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在歷史并不悠久的澳洲,岡德蓋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名字,有時候,光怪陸離的世事,就是這么簡單,一個關于一條狗的傳說,成就了一個地方,成就了那地方的所有。
從高速公路一路駛來,在還沒有到達這個馬蘭比季河沖擊平原上綠樹環(huán)繞的鎮(zhèn)子時,你就能看到這尊“食盒上的狗”(Dog on the Tuckerbox)的雕像。今天,圍繞著這尊雕像,周遭已是一個游客必經的景點。1932年豎立的這個雕像,還有它周圍的舊牛車、客棧廢墟,見證了100年前來到澳洲大陸的早期定居者,在這片荒蠻叢林里的艱辛生活。
“食盒上的狗”講述的是一條叫做蕾迪(Lady)的母狗,忠誠地履行她的職責的真實故事,像許多深深打動人心的傳說一樣,這個故事里有著付出生命的等待和守候。這種品質,在這個高度物化的世界里,往往讓我們在猛然間潤濕了雙眼。無論是一條狗還是一個人,當它有感情,有自己的職責和位置,所有的行為,就有了界定貴賤的標準。
故事發(fā)生在距離岡德蓋8公里處。1830年至1850年間,當時澳洲的早期移民定居地,物質相當匱乏。狗的主人比爾是一個在偏僻的鄉(xiāng)下定居地趕著牛車售賣貨物的小販,蕾迪是一條非常能干的母狗,也許,她的名字也和她的品質一樣高貴。蕾迪能把拉車的牛群集合起來,在漫長而艱辛的趕車生涯里,她是比爾最好的陪伴。一天,在趕路時,車隊遇上了一頭迷路的公牛,公牛大約是受驚了,它憤怒地頂著兩只鋒利的牛角,猛獸般氣勢洶洶地向牛車隊沖過來,在一瞬間,蕾迪勇敢地擋在公牛和車隊之間,但狂怒的公牛依然咆哮著往前沖,它把蕾迪像片羽毛一樣輕輕地挑起來,再摔倒在地。蕾迪的肚子上劃了一道大口子,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公牛狂奔著沖進路邊的山林里不見了。
那天晚上,在篝火旁,比爾小心地縫著蕾迪的傷口。“你把我們都救了,好姑娘?!彼f道,“這頭瘋牛能把整個牛車隊都毀了?!崩俚显谂\嚨紫绿闪撕脦滋?,等到了第五天,她對著比爾搖了搖尾巴,比爾知道,他的好姑娘又能好起來了。
牛車販手上揮舞的牛鞭聲再次響徹山谷,從這個定居地到那個定居地,在蜿蜒延伸的小路上,蕾迪和牛車隊一起,留下了深淺不一的足印。一個冬天的下午,在靠近岡德蓋的地方,比爾站在一大片沼澤的邊上。夏天的時候,這里就是一條淺淺的小溪,現在卻是牛車難以通過的大片沼澤。比爾用口哨聲把蕾迪喚過來:“到前面去看看,好姑娘,幫我們找一下,從哪里走最容易過?”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蕾迪的吠叫最終從沼澤的另一端傳了過來?!捌鹄?!”比爾吆喝著牛車隊的兩條頭牛,頭牛奮力地拉起木軛,隊伍里的其它牛也緩緩地跟隨著行進,牛車慢慢地走在這片沼澤地里。當他們走到半路的時候,一只頭牛負在肩膀上的軛斷了,緊接著,比爾聽到了一聲銳響,一根車軸斷裂了。
他緩慢低沉地又吹起口哨,蕾迪從牛車前方跑過來。有這樣一瞬間,時間仿佛都凝固在了這片沼澤無邊無際的沉寂里。比爾緘默著,靠在牛車上。過了一會兒,他把他的木食盒搬過來,“過來,姑娘。”他召喚著蕾迪,他們兩個一起穿過了沼澤。對于比爾來說,此時他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離開牛車隊去尋找能幫忙的人。對著坐在木食盒上的蕾迪,比爾說:“好姑娘,呆在這兒幫我看著牛車隊啊,只能靠你了。”
比爾說完就走了。也許,他在遼闊的莽莽叢林里迷了路,或者,他從哪里的山坡上摔下來受傷了,從此,他再沒有回來過。第二天,一個也是趕牛車的人路過沼澤地,把比爾的牛車隊解散了,他看到蕾迪還是坐在那個木食盒上,和主人離開之前吩咐的一模一樣。那些路過定居地的人和其他趕車的人都想把蕾迪從木食盒上騙下來,但是蕾迪堅決不肯離開她等待主人歸來的位置。他們喂她好吃的,可是她帶著一種難以撼動的耐心和忠誠,還是在木食盒上等待著,等待著……
1932年,在距小鎮(zhèn)岡德蓋5英里的地方,木食盒上的狗雕像矗立起來了。雕像的基石上寫著:“致開拓這片土地的澳大利亞先驅們?!?/p>
