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列夫·托爾斯泰和居斯塔夫·福樓拜分別在其經(jīng)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大膽追求愛情的女主人公安娜與愛瑪形象。本文嘗試從同情和懲罰雙重角度來分析兩位女性悲劇命運的起因及異同,以開拓俄法女性文學研究的視野。
關鍵詞:《安娜·卡列尼娜》 ?《包法利夫人》 ?相似性 ?差異性 ?同情與懲罰
一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紀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長篇名著,它通過描寫安娜的情感生活來反映當時俄國的社會現(xiàn)狀。聰慧、美麗的女主人公嫁給卡列寧后,育有一子,恪守婦道,但兩人的性格格格不入。這樣一位極其需要愛情生活的女人在去往調(diào)節(jié)哥嫂感情生活的火車站上與前來接母親的年輕軍官渥倫斯基不期而遇,沉寂許久的愛情火花頓時點燃,她不顧丈夫拿兒子的探視權來要挾,在拒不同意離婚的情況下,與渥倫斯基私奔長達兩年之久。當愛情火焰逐漸減弱,兩人的感情生活在遭到上流社會的遺棄,并阻礙渥倫斯基事業(yè)飛黃騰達時,他冷落了安娜。安娜在失去兒子,又失去摯愛的艱難情況下,迫不得已選擇臥軌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的長篇小說,它通過描述一位小資產(chǎn)階級女性因不滿夫妻生活的平淡無奇而通奸,來揭露法國當時資本主義社會戕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zhì)。天真純樸的愛瑪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潛移默化地受浪漫主義傳奇小說的熏陶,懷著對愛情的憧憬,嫁給平庸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包法利,平淡的夫妻生活無法滿足她所期許的生活,后受情場高手羅道爾弗甜言蜜語的誘惑與其通奸被拋棄。愛瑪在情場失意時又偶遇舊情人萊昂,他卻并未對愛瑪付出真情。愛瑪在與情人們私通時遭遇郝麥奸商以不正當手段引誘欠下巨額高利貸,最終因無法償還而服毒自盡。
二 ?安娜與愛瑪人生悲劇之比較
生活在同一個時期但不同國度的兩位女性,她們的人生有其相似性也有差異性。通過對比分析其各自特點,寄望揭露對所處時代女性不幸婚姻的同情,以及社會輿論對其懲罰,進而剖析兩位女性的悲劇人生內(nèi)涵。
安娜有貴族家庭的出身,但父母早逝,姑媽出于巴結官僚的目的,將十八歲年輕貌美的侄女嫁給有權有勢大她十二歲的卡列寧。她用了八年的青春時光盡力想當賢妻良母,但事與愿違。丈夫卡列寧出身貴族,在政府里擔任高官,外形庸俗,性格虛偽冷漠,行事刻板僵化,功名利祿之心使他精神枯竭,感情只重視婚姻的外在形式,對安娜是禮貌有加,但感情貧乏,從不關心妻子的內(nèi)心世界。在麻木不仁當中,葬送了安娜八年的青春,與其生活在一起的安娜,不知愛情為何物,以為生活婚姻不過如此,直到她遇到渥倫斯基。托爾斯泰在小說中描寫安娜第一次出場的場景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強調(diào)的是安娜身上被壓抑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通過她的眼睛,通過她的微笑不自覺地傳達出來。兩人情投意合,再加上渥倫斯基的鍥而不舍的追求,喚醒了安娜內(nèi)心渴望真誠愛情和新生活的欲望。這種欲望在過去的時光里一直被壓抑住未曾表露出,在與交往過程中,她的真誠善良以及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逐漸地顯露出來。當卡列寧獲知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私情時,要求安娜能夠保全他的名譽,應嚴格維持外表的體面,即夫妻的關系還要維持下去,每天要與妻子見面,但不允許妻子在家中會見情人。這一切的行為更加堅定安娜走出婚姻的牢籠,但丈夫拿兒子的撫養(yǎng)權牽制安娜,她毅然決然地選擇與渥倫斯基私奔在外長達兩年之久,與此同時,她熱烈追求的個性解放和愛情婚姻自由無疑對當時的社會形成了強烈的沖突矛盾。而渥倫斯基出身豪門,列身軍籍,年輕英俊,他與安娜的結合最初深深被其吸引,他只知道尋歡作樂并沒有理解也沒有嘗試去理解安娜的精神世界。當安娜被上流社會所圍攻時,被卡列寧折磨精神異常地痛苦時,渥倫斯基無法感受到安娜所承受的壓力,反倒感覺厭煩。當一切激情淡去變成平淡如水的生活時,安娜感覺被她視為生命唯一支柱垮了,只能選擇臥軌自殺了此一生。
