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小芳
(宜興 214221)
淺談紫砂《鵲橋相會壺》的浪漫情愫
喻小芳
(宜興 214221)
紫砂《鵲橋相會壺》設計頗為新穎,提梁分兩部分,一部分較長,連接壺身;另一部分較短,連接壺蓋,兼做壺鈕之用,兩者合二為一,組成整個弧狀提把,恰應壺名“鵲橋相會”之意。
紫砂壺;陶器;造型;地域
宜興紫砂,國之瑰寶。宜興紫砂土,上蒼的恩賜。宜興紫砂土是陶都宜興獨特的礦產資源。"世間茶具砂為首",紫砂之于茶具,絕對以宜興紫砂土最為獨特,最為優(yōu)質。宜興紫砂土以其獨特性而著稱于世。
紫砂陶是介于陶和瓷之間,屬半燒結精細炻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氣孔率,盛茶既不會滲漏,又有良好的透氣性。概括起來有五大特點:第一:紫砂陶是從砂中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來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久長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第三:便于洗滌。第四:冷熱急變性好。第五:紫砂陶質燒。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之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泡茶的原因。
紫砂壺自誕生之初,為實用的生活器皿,因其獨特的透氣性好,注茶“色香味皆蘊”,逐漸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他們或著書立說,或填詞賦詩,或直接參與創(chuàng)作設計,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裝飾于一體,不僅豐富了紫砂的文化內涵,更使紫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紫砂壺所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所表達的情感氣質方式,在陶瓷文化的表達中取得了長盛不衰的藝術生命,堪稱國之瑰寶。著名的文人學者、名家雅士及詩書畫家都曾以各種形式參與紫砂的創(chuàng)作,并在每個時期影響著紫砂壺藝的發(fā)展,其中杰出者數不勝數,歷史上名人有董其昌、項元汴、朱石梅、陳鴻壽、吳昌碩等,近代如康云、亞明先生等,他們的參與,對紫砂壺影響極大,促使紫砂壺更具有文化藝術特征,大大提升了紫砂壺之品位。
以紫砂壺為代表的紫砂文化,其影響價值已不限于現時當地,在歷史上,在全世界影響都很深遠。在明朝末期,葡萄牙商人就把紫砂壺帶到歐洲,被當地人稱為"紅色瓷器"。歐洲上層社會日趨流行飲茶,英國陶工仿制紫砂壺,法國市場出現贗品,水平朱泥壺仿制延至今日。
紫砂《鵲橋相會壺》設計頗為新穎,提梁分兩部分,一部分較長,連接壺身;另一部分較短,連接壺蓋,兼做壺鈕之用,兩者合二為一,組成整個弧狀提把,恰應壺名“鵲橋相會”之意。 從外觀看,似方似圓,方中帶圓,圓中有方的造型設計,加之壺身優(yōu)雅的線條讓整個形體顯得亭亭玉立,使得這壺猶如女子那優(yōu)雅的身段,耐人尋味。
紫砂《鵲橋相會壺》源于傳統(tǒng),更存創(chuàng)新,是基于傳統(tǒng)理念的創(chuàng)新壺式。泥料純正,手工制作,韻味十足。壺身筒飽滿,兼具富有、大氣和典雅,提梁不為傳統(tǒng)形制作束縛,如瓊樓玉宇,靈秀而生動。壺身造型,精雕細琢,砂質隱現,泛著隱隱的古樸之色,壺嘴蜿蜒流暢,濃縮著流轉歲月,肩頸寬闊,似乎凝練著歷史的沉重。
紫砂《鵲橋相會壺》遵循氣韻規(guī)律,使“形、意相融”在該作品上得到充分體現,呈現出紫砂壺藝較高的美學價值。線條簡化但寓意豐富,按自然法則的要求進行組合排列和應用,從而賦予了壺藝作品豐富的形態(tài)和特殊的意蘊。
紫砂作為特定的地域文化,影響深遠。紫砂是一種特種陶器,是一項民間工藝,更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古往今來的民間藝人和工藝師們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據考古研究,“六朝青瓷”的胎質原料主要是紫砂土,明朝中晚期的武宗正德年間,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紫砂壺,延續(xù)至今,紫砂文化至少有5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