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軌道交通列車折返間隔時間研究

      2015-06-28 15:35:28曾翔宇成正波
      鐵路計算機應用 2015年9期
      關鍵詞:停站進站站臺

      曾翔宇,薛 強,成正波

      (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1)

      軌道交通信息系統(tǒng)

      城市軌道交通列車折返間隔時間研究

      曾翔宇,薛 強,成正波

      (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1)

      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的折返能力是影響系統(tǒng)通過能力的主要因素。概述列車折返間隔時間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包括接車間隔時間、到達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出發(fā)間隔時間,并結合站后折返模式,詳細分析各種間隔時間之間的關系。得出選用出發(fā)間隔時間作為列車折返間隔時間的結論,并通過仿真對以上分析結果進行驗證。

      城市軌道交通;折返間隔;移動閉塞;仿真

      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斷提高,地鐵客流量和列車行車密度也大大提高,許多大城市早晚高峰的運營間隔已達到遠期最小行車間隔。因此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通過能力已成為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指標,對于新線路的設計規(guī)劃、日常運輸能力安排以及既有線路的改造過程,都是關鍵所在[1]。城市軌道交通的線路通過能力是系統(tǒng)綜合能力的反映,決定了行車密度,從而影響運輸能力。通常線路能力由區(qū)間追蹤能力、中間站通過能力和折返站折返能力組成[2]。從理論研究和現(xiàn)場實踐看,折返能力往往成為系統(tǒng)最終通過能力的限制因素[3]。因而折返能力的提高對于整條線路的運營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1 折返間隔描述

      1.1 列車折返方式

      根據(jù)折返線布置形式的不同,列車折返分為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兩種形式。

      站前折返是列車經(jīng)站前渡線進行折返,由于列車折返和進站有交叉,折返過程中會占用區(qū)間線路,從而影響后續(xù)列車,因此站前折返的間隔往往較大。在有高密度行車需求的情況下,一般不推薦采用站前折返方式。站前折返的優(yōu)點在于渡線設置在站前,可以縮短列車走行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項目建設投資。

      站后折返是利用站后折返線進行折返,先下客、后折返,接發(fā)車平行作業(yè),不存在進路交叉,列車進出站速度較高,在有高密度行車需求的情況下,一般推薦采用站后折返方式。

      1.2 列車折返能力

      列車在折返站的折返能力計算如公式(1):

      式中:n折返為車站折返能力,I折返為列車折返間隔時間。

      由公式(1)可以看出,折返能力計算的關鍵是確定折返過程中相鄰兩列車的折返間隔時間。但對于折返間隔時間的選取,目前行業(yè)內(nèi)并沒有確切的規(guī)定,大多數(shù)研究采用列車由車站出發(fā)[4]或出發(fā)后出清閉塞分區(qū)[5]來計算折返間隔時間,但也有文獻提出按折返列車到達車站、折返列車進折返線和出折返線計算折返間隔時間的觀點[6~7]。以往的研究成果表面折返間隔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出發(fā)間隔時間、到達間隔時間、接車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折返時間這幾種。下面采用最常見的站后雙折返線,以列車在移動閉塞制式下的單一折返為例對各間隔時間進行介紹。

      1.3 列車折返間隔

      列車站后折返的設備布置示意圖如圖1所示。P點為“進站干擾點”,是指上行列車在進站信號機未開放時,需開始制動的位置。當前行列車在站內(nèi)辦理折返作業(yè)、信號未開放、尚未完全出清安全防護距離時,后續(xù)列車如未運行至此點,那么前行列車對后續(xù)列車沒有干擾;反之,如后續(xù)列車運行至此點,就必須開始制動,那么前行列車對后續(xù)列車就產(chǎn)生干擾。S點為“進站安全防護點”,是指前行列車從下行站臺駛出通過該點后,能為后續(xù)列車辦理出折返線進路。

      圖1 站后折返設備布置示意圖

      如圖1所示,列車折返作業(yè)具體可以劃分為3個子過程:接車作業(yè)、進出折返線作業(yè)、發(fā)車作業(yè)。3個子過程作業(yè)共同構成折返全過程。其間3個子過程作業(yè)緊密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制約,相鄰作業(yè)間有較為嚴格的時間順序。

