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航,崔玉華,胥陽,范春榮,王熙
(1.河北省承德市口腔醫(yī)院,河北承德 067000 2.承德護理職業(yè)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
各型彎曲阻生恒前牙牽引矯治50例臨床探討
馬華航1,崔玉華2,胥陽1,范春榮1,王熙2
(1.河北省承德市口腔醫(yī)院,河北承德 067000 2.承德護理職業(yè)學院,河北承德 067000)
目的:觀察彎曲阻生恒前牙牽引矯治后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50例(51個牙齒)恒前牙彎曲埋伏阻生病例,年齡7~10歲,運用外科手術加正畸牽引的方法,將彎曲的埋伏阻生恒前牙牽引到正常的牙列中,恢復其功能和美觀。結果:經過牽引治療后,彎曲的埋伏阻生恒前牙已排列到正常牙列中,且牙根繼續(xù)發(fā)育完成,成功率98%。結論:對恒前牙彎曲阻生病人經外科手術加正畸牽引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彎曲牙;埋伏;阻生;方絲弓矯治器
彎曲阻生的恒前牙是牙齒發(fā)育期間,已經鈣化部分與尚未鈣化部分之間出現(xiàn)的發(fā)育紊亂,導致牙齒長軸及位置的改變。牙列上的缺隙常常給兒童的發(fā)音和美觀帶來影響,同時給家長和患兒造成較大心理壓力,也是患兒就醫(yī)的主要原因。對于牙根尚未發(fā)育完成的彎曲牙可行手術開窗、牽引復位,使患牙排入正常牙列內。本文對6年來我院兒童口腔科門診收治的50例51個彎曲牙的兒童進行開窗牽引復位治療,取得滿意的效果,現(xiàn)作總結分析。
選擇2008年至2012年間在承德市口腔醫(yī)院兒童口腔科門診就診收治的50例患者,共51個彎曲牙,全部為上頜中切牙,年齡在7~10歲。其中后翻型28例,后鉤型1例,后前水平位10例,高位型11例,12個牙齒。術前均拍X線片顯示牙齒為彎曲阻生牙,同時觀察對側同名牙根發(fā)育狀況,同名牙的牙根發(fā)育形成2/3至3/4、根尖孔呈喇叭口狀,此時對彎曲牙進行開窗、牽引治療。
2.1 術前準備:①彎制方絲弓,并在方絲弓上彎曲牙的位置彎制菱形曲;同時準備已結扎鏈狀皮圈的雙圓管托槽,打包消毒后備用。②將55、54、53、12、11(或21)22、63、64、65唇面中1/3用30%的磷酸酸蝕乳牙60s,恒牙30s,沖洗后用京津釉質粘接劑粘貼方絲弓托槽。過程:臨床檢查后,通過X線片確定彎曲牙的位置,碧蘭麻局部麻醉下,在彎曲牙唇側部位做一角形切口,切開粘膜、粘膜下層、分離粘骨膜瓣、去除彎曲牙部位的骨,暴露彎曲牙牙冠,清理彎曲牙牙冠周圍的軟組織及可能形成阻力的骨組織(清理過程中注意不要傷到牙根部組織及牙乳頭);壓迫止血;隔濕后,在彎曲牙牙冠靠近切緣的位置,用30%的磷酸酸蝕30s后,用注射用水沖洗;粘貼已結扎鏈狀皮圈的雙圓管托槽;將粘骨膜瓣減張縫合,鏈狀皮圈暴露在外(封閉性助萌技術)。將皮圈掛在方絲弓的菱形曲上,并加力使皮圈拉直,且微有彈力。術后一周拆線,3周復診,拍X線片觀察牙冠切緣的方向是否發(fā)生改變,如果無變化,則要調整加力方向并適當增大牽引力,以后每四周復診加力一次;每加力兩次拍一張X線片,觀察牙冠移動方向是否正確,從而隨時調整牽引的方向及角度。被牽引的牙齒已萌出,同時牙冠長軸與正常牙長軸角度已小于45度,此時將彎曲牙牙冠上的托槽、皮圈及牽引用的方絲弓取下,使其自由生長半年左右,并觀察彎曲牙的變化。半年后在彎曲牙的唇側適當位置上重新酸蝕30s,粘貼方絲弓托槽,并改換0.012鈦絲,重新結扎固定,使牙齒逐漸向正常牙列內移動。待牽引牙基本排入正常牙列時,再改換0.016鈦絲矯治牙齒扭轉等畸形,后用0.5mm鋼絲弓保持6個月至一年,并定期觀察牙根的發(fā)育情況。
2.2 療效評定標準:成功:牙齒牽引萌出,并能夠排列到正常位置,與鄰牙接觸關系良好,咬合關系正常,牙齒松動度正常,牙根無吸收,未出現(xiàn)粘連現(xiàn)象,牙齦形態(tài)基本正常,牙髓活力正常,牙根繼續(xù)發(fā)育完成。失敗:牙齒彎曲度過大時。由于骨的阻力、骨粘連、牙齒牙冠的軸向旋轉等原因,牙齒牽出失敗而導致拔牙。
經過牽引治療后,彎曲的埋伏阻生恒前牙能夠牽引萌出,經過正畸矯治重新排列到正常牙列中,且牙根繼續(xù)發(fā)育完成,成功率98%。在牽引成功的病例中,半年至一年之內,牙根發(fā)育完成并能正常行使功能的為50個,占總數(shù)的98%,只有一例失敗,沒能排入正常位置,最后被拔除。經χ2檢驗P<0.05,結果見表1。
表1 51個不同類型彎曲牙牽引結果(個)
臨床上恒前牙彎曲阻生的發(fā)病率并不高,由于其位置特殊,影響發(fā)音和美觀,在上前牙萌出的早期,因恒切牙一側未萌而另一側正常萌出,是家長帶患兒就診的主要原因。彎曲牙發(fā)生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有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兩種可能性。全身因素可能由于發(fā)熱性疾病、內分泌的紊亂、遺傳性等不同因素引起;而局部因素通常是彎曲阻生牙發(fā)生最常見的原因,由其中一種或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恒切牙彎曲且阻生:①乳牙外傷:1968年Ravn曾對乳牙外傷進行的前瞻性研究中,提出了由于乳牙外傷致使恒切牙彎曲存在因果關系,這一觀點曾被許多學者所支持,直到現(xiàn)在仍不斷有因乳牙外傷而造成恒牙彎曲的文獻報道[1]。②機械阻礙:由于多生牙、牙瘤、牙源性腺樣瘤等產生的機械性阻礙,從而導致牙齒彎曲阻生的產生。③乳牙根尖部感染:Kahan在對50例5~10歲乳牙根尖反復感染的兒童調查中:乳牙根尖炎癥的反復發(fā)作可導致繼承恒牙發(fā)育異常及萌出方向發(fā)生改變,其中54%出現(xiàn)扭轉,6%為彎曲阻生牙[2]。
