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 吳佑元 周菁菁 彭夢德 龔立群 李瓊
學校教師,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三課疲勞癥”,即“公開課疲勞”“聽課疲勞”和“評課疲勞”。三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真的難免疲勞。如何克服“疲勞癥”,促使課例研究歷久彌新?這些年來,我們學校一直堅持探索這一問題,形成了一種新的常態(tài)。
一、研究花絮
花絮一:同一內容,三輪上課
物理科組龔立群、田錦裕、曾昭宏三位老師在高一進行課例研究,同上《力的分解》。研究的專題是:如何更好地實施學案教學。其步驟如下:
第一步:田錦裕老師和龔立群老師各自根據(jù)《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然后物理科組對兩份學案設計進行比較討論,形成第一份學案。
第二步:曾昭宏老師用這一學案在高一(3)班進行試驗性上課,課后物理組即時召開研討會。曾老師反思了得失,大家討論了本節(jié)課的成功與不足,然后對學案進行了修改。
第三步:田錦裕老師按照修改后的學案制作了教學課件,在其它班級上課,課后教研組又組織了第三次研討。老師們一致認為,田老師的學案與課件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形成了學案導學模式,上出了一節(jié)富有創(chuàng)意的高效課。
第四步:龔立群老師汲取這兩節(jié)課的精華,進行驗證性上課,上出了一節(jié)效果顯著的優(yōu)質課。課后討論,大家很振奮,都感覺受益匪淺。
這次課例研究有三個特點:
其一,在形式上,屬于一課多人,“同課共構”。一般地說,“同課異構”側重于“自構其異”,“同課共構”則側重于“共求完美”。兩種形式各有所長,相得益彰。
其二,在內容上,主題鮮明。他們研究的專題是如何編制學案,建構學案導學課堂。由于有這樣一個專題,他們各自的智慧才得到了完美的凝聚。
其三,在操作上,集思廣益。同上一個內容,其學案進行了三次修改,前后編制了四份學案,上了三輪課,召開了四次研討會。真可謂用心良苦,難能可貴。
其四,在質量上,逐課提升。三位老師的三節(jié)課,雖各有所長,但后上的課是在上一位老師所上的課的基礎上經(jīng)過集體研討后開課的,因而有所改進和提高,越上越好,逐臻完美。
花絮二:帶著問題,同課異構
高二五位語文老師開展“同課異構”研討活動。他們同上《鴻門宴》。選上這一課,是由于他們有共同的問題。正如朱俊華老師所說“學生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寫作文,二怕學古文”,于是他們專攻“文言之‘怕”。
同時,他們又有各自的問題。吳佑元老師想研究的問題是:“文言文的翻譯,以往總是以講為主,我們把它顛倒過來‘以學為主,看看如何?!敝禧惾A老師想研究的問題是:“逐字逐句串講法就不能改過來嗎?我要推行文言文翻譯的標注法和對譯法,還想強調有聲朗讀的重要性。”胡德海老師想解決的問題是:“誦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所在,抓住了讀的指導就留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怎樣抓好誦讀指導是我要探討的一個重點?!敝炜∪A老師想解決的問題是:“讀懂文言文,總是講解和串通,以至于‘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洗耳恭聽,這似乎很難改,這次我要改過來。”蒙有良老師想解決的問題是:“文言文教學似乎始終存在一個矛盾,如果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學習積累,文本內容就會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如果以文帶字,則又會淡化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如何在這個矛盾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他們帶著這樣的共同問題和個性問題開展了一次課例研究,初步解決了問題。首先,誦讀問題解決得很好,基本上形成了書聲課堂。都重視了讀,有默讀,有范讀,有齊讀,有的課堂上學生自發(fā)的站立齊讀,讓人驚喜。其次,翻譯問題的探索很有成效,大家一致肯定了這次研究的成果:傳統(tǒng)的串講法基本不復存在,標注法和對譯法的探索很有成效;老師講解不再滔滔不絕,更多的時候是在洗耳恭聽學生的話聲,“以講為主”顛倒為“以學為主”了;字詞與文意疏通不再割裂,基本形成兩相交融的平衡教路。
胡德海老師在研究筆記中這樣寫道:“這次同課異構活動為自己以后的文言文教學打開了新的思路,指明了新的方向,豐富了新的內涵。就像一陣東風吹生了語文課堂姹紫嫣紅、爭奇斗艷的春天,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感?!?/p>
花絮三:“三面寶鏡”,評課的“快樂”之道
記實Ⅰ 輕松脫口秀
數(shù)學科組的一次評課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不緊不慢,環(huán)環(huán)相扣?!?/p>
“層層鋪墊,步步推進?!?/p>
“精雕細刻,苦口婆心?!?/p>
“一個字:細。”
“兩個字:沉重?!?/p>
頓時一陣歡聲笑語。
“感覺嚴謹有余,有時候你講得越‘清楚,他越糊涂。有些東西,不用那么細致,能不講的就不講。”
“要看什么知識。理論上的東西應該講清楚,但不必講得那么細。有些知識就是告知,就是這樣的,我就是司機,你坐上車看我怎么走,回頭我不開車了,你還知道怎么走,就行了;至于這車是怎么造出來的等等,不該現(xiàn)在管就不用管?!?/p>
“是的,我最近正在學車。教練教什么?就那六根桿,教得你能夠穿過去就行了。講課也一樣,引導學生到達目標就是你的目標,至于‘講,不要拐出目標去,能省一點就省一點,還是多留點時間給學生練吧!”