      (1)列車1駛入上行站臺,??空九_進行下客作業(yè),同時辦理進折返線進路。(2)列車1駛入折返線,??空鄯稻€1進行換端作業(yè),同時辦理出折返線進路;當列車1出清計軸A后,列車2進站,停靠站臺進行下客作業(yè),同時辦理進折返線進路。(3)列車1駛出折返線,駛入下行站臺,??空九_進行上客作業(yè);列車1出清計軸B后,列車2辦理進折返線進路并駛入折返線,停靠折返線1進行換端作業(yè)。(4)列車1駛出下行站臺駛向下一站;列車1出清S點后,列車2辦理出折返線進路,駛出折返線,駛入下行站臺。后續(xù)列車按列車1和列車2作業(yè)過程循環(huán)往復。

      具體折返作業(yè)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站后折返設備布置示意圖

      其中:

      T0:辦理接車進路時間;

      T1:列車從“進站干擾點”運行到上行站臺及停車的時間;

      T2:停站時間(乘客下車);

      T3:辦理進折返線進路時間,可與T2同時進行;

      T4:列車從上行站臺運行到折返線并停車時間;

      T5:列車換端時間;

      T6:辦理出折返線進路時間,可與T5同時進行;

      T7:列車從折返線運行到下行站臺并停車時間;

      T8:停站時間(乘客上車);

      T9:辦理發(fā)車進路時間,可與T8同時進行;

      T10:列車出清S點的時間。

      接車間隔時間:在折返作業(yè)正常進行,考慮作業(yè)與進路干擾的情況下,相鄰兩列折返列車辦理接車進路的最小時間間隔,用I接車表示。

      到達間隔時間:在折返作業(yè)正常進行,考慮作業(yè)與進路干擾的情況下,相鄰兩列折返列車在上行站臺進站停車的最小時間間隔,用I到達表示。

      發(fā)車間隔時間:在折返作業(yè)正常進行,考慮作業(yè)與進路干擾的情況下,相鄰兩列折返列車在下行站臺停站結束的最小時間間隔,用I發(fā)車表示。

      出發(fā)間隔時間:在折返作業(yè)正常進行,考慮作業(yè)與進路干擾的情況下,相鄰兩列折返列車出清S點的最小時間間隔,用I出發(fā)表示。

      折返時間:列車在上行站臺停站結束到在下行站臺停車的時間,用T表示。

      如圖2所示,列車接車間隔時間、到達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出發(fā)間隔時間描述的是兩列車之間的先后關系,反應了折返站的折返效率;列車折返時間描述的是單列車進出折返線的運行時間,反應了單列車的折返效率。因此折返時間對于描述整個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并不適用,而應使用“間隔”對其描述。

      列車折返間隔時間是相鄰兩列車在整個折返過程中的最大間隔時間,而列車接車、到達、發(fā)車和出發(fā)是整個折返過程的“瓶頸”,則最大間隔時間只可能出現(xiàn)在接車間隔時間、到達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出發(fā)間隔時間中。

      因為區(qū)間的追蹤間隔時間比較小,相應的接車間隔時間和到達間隔時間也較小。由于從辦理接車進路到列車進站停車,后車并不受前車干擾,通常I接車=I到達;當折返時間較長,前車沒有及時出清計軸B,后車在辦理進折返線進路時可能存在等待時間,或者停站時間較長,前車沒有及時出清S點,后車在辦理出折返線進路時可能存在等待時間,此時I到達≤I發(fā)車;由于向區(qū)間發(fā)車時幾乎沒有干擾,通常I發(fā)車=I出發(fā)。

      因此得出結論:I接車=I到達≤I發(fā)車=I出發(fā)。對于單折返來說,如果不存在因作業(yè)(進路)干擾等引起的作業(yè)等待情況,則4種間隔時間應該是相等的。列車折返間隔I折返=max{I接車, I到達, I發(fā)車, I出發(fā)}= I出發(fā),通常選用列車的出發(fā)間隔時間作為整個折返過程的折返間隔時間,用以描述折返站的折返能力。

      2 仿真驗證

      2.1 仿真計算模型

      本文的仿真計算模型選用列車自動控制系統(tǒng)Urbalise 888控制模型。此模型是基于實際控制系統(tǒng)的能量控制模型,如圖3所示。其中,仿真計算方法是參數(shù)化的反饋系統(tǒng),速度是仿真過程中最主要的參數(shù),仿真的原則是能量控制[8]。

      圖3 能量控制模型

      2.2 仿真輸入數(shù)據(jù)

      地鐵列車運行仿真中的主要參數(shù)包括運營數(shù)據(jù)、車輛數(shù)據(jù)和線路數(shù)據(jù)。運營數(shù)據(jù)包括運行交路、停站時間、停車點等;車輛數(shù)據(jù)包括列車長度、列車最大速度、牽引制動特性等;線路數(shù)據(jù)包括坡度、曲線半徑、是否隧道、線路限速等。仿真中使用的主要參數(shù)如表1~表3所示。

