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鈺 廖建華
摘 要:出自于《圣經(jīng)》中的英語習語種類眾多、起源內(nèi)涵豐富,也是英語語言文化的精髓之處,對學者了解其語言的文化和社會內(nèi)涵都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文章將源自于《圣經(jīng)》的英語習語,按照人物、動物以及生活常見習語進行分類,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形象生動地體會《圣經(jīng)》文化所賦予英語語言的魅力。
關(guān)鍵詞:《圣經(jīng)》 ?圣經(jīng)習語 ?文化內(nèi)涵
★基金項目:此文為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英語習語的模式二重性研究,項目編號:12WW405
作為基督教的經(jīng)典之作,《圣經(jīng)》中的思想內(nèi)涵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有著對英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不僅如此,《圣經(jīng)》也是眾多英語習語起源的寶庫。出自《圣經(jīng)》的英語習語內(nèi)容豐富,特征鮮明,并且由于人們使用的頻率之高,使得這些習語能夠流芳百世,也深深地影響著英美國家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了解《圣經(jīng)》中的習語典故,有助于英語學習愛好者從西方文化的根源出發(fā),開拓其視野,從而更好地挖掘出英語語言的精髓。
一、《圣經(jīng)》中有關(guān)人物的習語
《圣經(jīng)》中包含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各自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信仰和成長經(jīng)歷,經(jīng)過人們長時間引用和傳誦,他們其鮮明的特征使得其自身成為人們心目中某一類人的代表,從而也賦予了他們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
(一)亞當(Adam)
這是耶和華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塑造人,并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里,所造出來的第一個男人,耶和華給他取名為亞當。而Adam也是希伯來語“塵土”的陽性變革,意為人是塵土造的,仍要歸于塵土。與之相關(guān)的習語也非常普遍和經(jīng)典,比如:
1. Adams ribs
這個短語源自于《舊約·創(chuàng)世記》的經(jīng)典故事。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和他的生命之氣,塑造了第一個男人,也就是亞當。隨后耶和華見他孤獨,便覺得一個人生活不好,想要塑造一個伴侶來協(xié)助他。于是在亞當沉睡之時,耶和華取出了他的一根肋骨,變?yōu)榱艘粋€女人,亞當給她取名為為夏娃,也就是眾生之母的含義。因此,Adams ribs在生活中便喻指為女人。
2. Adams apple
《舊約·創(chuàng)世記》中,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之后,讓他們居住在伊甸園里,園里生長著一種善惡樹,上帝禁止他們?nèi)ゲ烧5窃谏叩恼T惑下,夏娃知道這個其實是智慧果,能夠讓人明辨是非與善惡。于是夏娃沒有經(jīng)受住誘惑而吃了起來,不僅如此,她還摘了一個送給亞當吃,這時亞當也不顧上帝的禁令而大嚼起來。而據(jù)說當亞當在偷吃禁果的時候,由于害怕和慌忙,有一小塊果肉哽住了他的喉頭前部,所以男人的喉結(jié)通常要比女人的明顯和突出,因此喉結(jié)在英語中也被稱之為Adams apple。
(二)Lots wife
羅得(Lot)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里的一位君子,住在所多瑪(Sodom)城里。由于所多瑪、蛾摩拉兩地的人罪孽深重,上帝決定降天火毀滅它們,事前派遣天使讓羅得攜妻子、女兒逃出城外,但切記不可回頭看。但羅得的妻子按捺不住好奇心,出城之后回頭望了一眼,立馬變成了一根鹽柱。于是人們常用curious as Lots wife一語來喻指好奇心太重的人,這便和我們中文的“好奇害死貓”的內(nèi)涵有些相似。
(三)devout as Abraham
作為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Abraham)是一個對上帝非常忠誠的人。為了表示他對上帝忠貞不渝的心,他帶著全家走訪迦南各地之時,每到一個地方,便會筑起祭壇,向上帝獻祭。一次上帝為了試探他是否真的虔誠,于是就讓他把自己的獨子以撒殺了以作獻祭。亞伯拉罕雖然萬分不舍,但依然能毫不猶豫地準備把兒子獻給上帝,上帝看到了他的虔誠,便及時派天使阻止了他。于是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常用devout as Abraham來形容一個人忠誠的品格和擁有絕對的信仰。
(四)forceful as Samson
在《圣經(jīng)》中,最有名的大力士莫過于參孫(Samson)。因為上帝賜給了他無窮大的力氣,所以他可以赤手空拳地戰(zhàn)勝并撕碎一頭獅子。他還曾用隨手撿來的驢腮骨,一氣殺死了1000個非利士人。但后來被非利士人抓獲,被挖去雙眼,并在宴樂中眾人共同戲弄他,參孫一氣之下,用手撐住兩根柱子,用盡力氣向兩邊推,砸死了5位非利士人首領(lǐng)和三千名男女,而自己也同歸于盡了。但他力大無窮的形象深刻在人們心中,于是英語中人們常用forceful as Samson用來形容一個力氣特別大的人。
二、《圣經(jīng)》中有關(guān)動物的習語
(一)圣經(jīng)中與羊有關(guān)的習語
“羊”在英語中可以分為綿羊(sheep)、山羊(goat)、羔羊(lamb)等,不同的種類也就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形象。
(1)在《新約·馬太福音》中,綿羊和山羊的形象便截然不同,前者往往比喻好人,而后者常比喻為壞人,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源于在《圣經(jīng)》故事中,據(jù)說野山羊?;爝M羊群里,引誘綿羊,故牧羊人必須把它們區(qū)分開來,以免混淆。于是便有了“把綿羊安置右邊,山羊安置左邊”的做法。因此,在現(xiàn)代英語中用separate the sheep form goats來表示“區(qū)分好人與壞人”“明辨是非”的意思。
