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有
【摘要】文章介紹了福建土樓石雕、木雕、磚雕、彩繪泥塑雕刻裝飾藝術的不拘材質(zhì)、富于形式、工于技藝,土樓雕刻文化寄托了客家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文追求,展現(xiàn)了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容化合。
【關鍵詞】福建土樓;建筑;雕刻裝飾藝術
雕刻藝術成就了偉大的“詩意”建筑,哥特式建筑風格以墻面雕刻、壁龕中數(shù)以百計的雕像及建筑背面優(yōu)美的雕刻成就了建筑的信仰?!叭诵枰律褬湟ぁ钡闹袊V語也很形象地說明了建筑裝飾作為建筑一部分的不可或缺性。質(zhì)言之,建筑是需要裝飾的,雕刻裝飾藝術不但是藝術的形象表達和人們的審美表現(xiàn),也是承載了人們一定信仰、人生態(tài)度、人生觀念的特定符號。福建土樓裝飾雕刻正是這種集藝術表達、審美功效和符號表達于一體的活例。
土樓民居建筑文化,作為客家文化重要組成之一部分,依附民居建筑體系之雕刻、裝飾藝術,在福建客家居住區(qū)位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思想、經(jīng)濟優(yōu)勢等因素的交叉作用下,彰顯其獨特的區(qū)域文化、人文內(nèi)涵特征。土樓集中區(qū)的福建西部的地脈、人脈、文脈,現(xiàn)存的那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往往融入了客家傳統(tǒng)圖騰膜拜和祈福的吉祥紋樣的民居雕刻載體、裝飾類型,包括磚雕、石雕、木雕等等,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雕刻技藝、傳統(tǒng)藝術形式、文化特征和內(nèi)涵,是客家人遷徙后形成的邊區(qū)(如左圖示福建客家人居位置圖)文化和中原文化長期融容化合的集中反映。客家文化突出地表現(xiàn)在福建永定土樓這一物質(zhì)載體和其所蘊含的建筑、雕刻、人文文化之中,發(fā)掘當時當?shù)氐拿耖g技藝和文化藝術是發(fā)掘地方文化遺產(chǎn)的切入點,進而將具有地域特色、歷史見證、文化特質(zhì)物質(zhì)以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進行本土保護的、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民族建筑雕刻的裝飾藝術傳承發(fā)揚具有重大意義。
永定客家土樓的雕刻裝飾極富魅力,華麗典雅,細膩精致,點綴于土樓的公共部位或顯見之處。民間藝匠經(jīng)常采用如意斗拱和漆金木雕裝飾,多施與殿堂、牌坊、門樓等處。土樓的磚雕、石雕、木雕,彩繪等各具特色,使土樓在展示雄渾外表的同時又展現(xiàn)出其精微的文化內(nèi)涵。
一、石柱與石雕
永定土樓精工細致的石雕飾物,大多位于門廳等處,所費不貲。位于湖坑洪坑的振福樓、振成樓等土樓的大門、中廳等處,大都施用的花崗巖材質(zhì)門框和柱廊,工藝精巧,精美圖案著于其中,祖先對家國的美好寄托多鐫刻其上。正如有學者言:“從中國古代建筑遺跡上可以看出,梁、柱除了具有其自身的結(jié)構功能作用之外,也從來都是用來裝飾建筑的,同時還有另一個共性,那就是梁、柱都是本身首先被裝飾起來。”
