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超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飛速提升,以及國家對于市政建設的極度重視和大力投資,我國的城市建設發(fā)展迅猛:一棟棟低層建筑消失,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一片片柔軟的綠地逐漸消失,出現的是堅硬、冰冷的硬質鋪裝道路或廣場。站在城市的中央,我們宛如身處一個由玻璃、水泥、鋼鐵組成的世界,我們只能看見日照當午,再難見到日出和夕陽,我們失去了獨自享有的一片小天地,進入了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間,和他人分享除了個人住房之外的其他所有空間。人們愈來愈認識到,一個擁有各式漂亮建筑的城市不一定是一個適于居住、為人們所喜愛的城市。本文闡釋城市公共空間的本質,城市公共空間的現存問題及設計方法。
【關鍵詞】建筑設計;公共空間;創(chuàng)造;
在建筑設計中, 創(chuàng)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將建筑納入城市之中, 實現其有機結合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出發(fā), 建筑是城市大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 建筑空間是城市空間的子空間,二者是一種包含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體。
一、闡釋城市公共空間的本質
從廣義上講,除實體建筑物之外的城市虛空間被認為是城市公共空間,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城市街道、廣場、公園、游憩綠地、濱水綠地、山川、水體等;就其狹義而言,城市公共空間指公眾進行公共生活與休閑娛樂的共享空間。城市公共空間不僅要給人們提供方便的行走路線、人群集聚的空間,還要向公眾開放提供各類信息。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應具有承辦各類公眾活動的功能,還要具有觀賞、商業(yè)、交通、休憩等多樣化的用途。因此,從本質上定義城市公共空間,就是把活動在這個空間場所中的人作為主體,強調人在空間中的感受、活動,以及場所的物理特征和整體性。分析城市公共空間,就應從它的三要素—活動主體、活動事件和活動場所加以分析。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是通過活動主體、活動事件、活動場所三者合理有序的結合而形成的。主體是活動的制造者,活動強化了活動主體的場所意識和精神。
二、城市公共空間的現存問題
由于現代城市發(fā)展的腳步過于急促,城市的配套設施跟不上城市的發(fā)展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盡快地滿足城市人口的生活需求,城市建設者應對城市空間環(huán)境的建設質量是否符合人們的期望以及能否滿足人們的需求等問題進行考慮。但一些普遍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間問題還很難在短期內被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是:第一,公共空間數量少,用地不足,有些原有的功能性空間被吞沒、占用,失去了公共性;第二,形式單一,缺乏個性;第三,片面強調宏偉,尺度失調,華而不實,枯燥乏味;第四,很少考慮到讓人們參與到公共空間中,整個設計更多的是片面追求形式感和造型,對于人們的行為活動極少關注;第五,盲目追求速度,沒有因地制宜,模仿的痕跡明顯;第六,缺少綠化和活動設施,讓在公共空間中活動的人感覺有諸多不便;第七,空間安排雜亂無章,裝飾元素胡亂堆砌,交通阻滯,環(huán)境惡劣;第八,偽造古跡,通過仿制、篡改等手段以假代真;第九,文化品位低俗,功能安排單調;第十,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把公共空間視為建筑的附屬品,超密度開發(fā)建設。
三、建筑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層面的拓展
伴隨城市生活與城市空間的紛繁演變,公共空間危機成為世界范圍內日益普遍的城市問題。人們發(fā)現,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間秩序的過程中,建筑設計扮演著重要角色。
1.城市公共空間的立體化和室內化。傳統(tǒng)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一般指向外部空間的秩序,其與建筑內部的滲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層。伴隨著城市內部不斷趨于密集,空間結構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維劃分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多種職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設施和各類建筑擠占了大量地面空間,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產業(yè)結構調整則產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動需求,必須依靠垂直向度的發(fā)展化解其間的矛盾,形成各職能空間的穿插疊層來整合城市環(huán)境,促進土地的集約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間的室內化是城市空間結構立體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城市公共空間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概念中外部空間的范疇,還納入了建筑的室內公共空間、過渡空間和地下空間等內容。
