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澎
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體現(xiàn)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進而將正確的認知內(nèi)化為學生生活學習的指導思想,外化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學校管理變他律為自律。作為一名農(nóng)村普通高中的一線教師,我深切地體會到:在農(nóng)村高中,良好的自律習慣的缺失是形成學習困難的主因。而良好的自律習慣與文化價值的取向密不可分。文化價值觀左右著學生的行為,文化價值的取向,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因此,營造良好的農(nóng)村高中校園大文化環(huán)境,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是實現(xiàn)農(nóng)村高中學困生轉化的有力舉措。
一、培育樂觀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依靠集體教育的力量遏制學困生不良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和延續(xù)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缸,給尚未成熟的學生以不良影響。學生在集體中,思想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心理學上稱之為“從眾心理”。良好的校園文化讓身處其中的每一位學生從中得到熏陶,學校經(jīng)常組織開展各種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如歌詠比賽、集體秋游、助殘活動等會給學生心理帶來一系列的變化,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克服在個體常態(tài)下不能克服的困難,能完成較艱難的任務,自己教育自己,完善心理品質。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集體輿論,對每個學生都有熏陶感染和約束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的心理和品質健康的發(fā)展。在校園集體活動中,淡化尖子生與學困生的角色關系,在活動中讓學困生自己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強化他們的自信心,給每一位學生以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并通過個性特長的發(fā)揮實現(xiàn)他們的個體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激發(fā)他們奮發(fā)進取的自信心,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只有努力就會取得同別人一樣的成績,甚至會在某些方面超過他人,從而建立穩(wěn)固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動力系統(tǒng)。課外活動的內(nèi)容,形式要多樣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獻愛心”活動、演講比賽、革命傳統(tǒng)教育、各種評優(yōu)活動等)和知識性的(如學科知識競賽、知識講座、“三小”活動等),又要有娛樂性的(如各種體育比賽、校園歌手比賽、文藝匯演、游園活動、美術書法作品展等)和實踐性的(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生產(chǎn)勞動等),還可利用大型慶典、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設計全校性的傳統(tǒng)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田徑運動會、植樹節(jié)、藝術節(jié)、元旦文娛匯演等,鼓勵全校師生一起參與。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彰顯了學生的個性,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發(fā)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了活動中鍛煉人、活動中塑造人的活動目的。
二、樹立良好的自律擔當校園文化環(huán)境,幫助學生完善心理品質,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責任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做人、成人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麥克雷??伤顾热颂岢龅摹拔宕蟆比烁衲P椭械诙矫婢褪秦熑涡?,它包括勝任工作、公正、有條理、盡職、成就、自律、謹慎、克制等,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當下農(nóng)村高中的學生,大都是家中的“小皇帝”,處處以“我”為中心,責任意識極度淡泊,習慣于把責任推給父母,推給他人,對自己做過的或做錯的事缺乏自我反省,不能主動承擔責任。基于上述特點,我們有意識地營造自律擔當校園文化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地意識到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嚴格自律,讓學生自律擔當責任感得到主動發(fā)展。
首先,要讓學生對自己在道德上的“分內(nèi)應做之事”或“應當為沒有做到分內(nèi)應做之事所擔當?shù)牡赖逻^失”的自覺體認。高度自覺的道德責任應當而且必須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是對學生自身所肩負的道德責任“是什么”的明確認知和判斷;其二是對學生自身道德責任的主體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據(jù)(即“為什么”)的深刻體認。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自律擔當態(tài)度。面對一定的道德責任,究竟是義無反顧地予以擔當還是借故逃避乃至于堂而皇之地予以違反呢?這是學生在具有自覺的道德責任知識、透徹地認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之后必然面臨的一個行為取向問題,也是檢驗學生在行為、生活中能否落實“自律擔當”的一把標尺,因為認真負責的責任態(tài)度是為實現(xiàn)“自律”和“擔當”所必不可少的意識條件之一,即“態(tài)度決定一切”。
三、構建良好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優(yōu)化學生學習生活的人際環(huán)境
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校園文化。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奮發(fā)向上,健康成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良好的集體意識是一種向上的群體規(guī)范,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教育過程和結果。師生間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反之,如果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對立,教師就很難對學生施加影響。要創(chuàng)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師德修養(yǎng),精湛的教學藝術,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學生尊敬教師,勤學守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出現(xiàn)樂教樂學的生動局面。
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既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影響優(yōu)良集體的形成,教師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導,強調同學間的人際關系應遵循守紀、理解、團結、互助的基本原則,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公平競爭、幫人所需、大度為懷。提倡同學間學習上互幫互學,共同進步;生活上一人有難,八方相助;紀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除煩惱;要正確地引導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學生在這種團結友愛、相互尊重的氣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長。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學業(yè)文化環(huán)境,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學業(yè)分數(shù)
中學階段畢竟以學科文化學習為主,學生評價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學科成績的評價,而在目前的教育機制下,文化成績(即常說的分數(shù))仍左右著教師、學生。在考試不理想時,要通過談話等方式告訴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要灰心和絕望,認識到失敗的意義,提高挫折忍耐力。要讓學生認識到:世上沒有常勝將軍,不面對富有挑戰(zhàn)的任務就不會有進步!我們應該認識到失敗的價值,失敗意味著自己未掌握某些知識技能,失敗指明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時,要教育學生認準目標,攻堅克難,樹立自信心,把握好學習的機會,努力爭取成功。面對學業(yè)成績,橫向比較有時有明顯的副作用,不僅學習暫時落后的人容易越來越氣餒,就連學習尖子生,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總是能考第一、二名。因此,要引導學生善于把橫向比和縱向比結合起來,縱向比,就是和自己的過去比,只要自己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只要自己在穩(wěn)步前進,即使是很慢的進步,就不應自卑或氣餒,要看到自己比剛進校時多學了許多知識,永遠不要“痛恨”自己,而要接納自己,不自暴自棄,而是自強不息。
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文化心理:不要唉嘆要實干,少想過去如何慘,多想將來怎樣干,不要怨這怨那;要引導學生一心向前看,苦干加巧干,不背包袱上陣,也不丟掉包袱唱著“看破紅塵”不上陣;而是用理智戰(zhàn)勝情感,要讓學生時常提醒自己加強自我意識控制,而不是“庸人自擾”,從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為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