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宜興 214221)
淺談均陶技法及藝術魅力
李倩
(宜興 214221)
均陶作為宜興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藝術、生產和發(fā)展上是個永恒的主題。均陶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泥性、水性、氣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機融合,源于自然,汲日月精華,沐春秋洗禮,經巧功雕琢,入窯火錘煉。
陶瓷;色彩;原料;技法
宜興陶瓷式樣繁多,造型結構紛繁復雜。陶瓷造型的整體結構和氣勢,表現(xiàn)在形態(tài)外部和蘊蓄于形態(tài)內部的精神現(xiàn)象,氣韻作為一個美學名詞,連接了物質造型和審美心理。 陶瓷,是中國的名片,陶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均陶藝術的發(fā)展使陶瓷更加完美實用,更受到人們歡迎。均陶作為宜興的五朵金花之一,在藝術、生產和發(fā)展上是個永恒的主題。均陶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泥性、水性、氣性、火性、人性的自然有機融合,源于自然,汲日月精華,沐春秋洗禮,經巧功雕琢,入窯火錘煉。
宜興均陶生產始于宋代,它是從原先粗陶的基礎上,通過釉料配方變化、經窯變而形成的一個獨特品種。早在1935年,一件“宋鈞窯天藍窯變深紫蟠桃核筆洗”,曾獲英國倫敦博覽會獎章,展評該件作品時,加注說明“原名仿宜興均窯里蚌式洗”。此件作品原是北宋宮廷陳設使用的貢品,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可見宜興均陶在宋代已頗負盛名,這也是迄今宜興均陶發(fā)端北宋的早期佐證。
自宋至明,燒造均陶產品最成功的窯場,是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歐子明的“歐窯”,其產品有“花盤奩架諸器”以及瓶、盂尊、爐等,聲名享譽日本。當時還有一位燒制均陶的高手,作品有宜均窯筆洗,紅褐色胎,內有淡紫色開片釉,不署姓名,有“愛閑老人手制”款,作品曾流傳英國及西歐各國。
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無論是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都需要追求舒適和營造美感,這都離不開色彩。色彩是人類視覺中最響亮的語言符號,是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視覺元素,它和型、紋樣等視覺元素一起傳達信息語言。色彩相對于其他視覺元素更加直觀鮮明且富于情感,所以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
均陶產品以釉色瑰麗多彩而聞名,在它上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中,與之相匹配的貼花裝飾技法也在明代后期開始形成,現(xiàn)存于宜興陶瓷博物館的“龍頭荷花缸”就是早期平貼技法的代表作,作品周身外表貼有牡丹、茶花、菊花、梅花,寓意吉祥平安。至清末民初,藝人們一直沿用細漿色泥,先搓成條狀,再用大拇指在坯體外層,分別以捻、捺、貼、撳、撕、撂等動作,或手抹、或壘疊,濃淡深淺,疏密曲直,扭動自如,首尾相稱。細微處再用竹、木制的小工具進行加工點綴,可構思堆貼名山大川、奇花瑤草;亦可設計堆貼飛禽走獸、古裝戲文,無不爭奇斗艷,栩栩如生。大拇指堆花是均陶獨特的裝飾手法,堆貼的畫面不僅有單純的紋飾,也有以花鳥、山水、人物等為題材的圖案,不僅注重堆貼畫面與坯體造型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且注重泥色的選擇和小工具的應用,即所謂的“拇指堆出大景致,竹尖點出龍虎睛”。
宜興均陶原料采用當?shù)靥N藏量豐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配制品;在成型技法上運用泥條盤筑或泥片鑲接,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陶瓷歷史上也是一個創(chuàng)舉,為人類文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均陶大缸、烏壇花缸、龍缸,還是各式花盆、荷缸、陶缽,采用泥條盤筑成型或者泥片鑲接成型,以及與之相關連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體系和工藝流程,從而使坯體致密、避免滲漏、質量穩(wěn)定、形制美觀。
宜興均陶以其特有的“均釉”和“堆花”著稱于世。均陶釉色“紅若胭脂,青若蔥翠,紫若墨黑”,有霽藍、甜白、墨綠、天藍、乳白、金黃、古銅等數(shù)十種,最大的特點是釉面醇厚、清雅,并在燒成中產生奇異的窯變現(xiàn)象,釉面會呈現(xiàn)出斑斕璀璨、五彩繽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