      2.3 仿真結果

      利用該仿真模型,對國內(nèi)某地鐵線的某折返站進行了站后單一折返仿真,對折返過程的每個階段進行了單獨仿真,分別描述了列車的接車間隔時間、到達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出發(fā)間隔時間,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從中可以得出以下結果:

      表1 停站時間

      表2 最高限速

      表3 車輛參數(shù)

      接車間隔時間I接車:151.4 - 47.7=103.7 s

      到達間隔時間I到達:197.9 - 94.2=103.7 s

      發(fā)車間隔時間I發(fā)車:276.9 - 266.8=110.1 s

      出發(fā)間隔時間I出發(fā):401.2 – 291.1=110.1 s

      I接車=I到達< I發(fā)車=I出發(fā)

      從得到的結果可以看出,仿真驗證和理論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選用出發(fā)間隔時間作為整個折返過程的折返間隔時間,用以描述折返站的折返能力。

      圖4 折返仿真結果

      3 結束語

      折返原理上對幾種間隔時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接車間隔時間和到達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出發(fā)間隔時間通常相等,到達間隔時間不小于發(fā)車間隔時間,最終選用其中最大的出發(fā)間隔時間作為列車的折返間隔時間的結論,并通過仿真對以上分析進行了驗證。

      本文對列車折返間隔時間的幾種表現(xiàn)形式進行了概述,包括接車間隔時間、到達間隔時間、發(fā)車間隔時間和出發(fā)間隔時間。結合站后單一折返,從

      [1] 季 令,張國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2] 金 娟,楊 梅,王長林.基于移動閉塞原理的地鐵列車線路通過能力的研究[J].鐵路計算機應用,2008,17(6):7-10.

      [3] 馬 琳,陳德旺.基于單車仿真和作圖解析的城軌折返能力分析方法[J].系統(tǒng)仿真技術,2011,7(4):288-293.

      [4] 張國寶,于 濤.關于城軌列車折返能力計算與加強的研究[J].都市快軌交通,2006,19 (4):55-58.

      [5] 梁九彪.城市軌道交通站前折返能力分析與計算[J].都市快軌交通,2008,21(5):27-30.

      [6] 劉夏菁.地鐵線路的通過能力[J].地鐵與輕軌,1995 (2):27-31.

      [7] 吳懋遠,陳 琪.地鐵折返站折返能力的確定[J].地鐵與輕軌,1996 (1):23-27.

      [8] 薛 強.列車追蹤間隔仿真與牽引計算[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1 (10):41-43.

      責任編輯 方 圓

      Train turn-back headway in Urban Transit

      ZENG Xiangyu, XUE Qiang, CHENG Zhengbo
      ( CASCO Signal Ltd., Shanghai 200071, China )

      Turn-back capacity of st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of affecting the passing capacity in Urban Transit. Several forms of turn-back headway including receiving headway, arriving headway, dispatching headway and departure headway were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rear turn-back mode, the relation among these headways was analyzed in detail. It was concluded to choose the departure headway as the turn-back headway. The analytical results was validated by simulation.

      Urban Transit; turn-back headway; moving block; simulation

      U231.2∶TP39

      A

      1005-8451(2015)09-0050-04

      2014-12-31

      曾翔宇,助理工程師;薛 強,工程師 。

      猜你喜歡
      停站進站站臺
      尋找93/4站臺
      為黑惡勢力站臺撐腰的縣委常委
      人生的站臺
      進站口上下行載頻切換時引起ATP制動問題分析
      基于規(guī)格化列車運行圖的京滬高速鐵路列車停站方案設計
      八號站臺的那只狗
      春運期間北京西站共有154.8萬人次刷臉進站
      祖國(2018年6期)2018-06-27 10:27:26
      地心游記(四)一位向導
      京滬高速鐵路通過能力計算扣除系數(shù)法研究
      拿什么拯救你長停站
      黄大仙区| 河北区| 三原县| 东丰县| 驻马店市| 扬州市| 黄浦区| 巨野县| 大足县| 金昌市| 托克托县| 合肥市| 木里| 武夷山市| 上蔡县| 杭锦后旗| 和平县| 门头沟区| 通州区| 雷山县| 龙游县| 玉山县| 明溪县| 陵水| 上犹县| 江孜县| 盐源县| 阿拉善盟| 揭阳市| 民乐县| 定远县| 洛阳市| 抚州市| 浦北县| 稻城县| 郴州市| 利川市| 察隅县| 进贤县| 郎溪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