(2)在《舊約·以賽亞書》中,羔羊被比喻為“耶穌基督”?!癏e was led as a lamb to the slaughter.” 這里羔羊便指的是耶穌基督,也同時反映出了羔羊的溫順、柔弱的特征,所以現(xiàn)在人們常用as mild as a lamb來指那些溫順乖巧之人。
(二)fat cow and lean cow
這個典故出自與《舊約·創(chuàng)世紀》。埃及法老王夢見自己站在尼羅河畔,有七條肥壯的母牛從河邊走來在蘆葦叢中吃草。隨后又來七條干瘦丑陋的母牛,它們竟把原先那七條肥壯的母牛吞吃了。法老醒來后,心里不安,就召集埃及所有的術(shù)士和哲人釋夢,但沒人解釋得了。于是法老派人召來約瑟(Joseph)。約瑟聽后說這是上帝的預示,那七條肥壯的牛預示著埃及將有七個大豐年,而七條瘦弱的牛則預示著七個荒年。埃及將有七個大豐年,隨后又有七個大荒年。這七個荒年災(zāi)情將十分嚴重,顆粒無收,會吞食了七個豐年所產(chǎn)的一切,全埃及將為饑荒所滅。于是隨后法老任命他為總督管理國家,在豐年時積蓄谷糧。果然,七個豐收年過后,七個災(zāi)荒年開始了,許多國家都遭受了嚴重的饑荒,唯獨有了充足準備的埃及免遭此劫。這段傳說在西方社會家喻戶曉,其中的fat cow和lean cow便分別成為“繁榮富足”和“經(jīng)濟蕭條”的代名詞。
(三)Balaams donkey
這習語的典故出自于《舊約·民數(shù)記》,摩押巴勒派人去請巴蘭(Balaam)來詛咒以色列人,巴蘭騎著驢(donkey),和摩押的使臣一同去了。上帝不樂意巴蘭前往摩押,派天使在路上攔截。天使拿著劍擋住他的去路,巴蘭看不見,而驢子卻看見了,它載著巴蘭繞道走向田間,巴蘭就打驢,要它回到路上。天使站在兩座葡萄園之間的狹路上,兩邊是石墻。驢子看見天使,便挨著墻走,把巴蘭的腳擦傷了,巴蘭又打驢子。天使往前走到更狹的路上去攔截巴蘭,驢子無法通過,只得趴下。這次巴蘭大發(fā)脾氣,用杖狠狠擊打驢子。上帝使驢開口說話,它便責問巴蘭:“我對你做了什么錯事,你竟三次打我?”于是人們常用Balaams donkey喻指“平日沉默馴服而突然提出抗議的人”。
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圣經(jīng)》習語
(一)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在《舊約·出埃及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雅各攜帶一家人搬往埃及之后,便在那里定居下來并繁衍生息。埃及的法老王看到這一幕之后便十分擔憂,他害怕這樣下去,有一天埃及人的數(shù)量會被以色列的人口趕上并遠遠超過。所以法老王便派以色列人去干苦力,尤其是燒磚。為了增加他們工作的困難,法老王還命令不許給以色列人提供燒磚所必不可少的稻草。之后以色列人終于被迫逃出埃及。雖然現(xiàn)在制磚已經(jīng)早已不再用稻草了,但是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卻作為一句知名習語流傳下來,意思和我們漢語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含義一樣,也就是給人出難題,難為別人的意思。
(二)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
《新約·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中間做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而給他蝎子呢?”(If a son shall ask bread of any of you that is a father, will he give him a stone? Or if he ask a fish, will he for a fish give him a serpent? Or if he shall ask an egg, will he offer him a scorpion?)后來人們就用ask for bread and be given a stone比喻一個人想求得別人的憐憫和幫助,卻遇到了人們的鐵石心腸,也就是得非所愿的意思。
(三)fall by the wayside
這個習語出自《新約·路加福音》,耶穌講述了一個撒種的比喻,說有人出去撒種,有落在路旁,卻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來吃盡的;有落在磐石上,卻因為得不到滋潤,一出來就枯干了的;有落在荊棘里,與荊棘一同生長,卻把它擠住了的;但也有落在好土里,逐漸生長起來,結(jié)實百倍的。這個比喻的原意是描寫人們聽了耶穌所講的福音后,所表現(xiàn)的不同反應(yīng)和結(jié)果,而fall by the wayside便指那些聽了福音后開始相信,但后來又不相信了的人。所以現(xiàn)在這個習語用來指那些做事情有始無終,半途而廢之人。
四、結(jié)語
以上所述僅僅是源自于《圣經(jīng)》的成百上千習語例子中的幾例,《圣經(jīng)》中的文字雖然簡潔精練,但是其語義卻含蓄雋永。而由于人們經(jīng)常巧妙地運用其中的習語,這也便更加使得《圣經(jīng)》在英語語言中的地位歷久彌新,其卓越的價值已經(jīng)成為英語語言不可分割的精髓之處。只有更好地掌握語言其根源,才能更好地讓我們能夠身臨其境、形象生動地從文化中學習語言,從而也能減少跨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的障礙,能更好地幫助英語學習者了解英語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特殊性。
參考文獻
[1] 段琦.圣經(jīng)故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 董霞.《圣經(jīng)》習語和英語文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
[3] 陸揚,潘朝偉.《圣經(jīng)》的文化解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4] 馬自毅.圣經(jīng)人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 圣經(jīng)(欽定本)[M].南京:基督教協(xié)會,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