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穎
【摘 要】王夫之先生是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其作品《姜齋詩話》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詩學論著之一。此書以漫話體例記錄了船山先生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看法和意見,特別其對于情景問題的理解值得我們注意:即,他對詩歌抒情功能的重視;對自然、真實、生動描繪景物的關注以及對于情景相融境界的追求。
【關鍵詞】王夫之;《姜齋詩話》;自然;情景交融
《姜齋詩話》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重要詩學著作之一,此書包括《詩譯》、《夕堂永日緒論內、外編》、《南窗漫記》三部分。其中《詩譯》主要通過對《詩經(jīng)》具體詩句的議論發(fā)表其詩歌理論主張,共16條?!断μ糜廊站w論》分內、外二編,內編多評論詩人、詩作以及對于詩歌寫作技巧的探討,共48條?!锻饩帯分饕摷敖?jīng)義及散文的寫作問題,并談自己對于古文與時文的看法,共45條?!赌洗奥洝酚涗泿熡训倪z詩、遺句,共32條。此書雖用漫談體例作成,但縱觀全書仍可發(fā)現(xiàn)船山論詩涉及了詩歌理論的各個方面如對于詩歌功能的看法,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觀點以及讀者對于詩歌的接受問題,而其中對于詩歌情、景問題的看法最具創(chuàng)見。
一、重視詩歌抒情功能,反對“詩史”之說
王夫之十分重視詩歌的抒情功能,《詩譯》第一條說:“元韻之機,兆在人心,流連跌宕,一出一入,均此情之哀樂,必永于言者也。”[1]這一條是他對于隋代王通續(xù)詩的看法,認為漢魏以來的詩只要從內心真實情感發(fā)出而作,就未必不如《詩經(jīng)》,詩歌在表情達意的功能上古今是一致的,所以對于王通續(xù)詩持肯定態(tài)度。但王夫之也說“仲淹之刪,非圣人之刪也,而何損于采風之旨焉”。從這一方面看他在承認詩歌抒情性的同時又對所抒發(fā)的情感作了一些限制,即不能有損于“采風”之旨。另外,在第六條中他又提出了詩歌應不帶個人功利性目的,“始而欲得其歡,已而稱頌之,終乃有所求焉,細人必出于此”,所以他贊賞《詩經(jīng).鹿鳴》,認為“以燕樂嘉賓之心”是“大音希聲”,是出于真摯的不能自已之情。正因此,對于杜甫《奉贈韋左丞》一詩他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杜甫在詩中向韋濟傾訴了自己的抱負及所處的困頓情境,有讓韋提攜的意思。由此他也十分反對“詩史”之說,在《詩譯》第12條中說:“夫詩之不可以史為,若口之與目不相為代也。” 對“詩史”之說的反對,對詩歌帶有個人功利性追求的反對,都是王夫之重視詩歌抒情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
二、重視詩歌寫景的自然、真實與生動
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中,王夫之對于如何更好地進行景物描繪特別重視。《姜齋詩話·詩譯》第三條中說:“自然生其氣象”,強調寫景必須自然。船山特別欣賞《詩經(jīng)》及《古詩十九首》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及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蝴蝶飛南園”之句。同時他還提出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量”說?!艾F(xiàn)量”這個概念本來是佛教法相宗對心與境的一種看法?!断嘧诮j索》“三量”條說“現(xiàn)量,現(xiàn)者有現(xiàn)在義,有現(xiàn)成義,有顯現(xiàn)真實義?,F(xiàn)在不緣過去做影;現(xiàn)成一觸即覺,不加思量計;顯現(xiàn)真實,乃彼之體性本自如此,顯現(xiàn)無疑,不參虛妄。”可以理解為即景會心,聞言得義,無需思索比度,便能領略其中情味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方式。對于寫景來說,是指寫景的隨意與自然,即要寫第一印象中的情與物。
其次,他注重寫景能夠得“物態(tài)”與“物理”,也即是寫景的真實性。由此,在《夕堂內編》7條中,提出“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即寫景必須寫出真實可見的事物,而不能隨意想象不以事實為根據(jù)。所以他認為齊梁、晚唐及宋人作詩沒有按照這個原則,“皆欺心以炫巧”。當然船山先生追求寫景的真實性的用意是好的,但如果過分追求寫實景,而忽視想象、虛構或是夸張,詩歌的藝術性也就削弱了。
再次,他又提倡寫景巧妙,講求方法。比如說要從側面烘托不露痕跡以求傳神。以“庭燎有輝”為例,此句出于《小雅.庭燎》:“夜如其何?夜鄉(xiāng)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俽?!被鹁嫔杏泄廨x,不是“晰晰”(明晃晃),也不時“之光”(閃光),可見天已漸明,鄉(xiāng)晨已來。他認為這句形象地寫出了鄉(xiāng)晨之景。而對于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中“花迎劍佩星初落”之句,則認為‘花迎劍佩已經(jīng)傳神的寫出了曉色朦朧,云“星初落”則痕跡盡露。據(jù)此兩例可知,王夫之先生對用相關景物從側面對所詠之景巧妙襯托的重視。另外《夕堂內編》25條中關于“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的手法,也是從側面寫景的具體表現(xiàn)。
三、情景交融是情景理論的最高境界
王夫之對于詩歌中的情感如何得到自然抒發(fā)以及如何將景物寫得自然、真實、生動非常重視,但就情景兩者的互動共存而言,他認為情景完全交融是情景理論的最高境界?!断μ脙染帯?4條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可見,如能達到情景不離、或是情景妙合,則可使詩有神。那么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第一,情與景相依相生。這一點《詩譯》16條作了清楚地說明:“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境,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比绾巫龅角榫跋嘁老嗌??可以從兩方面出發(fā),一要景中含情,即《夕堂》14條中所講的“景中情”。如“長安一片月”,是孤凄憶遠之情,在景色描寫中自然流露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24條中,又進一步提出:“古人絕唱句多景語,如‘高臺多悲風‘蝴蝶飛南園皆是也,而情寓景中矣?!笨梢娋爸泻?、情寓景中,既使景色描寫得更為生動自然,也使情感在景色中抒發(fā)得更為明朗而強烈。二要因情生景,心中有什么樣的情感,眼目中自然生出何種景色。這與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物皆著我之色”[3]的有我之境有所相似。
達到情景交融的第二個途徑是情景相反相成?!对娮g》4條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睂懠呵橹Р槐胤堑糜闷囡L苦雨之景去襯托,而寫歡愉之情,也不必非用風和日麗去形容,采用相反的方法有時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他以《詩經(jīng).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為例,可見用相反的景色去表達情感,同樣可以達到情與景的深度交融,使詩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在詩話中船山先生不僅認識到了情景交融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而且對達到情景相融的兩種方式即情景相依相生與情景相反相成有著清晰的認識。
四、結束語
綜上,王夫之先生是明末清初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財富,同時他也是著作等身的文學家,特別他的文學理論著作《姜齋詩話》為后世理解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情景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他的詩歌情景理論,特別是其情景交融理論豐富深刻,承前啟后,為后世如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境界”理論的提出,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王夫之著,戴鴻森注.姜齋詩話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1;14;14;24;8;55;56;92;72;33;91;10.
[2]李立成直解.詩經(jīng)直解[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123;108.
[3]王國維著.王國維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