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黑鐵
班會平常,但其生存現狀卻并不容樂觀;班會無常,故其生活寫真千差萬別;班會非常,但其生命特質卻并不被大多老師所認真思考。筆者這里試挑起這個話題,希望能啟迪智慧、引發(fā)爭鳴。
一、班會的生存現狀
班會,顧名思義,就是班級的會議、班集體的聚會。實際上,我們有時也稱其為班會課。這是因為,班會是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是德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和對象、教學課時、教學設計等跟一般文化課無異。然而稱其為課,卻又理屈詞窮,因為它并不具備課程的一些基本要素,既沒有課標,也沒有教材和可供借鑒的案例、課件。所以,很多班主任抱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知道班會課怎么上。另外,一般學校都只是把班會作為班主任的份內事,在績效上并不會給予額外的課時津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班主任組織班會的熱情。他們對班會有普遍的畏難心理和抵觸情緒,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的自言自語,班會課成了其發(fā)號施令的“一言堂”;有的不言不語,班會課成了其閉目養(yǎng)神的“釣魚臺”;有的只是做做樣子,等學校檢查一過便宣告結束;有的索性連樣子也不做,隨便從網上“復制粘貼”一份材料交差。
有些老師總覺得班會可有可無,最好是無,無事一身輕,每周45分鐘也是浪費,不如用作學科教學來得實在。這些老師有著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維,成績壓倒一切,分數才是“命根”。再者,學生道德的高下,評價上不易操作且具有滯后性,而學生成績的高低是近在眼前的,也是學校對教師考核的重心,關乎老師的切身利益。這樣,班會就成了重災區(qū),常常被擠占或挪作他用。其實,“磨刀不誤砍柴工”,班級管理理順了、心理工作做通了,教學成績也不會差。然而,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到卻不是人人能夠。由此,班會的生存尚屬不易,質量更無法保證。
二、班會的生活寫真
事實上,沒有專門的教材和現成的教案,也是班會課的一大優(yōu)勢,沒有了抓手也就沒有掣肘,正好給班主任發(fā)揮聰明才智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然而,有些班主任進行班會設計時明顯缺少主題意識和目標意識,他們自以為班會就是活動,就是讓學生放松。有一節(jié)“誠信”主題班會,整節(jié)課小品表演、詩歌朗誦、歌舞串燒、游戲競猜輪番上場,看上去熱熱鬧鬧,然而跟德育主題卻毫不相干,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了。這樣的班會有名無實,流于形式;這樣的放松,實際上是一種放任,是真正的浪費。
有些班主任動輒唱著課程改革的高調,理直氣壯地把班會課全盤交給學生,并美其名曰“學生自治”,自己卻躲到辦公室享清閑。的確,班會課相比一般的文化課更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強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但是,班主任也不能忘記自己的主導作用,不能放棄自己應有的教育職責。那些所謂“都是學生搞的”班會,其實折射出的是教師責任心的缺失。中學生由于閱歷淺、知識面窄、認知能力有限,看事物往往只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本質,看問題往往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而缺乏理性分析。所以,在班會上,班主任可以不“越位”,但也不能失位。
三、班會的生命特質
當下的一些班會課往往都有這樣的不足,就是重能力而輕知識、活動有余而理論不足的問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善于“動之以情”而拙于“曉之以理”。很多老師搞班會活動有一套,但是要上升到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層面,就明顯缺乏后勁。還有很多老師在班會上鼓動煽情有一套,但是卻不能以寬廣的知識將這種情感體驗升華固定。如一節(jié)“愛要表達”主題班會課,學生體驗活動很多,引人入勝,談感想時很多學生甚至聲淚俱下,叫人動容,但是如果教師能闡明愛與被愛的理論依據,如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論,還能聯系一下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如“二十四孝”的故事,那么就更接近完美了。
很多班主任對于“灌輸”這個詞很敏感,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被人抓住把柄,落下觀念陳舊的罵名。其實,灌輸是我們黨思想工作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黨宣傳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班會強調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也并不反對教師的灌輸。正面灌輸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在特定需要的情況下是能夠發(fā)揮其特有作用的。從教育形式上看,班會就可分為灌輸教育型和活動熏陶型?!拌尣磺貌豁懀挷徽f不明?!惫P者之所以不反對灌輸教育,是因為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教育中堅持灌輸,可以做到先入為主,可以讓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學生的頭腦中先行扎根。這樣,那些不好的甚至邪惡的思想就很難乘虛而入了。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