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敏
(鄉(xiāng)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甘孜627850)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檢測對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價值
段 敏
(鄉(xiāng)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甘孜627850)
目的探討急性腎損傷患者早期診斷中檢測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的價值,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方法選取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該院確診為急性腎損傷的患者120例設為研究組,根據(jù)阿姆斯特丹召開的急性腎損傷工作研討會制定的急性腎損傷定義和分期標準規(guī)定(2005年9月)分為一期組(46例)、二期組(37例)和三期組(37例);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40例設為對照組。同時測定各組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綜合分析結果。結果研究組各組患者的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均較對照組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患者病情加重,呈現(xiàn)逐步升高的趨勢。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的陽性率均在80.00%以上;研究組各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陽性率與胱抑素C的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一期組患者進行了聯(lián)合檢測,聯(lián)合檢測2項指標的陽性率[95.65(44/46)]顯著高于單獨檢測結果[84.78%(39/46)、86.96%(40/4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對于急性腎損傷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同胱抑素C一樣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聯(lián)合2項指標檢測更有利于急性腎損傷患者的早期篩查,降低漏診率。
明膠酶類;腎功能衰竭,急性/病理生理學;創(chuàng)傷和損傷;早期診斷;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胱抑素C;急性腎損傷
急性腎損傷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涉及多學科的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腎功能突然快速下降,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或尿量下降,若不能及時介入治療,會導致代謝性酸中毒、急性尿毒癥等,最終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嚴重危害生命。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防治急性腎損傷是患者治療和預后的關鍵[1]。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腎損傷患者早期診斷中檢測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的價值,以120例不同病期的急性腎損傷患者和40例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同時測定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對結果進行綜合對比分析,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并確診為急性腎損傷的患者120例設為研究組。患者病情均符合2005年9月阿姆斯特丹召開的急性腎損傷工作研討會制定的急性腎損傷定義和分期標準規(guī)定[2],分為一期組(46例)、二期組(37例)和三期組(37例)。一期組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齡(60.15±7.32)歲。二期組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齡(61.08±7.52)歲。三期組中男23例,女14例;平均年齡(61.83±7.84)歲。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4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1.58±7.67)歲。各組納入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1.2.1.1 樣本采集與處理 納入對象均于納入次日清晨由專業(yè)護士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3.0 mL,經(jīng)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待測。樣本應為非黃疸、非脂血、非溶血。
1.2.1.2 試劑和儀器 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檢測試劑、校準品和質控品由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健康成)提供。儀器為新健康成公司生產(chǎn)的XC80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2.1.3 樣本檢測 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進行試劑校準、質量控制,室內質控均在控,然后測定待測樣本。
1.2.2 結果判斷 廠家配套說明書給定參考范圍∶胱抑素C(0.51~1.09 mg/L),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106.0 ng/mL),超出給定范圍則表示檢測結果為陽性。聯(lián)合檢測中其中一項檢測結果為陽性則結果為陽性。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檢測結果在Excel2003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各組患者的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較對照組均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患者病情加重,呈現(xiàn)逐步增高的趨勢。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的陽性率均在80.00%以上;研究組各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陽性率與胱抑素C的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一期組患者進行了聯(lián)合檢測,聯(lián)合檢測2項指標的陽性率[95.65(44/46)]顯著高于單獨檢測結果[84.78%(39/46)、86.96%(40/4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患者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檢測結果比較