以往臨床中對于彎曲牙阻生牙的治療,多采用去除病因并開拓間隙后等待其自然萌出。但往往不能萌出到正常位置而造成拔牙。近幾年來我院兒童口腔科接診7~10歲50例患兒,術前拍X片確定牙齒位置,牙根彎曲程度、切緣方向、牙根形成階段及發(fā)育狀況等方面信息,確診均為萌出方向出現(xiàn)異常,故均采用封閉牽引助萌術,從而糾正其萌出方向。術前如果發(fā)現(xiàn)患兒牙列中萌出間隙不足時,必須首先擴展間隙,為彎曲牙的萌出排列開展出足夠的空間。開窗術中對于后翻型的病例一般暴露上前牙的舌側窩部分,粘貼托槽盡量靠近切緣位置,這樣牽引過程中不易偏離牙長軸,順利完成治療。后鉤型的病例開窗分離時,首先暴露的往往是彎曲牙的彎曲部分。而非牙冠部分,要繼續(xù)分離,找到牙冠釉質部分,再將牽引托槽貼于牙冠,牙冠萌出后隨時調整托槽的位置,以利于順利牽引。后前水平位和高位型的病例,開窗前通過X線片判斷牙齒的位置,開窗分離時不要破壞牙乳頭、以及不能過多去除牙齦組織,以減少牙齦附著喪失,達到美觀的需求。無論哪種類型,托槽的粘接盡可能接近切端,對于彎曲埋伏阻生位置較低的病例更為重要。因為它的旋轉中心較低,當其旋轉到正常方位時,此時切端位置就較低[3],所以將托槽粘于切端能夠盡量避免此情況的發(fā)生。
在牽引的過程中,彎曲阻生牙需要長距離扇形轉動,牙周膜需要改建重建、重排適應,所以在牽引時力量要適中、速度也不宜過快,牽引的力量要在50~100g之間,牽引力弱而持久。力量過大會增加彎曲阻生牙牙髓壞死及托槽脫落的幾率,導致第二次手術[4]。當彎曲阻生牙破齦3mm左右時,暫停牽引半年,使患兒的牙槽骨進行改建及修復。休止期過后再行牽引,逐漸將牙齒引導到正常的位置。
埋伏倒置的阻生牙的牙長軸不正且萌出路線長,牽引中阻力較大,頜關系多為替牙合或恒牙合早期,對支抗的要求非常高。若矯治中支抗喪失,則導致基牙唇舌側移位,伸長,壓低,或傾斜,造成咬合關系紊亂,基牙牙髓壞死。從而影響療效或治療的失敗[5]。如果患兒年齡過大,牙根已形成,其萌出方向已經改變,牙齒周圍的骨阻力增加,而且在彎曲阻生牙移動時,可能壓迫相鄰牙齒牙根造成其吸收。此類患兒放棄牽引,考慮拔除。
綜上所述,我科采用外科暴露彎曲牙并正畸牽引的方法,使彎曲阻生的牙齒牽出并排列于正常的牙弓內,使其能行使正常功能,保證牙列的完整和面容的美觀[4]。在各種類型的彎曲牙矯治過程中,后翻型、后前水平位、高位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1例后鉤型患者因彎曲角度較大沒能牽引至正常位置,不得不拔除。總之,恒切牙彎曲的發(fā)病率雖然較低,但由于其位置特殊,影響了患兒的面容、發(fā)音和患兒的心理健康,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可以起到保留牙齒,促進鄰牙發(fā)育的作用,同時也維護了患兒面容和心理美觀的需求,通過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或消除將來正畸治療的麻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口腔醫(yī)務工作者重視和推廣。
[1]Ravn JJ.Sequelac of acutemechanical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A clinical study[J].Dent Child,1968,35(11):910~912.
[2]Kalra N,Sushma K,Mahapatra GK.Changes in developing succedaneous teeth as a consequence of infected deciduous moLars[J].Indian Soc Pedod Prev Dent,2000,18(3):90~94.
[3]汪隼,沈永琴,馮希平.正畸牽引治療埋伏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的受力分析[J].上??谇会t(yī)學,2008,17(1):103~107.
[4]李鵬,胡毅,肖揚,等.埋伏牙治療的臨床經驗總結[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1,37(1):63~64.
[5]旺隼,曹慧珍,馮希平.上頜埋伏倒置阻生中切牙的正畸治療[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8:219~221.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8.045
1006-6233(2015)08-14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