而愛瑪出生于殷實農(nóng)家,早年母親去世,后來被父親苦于地位低下,財產(chǎn)微薄,只好把心愛的女兒許配給當?shù)匚ㄒ惑w面人家包法利。為了讓女兒擺脫農(nóng)家女身份,不用下地辛苦的干農(nóng)活而做出的婚姻交易。由于小時被送到修道院,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酷愛詩歌與繪畫,她所受過的教育使其對將來的生活充滿了浪漫情懷。丈夫包法利是名鄉(xiāng)村醫(yī)生,不修邊幅,指甲臟兮兮的,胡子拉碴,其生活異常的單調(diào),如同平行線一樣沒有任何的交集。直到愛瑪死去,他才發(fā)現(xiàn)妻子的婚外情,在見到情敵時竟然將一切都歸罪于命,并含恨而死?,F(xiàn)實的婚姻生活和愛瑪所向往的奢華相差甚遠,在一次參加舞會上認識了子爵,徹底激起包法利夫人心底的浪漫氣息雖不久被拋棄,但未從中吸取教訓。之后又認識了有浪漫主義思想的實習生萊昂,但其膽小怕事,不久也棄愛瑪而去。而后結識能說會道的羅道爾弗,滿足愛瑪?shù)囊磺胁磺袑嶋H的想法,她被其花言巧語所蒙蔽,想與其私奔而大量借債,終因無法償還而服毒自殺。
三 ?同情與懲罰的雙重變奏
托爾斯泰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是俄國大詩人普希金的女兒。在塑造安娜的初期描繪的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知性女性,由于家人的包辦婚姻,生活在沒有真愛家庭里的賢妻良母。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娜是非常可憐的,而且值得我們同情。而后期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安娜已經(jīng)不是甘愿生活在壓抑的家庭生活中的婦女形象,而是一個教養(yǎng)極好,追求真實愛情,敢于沖出上流社會虛偽道德樊籠的女性。對于安娜來說,如果她不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的話,那她的一生將成為卡列寧的附屬品。在19世紀的俄國,敢于向無愛的婚姻宣判,在提出離婚未被丈夫許可的情況下,與自己的愛人私奔兩年,這是何等的勇氣。從渥倫斯基與安娜私通來說,安娜愛渥論斯基愛到無法自拔,在義無反顧的與其私奔的日子里,她失去了名譽和兒子,被社會所排擠,后來迫不得已在家呆著。而渥倫斯基追求欲望,他愛安娜,可他不只愛安娜,他還愛賽馬,還渴望仕途,還留戀上流圈。雖然在安娜分娩時,他的所有其他渴望都瞬間消失了,可在跟安娜私奔后,他的其他欲望又蘇醒了。在卡利寧拒不同意與其離婚,渥倫斯基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將安娜一人留在家里,而且讓她靜靜地在家里一呆就是六個月。這期間安娜的多疑讓渥倫斯基感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例如他去媽媽家拿東西安娜就會聯(lián)想到和其他的女士在談戀愛,一個送信的和他談笑說幾句話她都受不了,哪怕是見到已經(jīng)結婚的吉娣也帶有敵對情緒。最后夜不能寐,只能靠吃安眠藥,吸食嗎啡來緩解睡眠的問題。在身心疲憊時,選擇臥軌自殺來作為安娜婚內(nèi)出軌的懲罰方式來結束生命。如果卡列寧同意與安娜離婚,如果渥倫斯基能再多愛安娜點,如果上流社會能向接受渥倫斯基那樣包容安娜的話,可能就不至于產(chǎn)生悲劇了。安娜所追求的,不過是個人的自由和幸福,可是連這個也得不到,她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并且悲慘地成了犧牲品,作者通過安娜的命運來揭露都市文化的罪惡。
而福樓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是他父親醫(yī)院里實習醫(yī)生的妻子。在塑造愛瑪時想借用她的浪漫來勾勒外省風俗,用以諷刺當時社會的窮形盡相。從小愛瑪在修道院里接受的都是浪漫主義傳奇小說的熏陶,成天滿腦子想的都是唯美的畫面,她懷揣愛情夢想步入婚姻殿堂,可她后來的婚姻生活卻格格不入。丈夫包法利的平庸無能,感情遲鈍,談吐就像人行道一樣平板,與愛瑪所勾勒的愛情畫面有著天壤之別。由于包法利的愚笨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愛瑪?shù)幕閮?nèi)出軌行為,甚至在愛瑪死去后獲知真相時,竟然能將這一切歸咎于命,認為是命運在捉弄他,讓讀者對愛瑪?shù)那楦惺澜绠a(chǎn)生了同情心。