急性腎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危害性大、以腎功能急性減退為特征的綜合征,主要的發(fā)病機制為患者遭受急性創(chuàng)傷,如嚴重感染、嚴重大量出血、內科危重病、嚴重創(chuàng)傷等,此時機體組織器官會發(fā)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功能變化,伴有如神經(jīng)內分泌代謝紊亂、氧代謝障礙、缺血再灌注損傷等高應激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大量炎性遞質或氧自由基,引發(fā)急性腎損傷,若不及時診斷和進行治療,最終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患者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能介入治療,對患者后續(xù)治療和預后都有極大幫助,避免出現(xiàn)不可逆的腎損傷,由此可見,急性腎損傷疾病早期診斷亟須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的診斷指標。胱抑素C是一種小分子物質,主要在人體腎小管進行過濾和重吸收,健康人胱抑素C的產(chǎn)生量是恒定的,即健康人血液中胱抑素C含量是穩(wěn)定的[4]。胱抑素C是目前臨床較為認可的一種評價早期腎損傷的內源性標志物。多篇文獻報道胱抑素C對于臨床早期腎損傷的輔助診斷具有積極的價值,靈敏度高、特異性強[5-6]。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是一種與明膠酶結合的鐵轉運變異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25×103),最初在人類中性粒B細胞中被發(fā)現(xiàn),共價結合于源自中性粒細胞的明膠酶,是脂質運載蛋白超家族成員之一[7]。正常情況下,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只在腎臟、胃、肝臟和結腸等組織中以極低水平表達或者不表達,當炎癥發(fā)生或上皮細胞受到損傷性刺激時,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才被誘導而發(fā)生高表達[8]。早期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是通過微陣列基因表達譜分析檢測到的最早、最穩(wěn)定出現(xiàn)的蛋白質之一。并且,在急性腎損傷發(fā)生不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也很容易在血液和尿液中被檢測出來,隨后學者開始探究其能否應用于人體急性腎損傷的早期診斷[9]。目前已有文獻報道,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對于急性腎損傷的早期診斷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靈敏度和特異性都能滿足臨床需求[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組患者的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較對照組均有明顯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發(fā)生急性腎損傷時,這2種物質在血液中能夠明顯地表現(xiàn)出含量上升的差異,這種差異能夠對疾病的輔助診斷產(chǎn)生幫助。且隨著患者病情加重,呈現(xiàn)逐步增高的趨勢,說明這2項指標能夠用于疾病病情的監(jiān)測和預后的判斷。血清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的陽性率均在80.00%以上;研究組各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陽性率與胱抑素C的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一期組患者聯(lián)合檢測2項指標的陽性率顯著高于單獨檢測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對于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其臨床診斷效果和胱抑素C無明顯差異,聯(lián)合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和胱抑素C檢測可以有效提高陽性檢出率,降低漏診率,適用于急性腎損傷早期篩查。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對于急性腎損傷患者的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同胱抑素C一樣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聯(lián)合2項指標檢測更有利于急性腎損傷患者的早期篩查,降低漏診率。由于本研究的病例數(shù)量有限,有待病例資料的積累更進一步對其準確的研究。
[1]梅長林,劉森炎.急性腎損傷診治進展[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3,38(5)∶342-346.
[2]Molitoris BA,Levin A,Warnock DG,et al.Improving outcomes of acute kidneyinjury∶reportofaninitiative[J].NatClinPractNephrol,2007,3(8)∶439-442.
[3]尹永杰,張京曉.急性腎損傷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3)∶324-327.
[4]鄒德勇,耿紅艷,王秀梅,等.血清胱抑素C檢測在ICU急性腎損傷中的意義[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7)∶1300-1302.
[5]李冰心,周小兵,楊林,等.CysC、NGAL和IL-18對腎病綜合征所致急性腎損傷的診斷價值[J].海南醫(yī)學,2014,25(1)∶53-55.
[6]王春波,韓彥輝,李海霞.血清胱抑素C在ICU危重患者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急診雜志,2013(4)∶159-161.
[7]馬玉國,趙紅麗,任秀華,等.急性腎損傷的檢測指標NGAL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4)∶1842-1844.
[8]徐興凱,李巖,林兆奮,等.NGAL在急性腎損傷早期臨床診斷中的作用[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3,33(5)∶474-478.
[9]楊威,張金盈,沈德良,等.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早期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腎損傷的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7)∶1107-1109.
[10]周玉慶,黃志軍,袁洪,等.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在急性腎損傷早期診斷及治療中作用的研究進展[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3,33(1)∶52-5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3.038
:B
:1009-5519(2015)13-2023-03
∶2015-04-01)
∶段敏(1977-),男,四川巴中人,主管技師,主要從事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E-mail∶10970718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