2.建筑空間的復合化和開放化。建筑空間是人類出于生活生產需要而能動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間的兩個重要方面。在當代,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樣化發(fā)展,對建筑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類型的使用要求。但傳統(tǒng)的建筑功能概念卻不涉及將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動,在空間形態(tài)上就表現為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分離。當代城市環(huán)境正朝向系統(tǒng)化、立體化和宜人化的方向迅速演進,要求建筑內部功能與外部需求達成良好的契合,建筑空間的秩序必須服從城市環(huán)境的脈絡結構。
(1)功能與職能。當代城市建筑,特別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還須在城市中承擔相應的職能。職能是以滿足服務對象的最終使用目的為導向的積極功能的體現,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發(fā)揮以及對外部環(huán)境的積極影響。職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動在建筑使用中的主體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體屬性與人為活動主體需求之間的效用關系,將外部需求納入建筑自身體系的范疇,從而建立建筑社會化使用的主動機制。在實際使用中,建筑職能和功能的分類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即某一功能類型的建筑可以具備多種的職能,同一種職能則可能涉及多種不同的功能。
(2)建筑空間的異化。建筑積極介入城市環(huán)境,其職能要素不斷突破建筑本體功能的限定而越來越多地接納原本屬于城市的職能,這反映了當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織、多元共生的整體關系,也產生了新的公共活動方式和相應的建筑空間形式,主要包括:第一,城市街道滲透、穿越建筑內部;第二,城市交通系統(tǒng)利用建筑空間組織切換與集散;第三,屋面成為城市廣場;空中花園成為城市綠化與景觀系統(tǒng)新的組成部分;第四,超大尺度的室內空間容納多類型的城市活動。建筑與城市兩個環(huán)境層次之間的界線日漸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滲透的交錯連接,建筑日漸突破單體和類型的概念,與城市公共空間產生緊密的聯(lián)系(如圖)。
3.室外空間的互化。將建筑周圍的室外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相互結合滲透,主要包括廣場、庭院的開放。室外廣場是建筑群體之間或與周圍道路、建筑之間形成的外部空間。廣場空間打破了傳統(tǒng)城市道路—人行道—入口—室內空間的簡單構成方式,形成建筑與城市之間的良好“過渡”。它不僅是交通上緩沖部分,而且是人們心理上的放松地帶—在城市“緊、密、快、鬧”的大背景下,求得一塊“松、緩、靜”的樂土,可采取以下幾種具體形式:
(1)平面式結合。
這是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即通過標高與街道基本相同的街道層廣場將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相聯(lián)系。其優(yōu)點是與城市道路具有直接聯(lián)系,便于人員進出,但在組織上較復雜,易受干擾。
(2)下沉式結合。
即建筑在室外空間開辟下沉廣場,作為與城市公共空間聯(lián)系的紐帶。廣場標高低于街道層,視線及交通干擾小,安全感強,易于形成陰角空間;界線清晰,空間明確,易于營造良好的氣氛;可通過豎向設計,與建筑出入口、下交通站、地下步道系統(tǒng)等相聯(lián)系,創(chuàng)造富有層次的流線和空間。
(3)臺座式結合。
與下沉式處理恰好相反,將建筑標高高于街道層的臺座廣場開放為城市公共空間。此種結合方式視覺條件良好,并與街道立體交叉,交通干擾?。煌瑫r可以結合天橋、過廊等設置,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空間和方便的流線。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上面列舉的三種結合方式常常可以根據具體的基地條件及使用要求,結合建筑不同功能的出入口加以綜合運用。
4.建筑設計中的城市意識。建筑創(chuàng)作中建立城市意識,重視環(huán)境因素已經成為發(fā)展城市公共空間的迫切要求,這種關系可以理解為建筑設計中的城市設計維度。設計者必須將相關的城市活動作為建筑設計的依據,通過建筑設計維護城市公共空間的連續(xù)性和整體性,成為一種連續(xù)的設計過程。
而建筑策劃和概念設計由于處于建筑設計工作的初始階段,對方案起到定性的作用,是實現整體連續(xù)的建筑設計過程的關鍵??傮w而言建筑策劃的目的在于為建筑設計工作確立科學理性的設計依據。在整體性、開放性要求不斷加強的現代城市建設中,這種設計依據不應僅反映業(yè)主意愿和建筑師的主觀追求,還必須反映公眾利益、城市環(huán)境品質和總體經濟效益等多種價值取向。在某個已經形成城市設計成果的區(qū)段,尚且需要建筑師對于導則彈性框架的理解與把握;對于在沒有形成城市設計成果的區(qū)段進行的開發(fā)項目,建筑策劃中的“城市意識”就更為必要。
城市不是建筑的簡單組合,城市應以人為中心,因為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參與是城市的生命和活力之源。一個城市是生機勃勃還是沉悶乏味,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讓人們參與其中,并從中獲得快樂。人們規(guī)劃建設城市,而城市又把人們按照自己的理想而建造的城市環(huán)境和空間回報給人們。
參考文獻:
[1]廖方.簡述城市公共空間及其層級結構[J].規(guī)劃師,2007(4)
[2]韓冬青.談建筑策劃中的城市意識[J].規(guī)劃師,2009(3)
[3]王建國.城市設計(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