一次偶然的舞會上,使愛瑪在修道院時期所產(chǎn)生的幻想變得看得著的生活方式。在結識情夫萊昂的初期,他是公證人的書記員,法律系的大學生,最初對愛瑪?shù)膼鄣故钦娴?,然而,再次相見,愛瑪成為他的情婦時,他變了,變得那樣冷酷無情,明知愛瑪走上絕路,他竟見死不救。而另外一個情夫是羅道爾弗,他是有錢的莊園主,玩弄女性的老手,居然是他最了解愛瑪?shù)男?,愛瑪把一切都獻給了他,為他身敗名裂、債臺高筑,豈知他只是利用愛瑪?shù)陌V心,他把愛瑪推上了絕路。至此愛瑪?shù)膼矍橛^還是虛無縹緲,生活在幻想之中。在愛瑪被債主催促還款時,在其找到情人們時被無情拒絕。迫于無奈當愛瑪再向高利貸借款時,她由于不愿在不愛的人身上犧牲自己的肉體,斷然拒絕將自己的身體奉獻出去用以還債。在其所追求的浪漫愛情生活過程中,愛瑪最終認清自己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就像商品用久后,會因損耗而變得一文不值。令人深思的是,愛瑪與萊昂或者是羅道爾弗私通,愛瑪受借債之苦,而萊昂事業(yè)飛黃騰達,羅道爾弗財源滾滾。就連像勒樂這樣陰險狡獪的商人表面上那么和氣,貸款不用急著付清,他的一次次效勞其實是套在愛瑪脖子上的一根根絞索,他串通公證人使永鎮(zhèn)居民一家家破產(chǎn),而他卻越來越富。而像郝梅這樣違章行醫(yī)的藥劑師,虛偽的道學家,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負責任地盡出餿主意,他的原則仍是唯利是圖。然而,這樣的騙子最后竟獲得了十字勛章。除了他們,還有神甫布爾尼賢、稅務官比奈、鎮(zhèn)長蒂伐什,還有子爵……現(xiàn)實世界便是由他們組成的,愛瑪?shù)幕孟肽懿黄茰鐔??愛瑪所追求的愛就像瞎子一樣的盲目,委身的人都是卑鄙無恥之徒,為了實現(xiàn)她所謂的理想愛情而借高利貸,最后在無助和被情人們拋棄的絕望中吞食噬砒霜自殺,再聯(lián)想到她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她的慘死是注定的。
四 ?結語
托爾斯泰和福樓拜都深惡痛絕他們所處的社會,試圖用自己的筆鋒來塑造兩位女主人公形象,堪稱女性文學史上的兩棵奇葩,為新時代女性的覺醒起到典范作用。安娜與愛瑪雖然最終都自我結束其短暫的人生旅程,但給世人留下了男女平等都有追求愛情權利的警醒。身為女性敢于與包辦婚姻說不,敢于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真愛。只不過安娜在與卡列寧離婚過程中,兒子謝廖沙和渥倫斯基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她為了情人放棄了作為母親的權利,她的抉擇給我們留下更加強烈的震撼力。而愛瑪卻一味地追求浪漫的愛情,深受唯美的愛情所毒害,連自己女兒的名字白爾特都來自于在沃比薩爾莊園做客時聽過的伯爵夫人名字。為了能夠揭示當時的社會,安娜與愛瑪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被創(chuàng)作成時代的犧牲品,她們分別代表著新時代女性婚戀觀的覺醒意識,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p>
參考文獻:
[1] 列夫·托爾斯泰,楊楠譯:《安娜·卡列尼娜》,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2] 居斯塔夫·福樓拜,羅國林譯:《包法利夫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3] 孔夏秋:《從〈包法利夫人〉與〈安娜·卡列尼娜〉中婚外戀愛情模式之比較》,《安徽文學》,2010年第1期。
[4] 崔大慶:《〈包法利夫人〉與〈安娜·卡列尼娜〉作品及人物比較》,《理論界》,2005年第8期。
[5] 劉中陽:《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愛瑪?shù)谋瘎∶\溯源》,《短篇小說》,2014年第4期。
[6] 張竹筠:《對一位浪漫的偷情女人的解讀》,《語文學刊》,2000年第4期。
[7] 傅守祥、林琳:《母性意識的缺失與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瑪形象的重新審視》,《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
(劉戈,渤海大學大學外語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