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淺談語文課外閱讀落實的策略
李敏
閱讀是一種智力活動,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復雜的高級心理活動。閱讀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能力的主要構(gòu)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葉圣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所以,我認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讀”占螯頭。學好語文的關鍵,離不開廣泛的閱讀。
我校是農(nóng)村初級中學,學校圖書設備落后,目前,開放圖書館并不具備條件;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常年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子女在家的學習情況,更不用說書本以外的課外閱讀了。同時,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在家完成筆頭作業(yè)后,不是玩耍,便是看電視連載,根本沒有耐心去看課外書,常常把老師布置的、但又落實不到筆頭的閱讀任務拋之腦后。雖不排除少數(shù)學生能夠捧起課外書,但在閱讀上存在著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學生最感興趣的課外讀物,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說和言情小說,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劍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風花雪月席上。對《簡愛》《老人與?!贰讹h》《戰(zhàn)爭與和平》為何方神靈卻一無所知,對必要的科普讀物自然也更不會光顧了。經(jīng)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課外閱讀存在著五大誤區(qū):讀而不博,讀而不選,讀而不寫,讀而不記,讀而不思、不悟。
如何把學生課外閱讀落實到位,又能避免以上五大誤區(qū)?我作了如下的嘗試與探索。
我認為計劃是路標,離開它,行人就可能走很多彎路;計劃是指南針,離開它,探險者就會迷失方向;計劃是帆舵,離開它,你的船只就不能揚帆啟程。同樣,閱讀計劃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盞指航燈。為此,我要求學生制定周密的讀書計劃。首先把計劃分學期計劃、月計劃和周計劃。每學期準備看多少書?看哪些類型的書?時間如何分配?除規(guī)定的名著外,你還準備讀哪幾本名著?這在學期計劃中應有較為概括的反映,在月計劃和周計劃中也要有詳細的安排。但有一點須強調(diào):為了避免學生單憑興趣和只講功利的偏讀病,計劃內(nèi)容不能局限于武打、言情、作文選,應注意文章體裁的多樣化。
計劃的制定,在學生學習整個計劃的天平上加了一個無形的砝碼;計劃的制定,克服了學生讀書的隨意性,在理性上推動了課外閱讀的開展。但仍舊不排除一部分同學制定的計劃僅僅是一種形式,不起任何作用。為此我采取了第二步驟。
不動筆不看書。動什么筆?
(一)摘錄。記得大才子袁枚于他63歲時曾寫過一詩,詩題說:“平生觀書必摘錄之,歲月既多,卷頁繁重,存棄兩難?!睆倪@話可以看出他所作的讀書摘錄之多。一篇文章里面有許多優(yōu)美的語句,對于富有哲理的至理名言,我們并不可能永遠把它記住,隨著時間的流失只能眼睜睜地讓它從記憶中漸漸溜走,豈不可惜?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此話一點不錯。為此,我要求學生在看書過程,把書中的凡自己認為的“金玉良言”劃下來,然后抄在一個專用的本子上。建立起自己的語文知識倉庫。為避免疏漏,寫明出處;為防止一些不自覺的學生“尋找”幾句名言警句以搪塞老師的檢查,特此要求每一條句子后面附有自己的批語,表明你所摘錄的句子美在哪里?啟示是什么?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的閱讀,也有助于學生的對句子的理解。積累多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在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說起來就“出口成章”,寫起來就“下筆成文”。不會出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二)寫讀后感。讀一篇文章不能僅僅停留在詞句的積累上,讀完一篇文章,應從整體上感悟,寫下自己的心得。倘若學生讀書只讀無感,讀后腦中“一塵不染”,我認為還不如不讀。我校目前全校學生都征訂了《現(xiàn)代寫作報》與《常州教育報》,我便充分利用手頭的資料,要求學生就我指定的某一期中的某一篇文章讀后寫下自己的感受,比一比,誰的感受最深。這樣,不僅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平時,讀的書并不統(tǒng)一,也沒有規(guī)定統(tǒng)一的讀書時間,于是,我便一個星期開設一到二節(jié)閱讀課,要求學生邊讀邊做讀書筆記。材料來源于我個人訂的《初中生?語文報》。這節(jié)專門的閱讀課時間雖然有限,卻常常使學生一頭扎進報刊中,流連忘返,樂不思“出”。每次下課鈴敲響,我催促幾遍,竟沒有人肯離開座位,嘴里念叨著“還沒看完呢!”下課后,有許多學生緊追著向我續(xù)借這張報紙??梢?,短短的90分鐘,卻能大大吊起了學生閱讀的“胃口”。
前面已經(jīng)說過,學校圖書館成了“藏經(jīng)閣”,其落后的面貌不可能為學生解決閱讀問題,僅憑學生訂閱的幾張報紙也供不應求。那么,書從哪來?書就來自于學生個人。袁枚曾說:“書非借不能讀也!”現(xiàn)在的學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于是我便建立了一個無形的班級圖書館。我要求班上的每一位學生帶一本書,經(jīng)老師“審查”合格后,互相交換,看完后,再交換?!皥D書館”中有話題作文,有四大名著(兒童版),有魯迅的小說集,有《格林童話》,有《伊索寓言》等等。這樣就保證每天有52本書在班級流傳,也就意味著每個同學將有機會飽享51本書的眼福。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決不能靠老師一廂情愿地對課文的分析,而必須讓學生自己去反復閱讀、反復品味、才能真正理解課文、感悟課文、領略書中的樂趣。要知道教師的“讀”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只有學生自己去品味,才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這樣的閱讀課又何嘗不是課外閱讀的指導課?
