師應在不減少基本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多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增強課堂中學生的交互性、協作性,讓學生在相互探討、質疑中實現知識的內化。
五、技術思維與操作能力并重,促進學生發(fā)展
信息技術是一門突出實踐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分析、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具有實踐能力。為了考察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技術思維與操作能力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在每一個大環(huán)節(jié)中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給出反饋與總結,督促學生對知識、學習過程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習能力。通過設計學生自主學習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把“想、看、做、試”貫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更多的嘗試與體驗機會,這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與技能的掌握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六、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綜合素養(yǎng)
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工具,而不僅僅是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的應用要與其他學科課程進行整合,讓學生們能學以致用,并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以促進其它學科的學習。其次,配備齊全完備的機房設施,及時更新計算機上安裝的軟件,定期維護計算機。最后,各學校應當把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學校的正式考試科目,從而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應加強信息技術教師師資培訓,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這樣,可以使信息技術教師及時地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教學能力。學校還可以招收計算機能力很強的專業(yè)人員進校,并對在校的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定期的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培訓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七、采取差異教學模式,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等因素,根據課程本身的特征,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采取差異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在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所得所獲。在初中學生入學時,可以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摸底考試或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信息技術掌握程度,了解他們的興趣和動向。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程度不同的組,為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難度不同的任務,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差異教學,從而激發(fā)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興趣。評價過程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可以使評價方式多樣化。比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書面作業(yè)、實踐作業(yè)、課題討論、小型調查研究等以各種形式進行考評。這種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為學生與教師之間客觀有效的反饋提供了保證。
八、技術思維與操作能力并重,促進學生發(fā)展
信息技術是一門突出實踐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分析、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具有實踐能力。為了考察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技術思維與操作能力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在每一個大環(huán)節(jié)中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給出反饋與總結,督促學生對知識、學習過程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習能力。通過設計學生自主學習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把“想、看、做、試”貫穿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更多的嘗試與體驗機會,這對學生的學習情感的培養(yǎng)與技能的掌握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實踐證明,有效的課堂翻轉讓學生比在傳統課堂環(huán)境中的學習效果更好。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運用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將翻轉課堂運用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以實際行動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課堂教育改革,為我國信息技術教育開辟新天地。
綜上所述,針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在此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去選擇教學內容,采取真正有效、合理的教學方式。對于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出現的問題,教育者也應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思想,而應該努力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新策略。
參考文獻:
[1]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2004
[2]陸軍.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