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俤仙
一、反思教學行為
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層面上取決于教學行為的合理與否。具體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明確;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能否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地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等。如去年我在執(zhí)教“不規(guī)則物體(石頭)的體積”時,先讓學生觀看“烏鴉喝水”的動畫片,當烏鴉喝不著水時,(錄像暫停)問學生:該怎么辦?(“烏鴉喝水”這個典故,學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往瓶里放入石頭?!保W生回答后,再播放動畫片,驗證學生的想法,接著問學生:烏鴉現在為什么可以喝到水了?學生稍作思考,馬上回答:因為石頭有體積,占據了瓶子的空間,水位升高,所以烏鴉可以喝著水。那么,石頭的體積是多少呢?怎樣求石頭的體積呢?(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動手實驗,匯報總結。結果學生只探索了“把石頭放入水”這一種方法。顯然學生的思維受“烏鴉”的束縛,依“烏鴉”畫葫蘆,讓“烏鴉”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探索空間。當時我就啟發(fā)學生:“同學們,把石頭放入水中求體積,是一種好方法,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方法嗎?比一比,哪個小組研究的方法多?探索的方案巧?”通過這樣的調整,學生興趣盎然,個個躍躍欲試,跳出烏鴉的“陷阱”,找到了用橡皮泥將石頭“圍”成長方體;稱石頭重量;將石頭放入長方體容器內,用沙子填滿等新穎獨到的方法。試想,課堂教學中要是沒有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是不可能跨越“陷井”,標新立異。
二、反思教學策略
一般認為,教學策略是指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教學方法。抓住教學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論如何聯(lián)系實際的反思,抓住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適應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反思。如我就一年級“長短”這一內容做研討課時,我末做具體的操作要求,直接讓小朋友拿出學具比長短(因為我長期進行高年級數學教學,都是直接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的),結果有的學生是一種學具接著一種學具玩;有的學生是把所有的學具全部擺放在桌上;有的學生搶同桌的學具看……收效甚微,甚至縱容了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發(fā)現這種情況后,我知道用以往的策略是行不通了,于是立即采用了更為具體的教學策略:一是聽清操作要求(拿兩種學具);二是邊操作邊思考(從擺學具中看到了什么);三是發(fā)揮小組學習的作用(將看到的、想到的與同桌互相說一說);四是集中精力聽小朋友的匯報(想說的說給同學聽,有意見的可以及時更正、補充)。
三、反思學習過程
教師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并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fā)現并解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種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如教學“幾分之一”時,要求學生用長方形紙折。本想在學生折出如圖1所示時,讓學生觀察這四個三角形的大小相同嗎?(因為備課時沒有仔細研究,單從直觀上看,這四個三角形的大小不相同,即沒有平均分)直接告訴學生圖1不能用表示。事實并非如此,我在教學時,卻看到一個學生漲紅著小臉,捧著他所折的長方形紙(如圖1),舔了舔舌頭,似有千言萬語。于是我請這位同學到臺上匯報:我認為這樣折也可以用表示,我們可以把這張紙對折再對折(如圖2所示),這樣把這塊(指陰影部分)平均分成了兩塊,把上面這塊移到下面,構成了這樣一個小長方形(這位學生邊說邊比劃,還用筆涂上陰影,如圖3所示),這部分肯定是這張紙的。聽著聽著,全班同學(包括我)茅塞頓開,報以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