振成樓之大廳前的中石柱鐫:“振乃家聲,好就孝弟一邊做去;成些事業(yè),端從勤儉二字得來”,后廳柱鐫刻:“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樓西過道之石柱刻字為:“振刷精神、擔當宇軸;成些事業(yè)、垂裕后昆?!闭窀侵箝T門楣上方刻字為:“振衣千仞,福履萬年。橫批:景星慶云”中廳前向的石柱鐫刻楹聯(lián)為:“振其家聲,忻翰麟趾祥呈,鳳毛德備;福君門祚,定卜鴻疇嘉錫,燕寢香凝。這些石刻鮮明地反映了根在中原的客家人耕讀傳家、報效國家的儒家傳統(tǒng)土樓彰顯的人生追求、道德理想,可以體察出源遠流長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山野偏偶的潤澤。湖坑南中村環(huán)極樓的門柱上方陰刻而成兩個大字,著以嚴肅的青色,古樸典雅,莊嚴厚重;用作辟邪、寓意吉祥的石鼓(門枕石)、抱鼓石端立于門側(cè)柱旁。柱礎上一般都雕有寓意深刻的浮雕,湖坑振福樓之中廳柱磚鐫刻的浮雕,圓刀工藝雕磨之光滑雅致、生動;中廳后向鏤雕有人物、花鳥的門扇,已毀,但據(jù)說栩栩如生。撫市新民村的永豪樓以及永隆昌的福盛樓,他們的下廳天井兩邊,各立一個精致的石柱石條構成的花架,花架上置著大理石質(zhì)的花盒,將天井點綴的古樸典雅。樓內(nèi)的石板雕刻,精妙絕倫,門扇上題寫的“加冕”、“晉祿”等吉祥詞,遒勁有力,窗欞雕琢十分完美。尤其是外大門的一對石獅子造型精美,威風八面。用圓雕形式雕刻于門柱上的鮮花鳳凰也古樸淳厚。
二、木構、木雕
木雕多施于軒、門罩、隔扇、門窗,廳堂門上方的襻間等處,雕飾紋飾,繁富多彩,皆不重樣。土樓內(nèi)屏門的各色木雕各具特色,在主廳堂屏門上方,用多漆金木雕。振成樓樓后的廳堂兩側(cè),以木雕雕飾手法,鐫刻一幅對聯(lián):“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贊嘆樓主修養(yǎng)境界的同時,觀者也被鐫永的木刻藝術所折服。承啟樓內(nèi)珍藏的藝術珍品——楠木壽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為承啟樓創(chuàng)建者江集成的次子——江建鏞京城尚書,在其七旬大壽壽辰時,為大學士所贈。該壽屏由12塊楠木板連接組成,壽屏近15.03平方米的雕飾面積,壽屏正面中間處雕刻《郭子儀拜壽圖》圖飾,壽屏上下雕有《二十四孝圖》以及《四季圖》圖飾,上至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下至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凡187人,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如此高超精湛的雕刻工藝、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令人屏息斂氣,嘆為觀止。
土樓木雕也廣泛施于改建筑的木構件上,各構件雕有飛鶴、臥獅、松苞、蓮花等等。下洋霞村的永康樓,門廳左右挑梁、副梁間雕刻的臥獅圖飾,安靜溫順;屋脊瓜柱(俗稱:木瓜騎筒)與梁架間以及梁柱交接處等,都有鏤空雕飾飾物鑲嵌于其間;立柱旁懸柱下端,并雕刻著蓮花座。湖坑西片的振福樓的內(nèi)環(huán)中廳梁間,雕刻著工藝精絕的鏤空蓮花,樣式變化多端。有的雕飾不僅濃墨重彩,而且更顯鮮艷奪目;湖坑鎮(zhèn)洪坑的奎聚土樓,中廳雕飾的梁飾,色彩明麗、鮮艷奪目;下洋富川的榮祿第大廳,雕鏤著飛禽的臺、柱飾、龍鳳以及各色花木,各具神態(tài),活靈活現(xiàn)。福裕樓如意斗拱裝飾的木雕門樓,氣度軒昂、恢弘堂皇。明清以前的土樓木雕在建筑形式和內(nèi)容都較簡單(如明代的福裕樓等)。如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施用透雕等較復的瓶花圖案雕飾工藝,該種雕飾寓意客家人的住居平安文化理念。在清代,風窗很普遍,雕刻工藝漸趨成熟圓通,雕工細膩,雕刻精美,木雕工藝更顯精細,如奎聚樓、福裕樓的木雕,皆為上乘優(yōu)秀之作,很多裝飾建筑圖案,都是取材于《水滸傳》、《三國演義》、《西廂記》等內(nèi)容,甚至鮮有田園風情類、海洋水族類飾物內(nèi)容,諸如“金龜葫蘆”、“鳴蟬苦瓜”、“松鼠南瓜”、“蝴蝶葡萄”,以及“螃蟹與水草”等等,質(zhì)感強烈,活靈活現(xiàn)。
三、泥雕與彩塑
