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勇+潘琦
中央決定今年完成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yè)和金融企業(yè)巡視全覆蓋。2月27日,三個中央巡視組已經分別進駐被巡視單位,拉開了羊年巡視的大幕。從之前巡視反饋的情況看,中國聯通、華電集團、中石化等國企均有不同程度腐敗行為,其中以權謀私、利益輸送、選人用人等方面問題較為嚴重。中紀委領導更是用了“吃里扒外”等狠話來痛批國企領導的腐敗現象。一時,國企腐敗現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
毋庸諱言,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來,中國的國企雖有企業(yè)之“名”,但卻始終缺乏完整意義上的企業(yè)之“實”。具體表現在:國企領導人基本不是按市場機制選聘,而是靠組織任命;國企的經營理念,首先是完成上級指示和任務;國企的管理制度,大都參照機關事業(yè)單位;國企的行為方式,更是充滿著濃厚的行政色彩。放眼望去,絕大多數國企不論在本質上或者在形式上乃至于社會形象上,都更像一個唯行政命令是從的“官本位”的國有“單位”而非直面市場的企業(yè)。這就使得國企積弊日深,其種種行為都出現了異化。而如果企業(yè)領導人一旦自身道德缺失,出現腐敗就不足為怪了。
細究國企的腐敗問題,主要原因一是所有者缺位。這雖不是國企管理中今天才冒出的新問題,但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國企是由國家出資設立的企業(yè),在現行體制下,代表國家行使出資者權利的是中央政府以及各級政府的國資委。但是,國企的主要領導人又是由各級組織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方式來考核和任命的。由于國企領導人“官帽子”拎在組織部門手中,所以國企領導人很清楚地知道,他們所真正要對之負責的是組織部而非國資委。于是作為“老板”身份的國資委,雖然對國企業(yè)務經營情況相對比較熟悉,但卻只能管“事”,而無法管“人”。而組織部門對國企業(yè)務情況不熟悉,只能參照黨政干部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國企領導。這種對國企領導“雙頭管理”的現象,使國企領導一方面在待遇上“兩頭沾光”,既享受著國家干部的行政級別和相應的福利待遇,又拿著企業(yè)高管的高額薪酬,哪怕企業(yè)經營不好也照樣穩(wěn)居領導寶座,最多換個位置。另一方面在監(jiān)管上則是“兩頭不靠”。當組織部門進行考核時,強調企業(yè)經營的特殊性;當國資委進行考核時,又因為只針對企業(yè)經濟指標,造成對國企領導人的監(jiān)管缺失。
二是公司治理形同虛設。作為企業(yè)理論的結晶,規(guī)范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它不僅規(guī)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例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害相關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而且明確了決策公司事務時所應遵循的規(guī)則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條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不一致而產生的委托—代理關系。公司治理的目標是降低代理成本,既使所有者不干預公司的日常經營,同時又保證經理層能以股東利益和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它可以有效防止企業(yè)舞弊行為滋生和蔓延,對于企業(yè)健康成長極為重要。但在不少國企中,公司治理架構中的董事會、監(jiān)事會、股東會或職代會等架構和決策流程形同虛設,不能有效行使各自權力,許多事情都是經營者尤其是主要領導決定后走一下形式,這就使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構無法落到實處。
三是內部人控制。這次中紀委巡視組發(fā)現的諸多問題,其實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企的利益輸送、奢侈消費以及選人用人方面的問題早有諸多跡象。但代表出資方利益的國資委等國家資本出資和監(jiān)管機構,有的是鞭長莫及,有的是監(jiān)管者不懂行或不愿得罪人,結果造成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企業(yè)的人權、財權、項目招標權等都控制在一小部分領導人手中,股東以及社會很難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和監(jiān)管。有些國企更是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錢袋子和根據地,以致發(fā)生貪腐窩案。
目前巡視組所發(fā)現的國企腐敗問題,有些只是冰山一角,可以預計,隨著反腐風暴的日益深入,更多的國企腐敗問題還將被揭露出來。作為中國公民,國企資本中有我們的一份,國企腐敗也嚴重損害了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利益。如何遏制國企腐敗行為?在當下的現實環(huán)境下,一是徹底改變國企管理體制,改變“管理者缺位”的狀態(tài),將管人和管事統一起來。作為出資者代表的國資委,對于國企既要管事,使其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又要管人,按照市場機制激勵和約束國企經營者。我們既要打破國企普通員工的鐵飯碗,也要打破國企領導人的鐵飯碗,改變國企領導人的行政干部身份和享受待遇,同時按照“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原則,用市場機制選聘國企領導人,并對其實施有效激勵。要借鑒民營企業(yè)所有者聘請職業(yè)經理人方式的長處,出資者和經營者按照委托—代理關系格局中各自應承擔的角色而負起相應責任,同時獲得相應利益。
二是在國企中建立和實施切實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國企董事會要名副其實地代表出資方利益,對企業(yè)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并且對經營者按照企業(yè)運作規(guī)律實施有效考核、監(jiān)管和激勵。國企董事會不能作為點綴和走程序的工具,而是要切實負起領導責任。并且要引進負責任、敢說話的外部董事和獨立董事,優(yōu)化董事會結構。監(jiān)事會要切實履行監(jiān)督職能。經理層要以自己的職業(yè)聲譽作為代價,對企業(yè)日常經營工作負全責。對于不稱職的國企領導人,要按照優(yōu)勝劣汰原則淘汰出局,決不能異地為官。
三是要讓國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yè)。中國國企一方面享受著諸如壟斷經營等好處,另一方面也承載著很多企業(yè)所不應有的義務。這其中固然有歷史和社會原因,但也有許多管理上的問題。要讓國企成為真正的企業(yè),就一定要逐步使國企完全按照市場機制來運作,加快步伐剝離許多應該由社會承擔的功能。只有如此,才能使國有企業(yè)徹底改變其行政色彩,也使國企領導人更清楚自身定位和價值,接受來自股東和社會的監(jiān)督,勤勉盡責地履行好經理人的責任,并通過企業(yè)價值的提升來實現自身價值。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yè)管理系,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
2015年中國反腐七大看點
熱點1:推進反腐立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刑法室主任王愛立表示,反腐敗國家立法是個綜合的系統工程,不僅僅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還包括行政監(jiān)察法等。
熱點2:盯住“一把手”
最高檢察院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查辦領導機關和重要崗位領導干部的職務犯罪,突出查辦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部分和崗位的案件。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加強對地市縣的巡視,盯住“一把手”和班子成員。
熱點3:亮劍“為官不為”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兩提“為官不為”,釋放出反腐向縱深推進的信號。此外,檢察機關通過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也將在依法追究“為官不為”方面發(fā)揮作用,維護國家和百姓利益。
熱點4:國企反腐升級
最高檢工作報告提出,國有企業(yè)改制等領域造成國有資產資源損失、流失的案件,將是下一步的查辦職務犯罪的重點。2015年第一輪中央巡視工作啟動,26家被巡視單位全部為中管國企。
熱點5:海外追逃繼續(xù)發(fā)力
最高檢工作報告指出,去年共抓獲境內外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749人;今年將積極推進追逃追贓工作,決不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
熱點6:嚴懲身邊的腐敗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對腐敗行為,無論出現在領導機關,還是發(fā)生在群眾身邊,都必須嚴加懲治。
熱點7:嚴查資源領域腐敗
最高檢報告指出,今年將突出查辦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部門和崗位的案件,尤其是工程項目、土地出讓、礦業(yè)資源開發(fā)、國有企業(yè)改制等領域造成國有資產資源損失、流失的案件。(來源:新華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