有人插上一句:“校長也聽了課,他讓我轉告:要研究如何教得輕松一點,學得快樂一點。”
大家點頭稱是。
此情此景之中,有老師說:“來,歸納一下,今天的評課,產(chǎn)生了多少名言?”
——“有時候你講得越‘清楚,他越糊涂?!?/p>
——“有些知識就是告知,我就當司機,你坐上車看我怎么走,回頭我不開車了,你還知道怎么走,就行了。”
——“教練教學車,就那六根桿,教得你能夠穿過去就行了。講課也一樣,引導學生到達目標就是你的目標,至于‘講,能省一點就省一點,還是多留點時間給學生練吧!”
“這就是今天產(chǎn)生的數(shù)學組的名言吧!”
科組長周菁菁老師快言快語:“數(shù)學組名言多著哩!”
“那你們編一本數(shù)學教學名言集吧!”
記實Ⅱ 贊譽出思想
英語科組的一次評課會上,首先聽到的都是贊譽:
“流暢,一氣呵成,感覺是享受?!?/p>
“全英語教學,語音清晰,語調明快,感覺有‘范?!?/p>
有人問:“這個班的基礎怎樣?”
“一般,而且女生少,男生多?!?/p>
“啊,節(jié)奏這么快,氣氛這么活躍,說明老師教學有方,訓練有素。說‘范,‘范是什么?”
“就是特色吧?”
“應該是成型的風格吧?!?/p>
“或許可以叫風采!”
這時,朱振榮老師看了看聽課筆記,說道:“這節(jié)課的課型怎么定?是閱讀理解課?還是泛讀指導課?還是精讀指導課?是不是還應該明確得具體一些?若是定為泛讀指導課,我想可以……”接著他闡述了這種課型的教學程序:“閱讀分為泛讀和精讀,閱讀課也有泛讀課型和精讀課型。我感到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非常好的泛讀指導課型。老師按照泛讀課型的教學程序很好地呈現(xiàn)了本堂課的內容,并就如何泛讀給學生進行了方法上的指導。其一,老師幫助學生理解了在泛讀中將會遇到的生詞,給閱讀掃清了障礙;其二,老師就泛讀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跳讀,進行了說明,就如何讓學生盡快找到一些關鍵詞或句子進行了指導,同時設計了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回答,包括文中的人物、關系、時間等等;其三,老師設計了和閱讀材料有關的問題,希望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找到相關的信息,重點是找出每個段落的主題句,然后再根據(jù)要求進行匹配;其四,老師根據(jù)整篇文章內容特地設計了一道概括題,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一則能很好地檢查學生對本篇文章的理解情況,二則其題型剛好也是高考寫作的必考題型。
總的說來,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泛讀教學的重要步驟,也達到了泛讀教學的目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是一節(jié)很好的泛讀指導課?!?/p>
緊跟著,另一位老師說明了“精讀指導課”的教法。
隨后,科組長彭夢德老師就課型問題談了他的看法,并總結道:“今天的評課,從贊譽說到‘范,說到‘課型,既評得愉快,又評出了思想,很有研究氣氛?!?/p>
這時,科研處的老師說:今天,我想起了“三面鏡子”之說,當然還是那“老鏡子”——當年,李世民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我們不妨借此來說評課,弄個“評課三鏡觀”:以“學”為鏡,反觀其“教”;以“彼”為鏡,反觀于“己”; 以“此”為鏡,反觀其“后”。也許這就是評課的“歡樂”之道。只有評出點“真東西”、評出點“成長元素”來,而又能讓其“悅納”、讓其“高興”,才能有“歡樂”可言。
記實Ⅲ 老少和諧風
地理科組召開評課會??平M長李瓊老師說:“今天評高一的課《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一節(jié)是老教師上的,一節(jié)是年輕老師上的,我想出一個評課會主題,就是‘老少相承,樂在共享,如何?”會場頓時活躍。