有一個念頭不知道怎么會忽然映射到腦海里,當新生命出生時,兒科醫(yī)生總是會對新媽媽說:“只要遵循母愛的召喚,你一定能照顧好這個幼小的生命,做一個好媽媽。”因此,只要遵循著對于祖國、故土家鄉(xiāng)的熱愛,保留著我們對于職責的投入和專注,在哪里,我們都可以做到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把中國人這個民族的形象擦亮,把我們應當做的事情做好。
責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它伴隨著每一個生命的開始,直至離開這個世界。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履行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與此同時塑造著自己的公共形象和價值取向。敬業(yè)、熱忱、主動、忠誠,把細節(jié)做到完美的人,一定會擁有良好的形象和高尚的品德。缺乏責任感,即使你有很強的能力,也會失去信譽和尊嚴,甚至失去社會的認可。如果擴大責任的載體,一個民族若缺少勇于負責的精神,那么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在許多年的人生過去之后,才漸漸明白,人生最大的哲理,往往是把最適合的東西,放到最適合的位置上去。當我們不再是懵懂的孩童,出了國,以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代表著祖國的形象,我們天生就有了維護中國和中國人形象的職責。自從盤古開天地,從來沒有這么多的中國人像現在這樣面對金錢和物質,出現在世人面前;而一個中國人在今天的世界里,能夠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創(chuàng)造怎樣的價值?這個問題,在異國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有時候變得陌生而扭曲起來。中國人不應當被視作揮金如土、舉止粗俗的“土豪”,或是唯利是圖、沒有道德底線的生意人。我們曾經有那樣多遠涉重洋意氣風發(fā)的學子,他們負笈歸來,成為國家的棟梁。想到那些閃亮的名字,無論是鄧稼先還是錢學森,還是其他那些被時間永久銘記的名字,他們曾經的努力才讓今天的中國站立在一個不受外辱的位置。中國,為世界所熟悉的不能僅僅是中國的飲食、中國人對于奢侈品的熱愛,我們還有唐詩宋詞、有京劇蘇繡、有長城故宮……我們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如何珍惜自己的才能,并人盡其才,為祖國、為世界發(fā)揮最大的能力和作用,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中國人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要面對很多來自各個方面的誘惑,只有長期堅定地投入,抵御外界的誘惑和干擾,才能在短短的人生里,認真、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工作、學習、科研,無不如此。倫敦、悉尼或其他大都市酒吧里的放浪形骸,只是我們觸摸到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絕不是所有。無論你在哪里從事什么職業(yè),“忠誠、敬業(yè)、進取”,這些品質都是值得尊敬的,和審美一樣,也是跨越國界的。
仿佛有一只無形的大手,時時觸摸著我的心靈,提醒中國游子,在異國的任何角落,我們都是中國形象的一面鏡子,這樣我們會更謹慎警醒,更加禮貌自愛。這應該是我們作為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記憶觸覺。
神州學人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