大型土樓采用的雕飾形式都有泥塑、彩塑兩種樣式。有些樓門上方,雕飾有用陽文或者陰文命名的灰漿塑門牌、樓名,樓門周邊塑有飛幅、彩蝶以及花草等裝飾飾物。屋脊兩端雕飾著祗吻高翹的裝飾圖案,垂脊下端雕飾了瑞獸匍匐式樣。土樓瓦口流翠、檐牙高啄,屋脊等處雕飾的彩塑,富麗鮮艷、富貴堂皇。雕刻精美的泥塑、彩塑,給凝重的土樓添加了活潑的生動的光彩。如福裕樓中廳,兩邊堂屋屋脊雕刻的泥塑動物圖案,形態(tài)生動、逼真;福裕樓中堂、前堂屋脊,鑲嵌的漏光琉璃圖案,給土樓暗淡單調(diào)增添光彩。高坡福陵裕隆樓的屋脊,雕飾的雕龍塑鳳,以及眾多的戲文典故彩塑,色彩明麗鮮活??蹣堑奈菁?、墻壁間,雕飾的彩塑題材廣泛、形式琳瑯面目、內(nèi)容豐富多彩,這種彩塑以膠泥作為坯,將五彩以及粘貼的各色瓷片作為裝飾藝術品形式,采用民間磚雕藝術形式,在該土樓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該土樓里壁畫、書法等墻飾雕飾技術也十分講究。土樓中的書法、壁畫等藝術,極大地增強了該土樓的工藝文化概念。湖坑洪坑村的富裕樓,新南村的衍香樓,外門兩側(cè)均雕飾著壁畫,壁畫的線條景物鮮明、流暢,代表景物有梅蘭、竹、菊等等樣式。福裕樓的前廳兩邊墻上的“漁翁釣學”泛舟中流壁畫、書法,則體現(xiàn)在土樓的門前楹聯(lián)之中,而且大多出自名家書寫,字體大方、道勁,體現(xiàn)了濃郁的土樓人文氣息。大多數(shù)土樓,除樓門的大門對聯(lián)外,其余樓中大廳等處的對,均聯(lián)施用石刻以及木刻技術,雕飾書法精湛美絕。湖坑洪坑奎聚樓的樓中廳門,樓前兩側(cè)分隔墻雕飾的磚雕飾物,以及湖坑南中環(huán)極樓門廳前的天井兩側(cè)隔墻,均用直徑1米有余的圓形圖案,采用青磚磚雕雕飾,這些墻上雕飾物,各個別出心裁、內(nèi)容豐富、花樣繁多。有的土樓墻飾還珍藏著雕飾花屏圖案,這些花屏雕飾以祝福土樓落成、恭賀土樓主壽辰等雕飾寓意,雕工精良、圖案生動、古樸而且美觀。
四、其它雕刻雕花
此外,大型土樓隨處可見用藍綠等顏色的琉璃花格鑲嵌的屏風、欄桿和漏窗等等。有的土樓雕飾,極具個性、特色鮮明,如古竹五實樓的鎮(zhèn)煞雕塑——銜劍獅頭,式樣威風、形態(tài)生動;洪坑的振成樓,內(nèi)環(huán)二層之鑄鐵雕花欄桿,雕飾典雅、高貴;撫市新民的永豪樓、以及下洋霞村的永康樓,天井均用規(guī)格石板雕飾的各色圖案,形態(tài)看似粗曠豪放,但不失優(yōu)雅。這些藝術精品為土樓增光添彩,是客家人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五、小結(jié)
客家先民們借助建筑雕刻裝飾藝術,表現(xiàn)土樓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人生理想和以及道德追求,他們不滿足于用單一的建筑規(guī)模建造土樓,而是廣取各種材質(zhì),巧奪天工的施建、裝飾土樓,并將人文、自然理念,雕融于土樓的磚石木土、廳堂門柱之中,創(chuàng)造出土樓精湛的民間雕刻技藝、傳統(tǒng)祈福文化的理念,使得家國思想情懷得以傳承弘揚,迷失的心靈得以棲止,漂泊異鄉(xiāng)者有所牽系,生活愿景以及人心靈追求得到釋放。他們以自己的生活體驗以及對大自然的體悟,將鹿、龍、鶴、龜、獅、鳳、鴛鴦,以及梅、松、蘭、柏、桃、竹、荷、菊等動植物元素,作為裝飾土樓建筑的重要雕飾題材,并以此表達自己特有的土樓文化內(nèi)涵以及價值取向,堪稱土樓建筑之經(jīng)典。我們也從這些土樓深宅大院之一段花墻、一堵影壁、一扇門窗,甚至一方石雕、一面墀頭、一片泥塑中,可以了解客家人民深邃的智慧、犀睿的創(chuàng)造力。置身于福建土樓建筑之中,浸淫土樓雕刻裝飾藝術文化之間,我們每個人都如久別返鄉(xiāng)的游子,歸屬感代替了鄉(xiāng)愁,我們享受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華夏文明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