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的閱讀,也有助于學生的對句子的理解。積累多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在這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說起來就“出口成章”,寫起來就“下筆成文”。不會出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不過,課外閱讀的落實法,絕對不止以上幾種,我想還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我們?nèi)ヌ剿?、去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概念[M].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38.
[2]袁枚.小倉山房集[M].
[3]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5]語文:作為一種課程[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2003(9):13.
考研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為我院“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服務,在立體化教學中,教師既能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知識層次和實踐能力,也會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會增強他們的批判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建立健全他們的人格。我們要想構(gòu)建起一個立體化的考研英語教學模式,就必須整合每一個教學要素,把學生、教師、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教學管理等教學要素之間搭建起聯(lián)系,使之相得益彰??佳杏⒄Z“立體化”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學資源為平臺、,形成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模式。長期和大量的實踐與研究表明了“立體化”教學模式是適合我院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而且也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的,對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提升人才質(zhì)量具有深遠意義。
那么我們在考研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立體化教學,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
1.知識性。考研英語不僅注重基礎的英語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且還強調(diào)對于適合研究型人才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知識面的拓寬,打造學生全方位的知識體系。
2.文化性??佳杏⒄Z強調(diào)學生對英美國家西方文化的理解,通過學習西方文化,教師培養(yǎng)學生兼容并包的素養(yǎng)。
3.思想性。要想成為研究型人才,必須有正確的思想指引,考研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滲透文章中的批判思維,看到所有人看到的,想到別人沒想到的,敢于反傳統(tǒng)、反權(quán)威,從而在思想上指引學生進步。
利用多媒體、語音室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傳統(tǒng)板書相結(jié)合,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突出“學”的現(xiàn)代技術(shù)使用,利用校園英語廣播,閱覽室,英語角等拓寬學生學習的手段,擴大輸入量。多媒體教學、語音室教學與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信息量大,但是很難達到板書教學的互動效果;在板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可以很好的互動,但是信息量小。因此教師需要整合各種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采用立體化教學手段能夠幫助學生一直集中注意力,專注于課堂的內(nèi)容。
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形成課前-課上-課后三維一體的學習策略。課前復習:在每堂新課開課之前,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一同回顧上一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起到把所學知識形成聯(lián)系和銜接的作用,久而久之,幫助學生形成一套系統(tǒng)性、整體性、連貫性的知識體系。課上講授:在理論講解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做大量任務型的練習,并且要充分考慮到所設置的任務應該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以便學生可以充分理解理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分層次教學,對不同學生設置不同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取得屬于自己的收獲和進步。并且教師應該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等立體化課堂互動模式,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課后總結(jié):在下課前幾分鐘,教師應對本次課堂內(nèi)容做簡要總結(jié),鞏固住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同時,也為下一節(jié)新課內(nèi)容設置懸念和鋪墊,以此來達到學生們非常期待下一節(jié)課到來的效果。
在整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兼顧教學過程管理和教學結(jié)果管理,我們應該更加專注于過程管理,因為過程管理得當,自然會出現(xiàn)令人滿意的結(jié)構(gòu)。教師在動態(tài)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可以采取口頭評價、階段性評價和終結(jié)性評價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管理。對于口頭評價來說,教師應該多采取鼓勵性和肯定性的語言,美國心理學家絲?雷說過:“稱贊對鼓勵人類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币虼藷o論課內(nèi)還是課外,教師應該對學生一些閃光的言行予以贊美,師生之間就會產(chǎn)生一種和諧的氣氛,學生對于老師的關注是很重視的,這樣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親近感。對于階段性評價來說,教師定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總結(jié)檢驗,總結(jié)取得的成績和查找存在的問題,以利師生共同調(diào)整教學。對于終結(jié)性評價來說,在一學期結(jié)束,教師需要檢測學生進步了多少,并且對于進步較大的學生予以獎勵,這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考研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對我院“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至關重要,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把考研英語知識的傳授和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相結(jié)合并且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把考研英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相結(jié)合,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把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精華部分與現(xiàn)代教學技術(shù)完美相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自主性學習能力;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jié)合,實現(xiàn)以輸出為驅(qū)動,以輸入為基礎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改進教學質(zhì)量,對于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1]王守仁.以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質(zhì)量為出發(fā)點,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界,2006,(05).
[2]蔡靜.動態(tài)教材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3]蔡基剛.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兼考香港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04).
[4]林黌.談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的教材因素[J].教書育人,2011,(15).
[5]付東兵.支持研究性學習的立體化教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江蘇溧陽市后周初級中學) (遼寧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