年輕老師首先發(fā)言:伍樹人老師不愧是地理名師,我看到了優(yōu)質課的境界。他這樣起課:“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不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龍卷風?”課堂一片嘩然,所有的思維似乎都張開翅膀。然后才在同學們的議論之中點化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思維,引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中間又問同學們:“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本質是什么?”結課時投影著名的“生物圈2號”實驗,并由此提出問題:科學家們模擬的“縮微地球”由哪些要素構成?為什么實驗會失?。渴鞘裁搓P鍵問題導致的?整個過程,老師引導學生在思維建構過程中去建構知識和技能,或者說在知識和技能建構過程中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伍老師接話說: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在于引導學生流暢、簡潔、準確、快速思維。
大家七嘴八舌說開了:在伍老師的視野里,知識好比一棵樹上的花果,思維則為樹系,引導學生快速而簡潔地展開思維則是教學的最佳境界。這樣上課,不僅會有當堂教學之時效,同時更有促人終生發(fā)展的長效。
這時,伍老師便說:還是說年輕人的課吧,周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怎樣的整體效應呢?”在學生進入思考之后,老師又說“啊,先別看書,先別討論,做幾個模擬實驗再說”。做了兩個模擬實驗之后,才進入主體知識的教學。問題在實驗之先,結論在實驗之后。這是一個創(chuàng)意,年輕人大有潛力??!
周老師接著說:“伍老師游刃有余,值得我學一輩子?!绷硪晃荒贻p老師則說:“我一生都可能趕不上伍老師。”
這時,另一位老教師即興說道:要有信心??!不過,要做好教育資本的積累。一位老師,首先要完成教育資本的原始積累。作為高中教師應有這么幾條:一是修完應有的專業(yè),二是經(jīng)歷高一到高三兩輪教學,三是至少做班主任三年,四是將有關資料如課案、學案、課件、反思筆記等等積累好。這才能算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個時間大致應在30歲前完成。
——那30歲以后呢?孔子說“三十而立”。我個人理解,這里的“三十”不等于“三十歲”,應該理解為“三十年齡段”。作為教師,應該有這樣的志向:30成型——35成熟——40成范=教師的“三十而立”。
——要是這樣去做,那么,40歲以后就有可能成為研究型的、專家型的、領軍型的教師了。
李老師高興地說:今天的評課會是不是“老少相承,樂在共享”?又一片笑聲。
二、研究概況
我校的研究課已經(jīng)形成了循環(huán)序列。第一周期(四學年):個人原生態(tài)課 —— 同課異構課 —— 專題研究課 —— 成果匯報課?,F(xiàn)在,我們進行到專題突破性研究階段,完成這一周期尚需一學年半。待這一周期結束后,我們將在新的起點上進入第二周期,循環(huán)往復,螺旋遞進。按照這樣的序列,逐一更換評課表,步步將課例研究引向深入。
在這樣的循環(huán)課例研究中,以“問題解決”為活的靈魂,絕大多數(shù)老師均習養(yǎng)著三個行動:我有問題,研究解決;聚焦專題,集思廣益;觀看錄像,自我反思。
教科研部門做些什么呢?大致三件事:一是匯總聽課人的評價意見,做一份研究課反饋表,發(fā)給執(zhí)教老師,老師閱讀后寫出反饋意見發(fā)回;二是經(jīng)常性寫一些聽課筆記,發(fā)給老師,老師閱讀后再反饋回來;三是激勵老師們寫出研究筆記。
這樣的課例研究,基本形成了實踐認識論范式下的“反思理性”,其工作模式有兩個層面:一是領導和教師植根于生動、具體、完整的教學場景中,研究特定的解決辦法和有效策略,開發(fā)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有效教育智慧,并形成為自我規(guī)范性理論。二是教師的有效專業(yè)發(fā)展推行“實踐——反思——開發(fā)——推廣”模式。即教師投身于實踐,反思自己的實踐,通過集體研討,對經(jīng)驗進行提煉,開發(fā)出符合自己實踐的理論,而后推廣到類似的教育教學情境中,不斷提高推進有效教學的專業(yè)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