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社會正處在轉型期,這是在累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驗基礎上的質的提升,在這社會轉型過程中,旅游研究也將迎來富有活力、知識積累加快、并且將有旅游知識溢出的新階段。
我曾經以旅游地理學發(fā)展為例,將中國旅游地理學的發(fā)展大致劃分成三個階段:1978-1989年屬于理想主義階段、1990-1998年屬于現實主義階段、1999后屬于理想主義的理性回歸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階段。尤其是在1999年之后,有部分對八十年代理想主義時期深有體會的學者,開始重新審視旅游地理學的任務、性質和發(fā)展方向。在這個結合發(fā)展階段,這些學者們開始重視旅游地理學科的理論建設,伴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研究規(guī)范開始與國際研究接軌,研究領域逐漸擴展,跨學科研究日益盛行。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之后所展現的理性回歸現象是知識分子內審后的一種覺醒,是對現實洞察后的冷靜思考以及對理想追求的踐行,這次理性回歸并不徹底,由于缺乏制度性基礎顯得十分脆弱。
實際上縱觀整個旅游學科,其發(fā)展階段也大致如此。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十分慶幸和幸運,由于50后、60后這批有理想主義情結的學者的存在,在功利主義占據社會主流的時代,旅游研究還是取得了我們可以引以自豪的成就!這些成就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重視,中國學者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尊重;這些成就幫助了中國旅游發(fā)展和旅游教育少走彎路,吸引了新一代的有能力的青年學者加入到旅游研究的隊伍。
回望過去的2014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中國旅游研究學術共同體真正形成的一年。這一年召開的旅游學術會議歷年最多、規(guī)模最大,更重要的是過去部分“大牌”教授蜻蜓點水式的參會狀況少了,大都能坐下來認真的傾聽學術報告,發(fā)表各自看法,業(yè)界的“大佬”們不論是60后、70后的大國企老總,還是80后、90后的新旅游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一族,更愿意心平氣和的同臺交流,平等對話。
中國社會正在發(fā)生轉變,這次轉變過程對于高校學術界而言,最重要的是隨著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對規(guī)范化和穩(wěn)定化,快速致富的浮躁心態(tài)得到遏制,回歸教育本質不僅僅是憑良心和道德,更重要的是依靠制度性的保障。這將是比上世紀80年代理想主義階段更高層次的理想主義階段,有了之前的知識和人才儲備,在這個更高階段中國旅游研究將進入一個知識創(chuàng)造的高峰期,旅游學科的地位將會得到真正的認可。
回望中國旅游研究過去的三十多年,是經歷了多學科的量化積累的過程,結合當前社會的快速轉型,從2014年到現在的2015年,旅游研究正在從量化積累轉變到質的提升,在這個新階段需要每位致力于中國旅游研究的學者把握知識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將中國旅游研究推向知識創(chuàng)新的新階段。
(作者簡介:保繼剛,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中國旅游協(xié)會旅游教育分會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