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平
青龍湯,這是最令人心酸、令人難忘的詞語。
永遠難以忘記的是那段非常艱苦、非常煎熬的生活,可以說是從來沒有想象到的艱難,對我們這些來自大都市的知青,無疑是磨煉,是鳳凰涅槃的修煉。
兵團的伙食是集體食堂供應的,一般稱之為炊事班,均由知青擔任,瞧這些伙頭軍,兩口大鍋,每口恐怕直徑有一米多,炒菜用的是大板鍬,正宗的大鍋飯,每頓要供應一二百號人。
主食以面粉為主,輔以黃米面、高粱米、小米等??赡悄觐^,小麥成熟期被洪水浸泡過后,當?shù)卦捊小办伞绷?,碾出的面粉是灰不溜秋,知青們開玩笑說是饅頭掉在地上分不開來,更糟糕的是黏乎乎的饅頭,沒有一點彈性,一掌捏起來就成了面團一般,最難忘的是有一年因小麥受澇災后,面粉由其他團調撥,竟有些是發(fā)了芽的麥子碾成一塊的面粉,這面粉實在是難以下咽。
炊事班想辦法,將這面粉和成稀粥樣的面糊,煮一大口鍋放幾碗鹽,就這樣當飯喝下去了。
要不就是玉米熬粥,這種“大磋子粥”,顏色金黃,特好看,一吃到嘴里,沒有黏性,直哽喉嚨。還有就是“窩窩頭”,剛出鍋的還有點軟乎,可一涼就硬邦邦,像塊石頭,知青們開玩笑打仗時,用其砸人都可把人砸個“包”出來。這樣的飯對南方人來說實在是吃不慣,可不咽下幾口,能頂住這繁重的體力勞動嗎?
副食品,很多除了過年過節(jié)殺豬吃肉外,平時基本是土豆、海帶、豆腐為主。這幾種副食品經(jīng)得起幾個月的儲存。
土豆塊燒湯,那是半鍋土豆加鹽水燒成的,只有咸味。
海帶湯,幾乎是沒有一點油腥的煮海帶。
豆腐倒是兵團的“土特產(chǎn)”,然而,整天是咸水豆腐湯,沒有一丁點的肉腥,這沒有油水的肚子更覺得饑腸轆轆。
新鮮蔬菜,由各連隊自己種植,北大荒的春天來得晚,往往要到六月份才能逐漸種上水蘿卜、小白菜,隨之豆角、西葫蘆、茄子、西紅柿、土豆、大白菜大批上市,吃不了,大部分沒有條件儲藏,只能爛掉或者作飼料喂豬。
即使一部分進了菜窖的土豆、大白菜,往往因為熬不過零下40℃的嚴冬,不是凍了就是爛了。到明年開春時,蔬菜又沒有了。
北大荒的冬天難見新鮮蔬菜,偶爾在過年時,商店用汽車從縣城運回一些芹菜,這可是上等的佳肴了,芹菜包餃子是貴賓的宴席,芹菜炒肉絲是年夜飯的一道大菜了。
說來奇怪,兵團盛產(chǎn)大豆,這本是榨油的作物,但在那個年代,知青的伙食供應仍是“計劃供應”——此乃計劃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每人每月半斤豆油,各連按人頭到團加工連去購買,從未寬容過。其實,哪個連隊的糧囤里沒有成千上萬斤的大豆,但紀律是嚴明的,沒有人敢用這豆子去榨油改善伙食。寧肯自己的湯菜上飄幾滴油花,而不肯去違反紀律私自榨油改善生活。這正是當時的兵團知青鐵的紀律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體現(xiàn)。
同樣,盡管各連的畜牧場飼養(yǎng)著豬、羊、牛,但并不是可隨意宰殺的,因為這屬于計劃經(jīng)濟的一部分,每年經(jīng)統(tǒng)計員上報給團生產(chǎn)股,作為畜牧業(yè)生產(chǎn)情況,而只有炊事班自己喂養(yǎng)的豬,才可供伙食用的。
一到麥收豆收季節(jié),一天要勞動10來個小時,甚至連軸轉,光靠吃烙餅、饅頭、咸菜實在難以承受。知青們有時在地里燒剛割下的大豆,連豆莢一起燒,火點燃,青煙冒起,連忙用鐮刀拍打滅火,隨之,大豆便被焐熟了。用手搓去焦黃的豆莢,用嘴吹去雜物,只剩下香噴噴的豆粒,大把大把地嚼起來,解饞又可充饑。
一個冬天的下午,盡管只有兩三點鐘,但北大荒已處于暗蒙蒙的時光了,“日短夜長”的緣故,我們到汽車連方向去辦事,路過團部學校前的水溝,發(fā)現(xiàn)白雪皚皚的地上,一小堆積雪旁倒著一只黑乎乎的東西,走近一瞧,嗬,是只小母雞,渾身凍得梆梆硬、沒有氣的雞,揀回來告訴機關里幾個哥們。
晚上七八點鐘后,打來開水褪雞毛,收拾完后用鋼精鍋放在煤油爐上燉雞湯,咕咚咕咚的水開了,香氣飄逸四方,不時從宣傳科的房間里飛出來,幾個知青哥們早已按捺不住食欲,拿上飯盒、筷子、湯勺闖進房間,掀開用臉盆作的鍋蓋,舀著雞湯就大口大口地喝起來。
“喲,怎么沒有咸味?”不知是誰先叫起來。
“人家還沒有做好,你們就沖進來喝了。”
“干脆,再放一鍋水,再煮湯,別忘了先放鹽,免得又是吃白湯了?!庇腥私ㄗh道。
“再到菜窖里去拿一棵大白菜,放點東西可撈撈?!?/p>
半個小時后,雞湯又開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嘗得滿頭是汗。不一會,那只瘦骨嶙峋的雞早已連骨頭都被啃過兩遍了。
知青們的伙食一年到頭最常見的便是大名鼎鼎的“青龍湯”。
“青龍湯”的原料很簡單:一大鍋井水,一小碗鹽,水開后將凍白菜葉片倒入,再開鍋后,淋上幾小勺豆油,權作菜湯上的油花。
這種湯在59團各連是“看家菜”。一碗湯幾只白饅頭,這種伙食難以抗餓、難以御寒,更難以應付沉重的勞動。
幾年過去了,還是喝這種湯為主,知青們的怨言就來了,開墾了幾十萬畝的良田,收獲了上億斤的小麥、大豆,但伙食仍像開荒建點時那般差,我們用青春、用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怎么卻品嘗不到一點甜味,仍然是苦澀。令人百思不解。
于是,知青們稱之為“司務長敲鑼——湯、湯、湯”,“青龍湯”的名聲便傳開了。難怪那時的知青們有句俏皮話:“青龍山下全喝湯,早上喝湯迎朝陽,中午喝得暖洋洋,晚上喝湯淚汪汪,一日三頓盡是湯?!?/p>
他們是無私的,所以他們是崇高而偉大的,他們的北大荒精神將永存。
責任編輯:黃艷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