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雄
閩南石獅洋頂?shù)亟?,一扇不銹鋼的門上,鐫上一塊天橋巷16號的門牌,這里,便是我家的舊宅。說它是舊宅,是因為這座有著閩南風(fēng)格的宅子,建造于1982年,距今有30余年了,新宅已成舊宅,留下歷史陳跡。
舊宅為三層石結(jié)構(gòu)樓房,名日:“海英樓”,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學(xué)仲書寫。舊宅有個小庭院,四周圍墻,假山造于金魚池水之中,石獅市楹聯(lián)協(xié)會會長蔡長泰為其書寫“余樂池”三個大字。庭院種花養(yǎng)草,香氣四溢,每當我走進庭院,看小金魚在池中遨游,便會想起毛澤東主席《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的詩句:“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頓時非常愜意。
焦池邊挖個水井,數(shù)丈深,當初周圍還沒有其他民宅,泉水汩汩,挖到地層深處,清泉從石縫里流出來,澄碧純凈,許多居民都來這里挑水。我請恩師林世炎為水井起個名,他很快給我送來他的親筆“清湛”二字,其意日井深又清,一泓甘泉!
小庭院和書齋連在一起,書齋名為“古月齋”,取唐代詩仙李白的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之意。書齋橫匾“古月”二字,是石光中學(xué)資深老師張祖培的筆跡。書齋的墻壁上,嵌著一幅油畫,取名《籬菊圖》,由福建省晉江市原政協(xié)副主席洪偉辟親臨我家現(xiàn)場創(chuàng)作,伯洋先生題寫小跋:“癸亥深秋,伯洋、長泰、偉辟客于永雄先生家,漫談書畫事,詩意難盡,欣然命筆,涂寫籬菊圖聊以遣興。斯時金風(fēng)送爽,高朋滿座,一室生香。”跋句記錄當時洪偉辟先生作畫的情景。時隔30余年,伯洋先生已作古,圖上的題字,成為他生前題寫在墻壁上唯一的遺墨。書齋里還掛著華僑大學(xué)書法系教授、書法家王乃欽的“賞真”二字,那書法清勁秀逸,剛毅渾厚,讓多少蒞臨我書齋的書法行家稱贊不已。
二樓大廳中,鑲貼著林錦璋先生繪畫并制作的《勤耕圖》。畫面以故鄉(xiāng)姑嫂塔為背景,展示閩南地區(qū)解放初期農(nóng)村勞作耕田(出工)的農(nóng)家風(fēng)貌,文友董倫貴先生為壁畫配詩并書,詩曰:
嚴父到西岑,挑灰過家門。慈母心欲碎,稚子笑迎闐。
恨別悲長夜,相對卻無言。依戀湖塘畔,淚飛兩斷魂。
從茲成永訣,瘧疾將命吞。生死夢中見,尋骸石碼村。
死者長已矣,生者復(fù)苦貧。一家五六口,惟母最艱辛。
賣床換柴米,里鄰幾問津。外祖輔耕稼,勞作無晨昏。
阿兄年十二,扶鋤抱荊蓁。憐我七齡童,勤勤日采薪。
風(fēng)吹日曬過,頑童漸長成。干旱盼時雨,十年玉宇清。
拓荒有大志,揮鞭萬里程。高樓平地起,刻意名海英。
此心感父母,不忘養(yǎng)育情。
詩中把嚴父早夭,家庭陷于絕境,生活難以為繼的貧賤之苦及本人乘改革開放之春風(fēng),辦企業(yè)而發(fā)家致富寫得淋漓盡致,情意感人,多次讓我讀后依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舊宅還鐫刻著諸多名家的書法。一樓大門對聯(lián)“永日勤勤欣所得,雄心耿耿愧何成”,橫批“自強不息”,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福建省書協(xié)主席陳奮武書寫,筆法清麗洗練,含蓄渾厚。門上橫匾“讓德衍派”,特請恩師張祖培書寫。張培老書法沉著老練,獨具匠心。一樓大廳里的對聯(lián)是民間書家洪超明的字跡,聯(lián)曰:“彥士騷人歌白雪,海光山色映紅英”,橫批是“聊慰親懷”。這些門聯(lián)、廳聯(lián),皆由文友郭天縱先生賜句。超明先生的字,質(zhì)樸之中亦見蔥蘢俊秀,敦厚自然。還有瓷磚上對聯(lián)“澤以長流乃稱遠,山因直上而成高”的書法(不知名),也使人感到筆力雄健。
二樓大門的對聯(lián),由著名書法家沈覲壽書撰,聯(lián)日:“永畫欣懷三徑菊,宏圖暢在五湖春”,橫批是“志趣悠然”。為求索沈老的書法,幸得林鴻英先生引見,我與天縱先生專程上福州,今有林鴻英先生的題詩為證:“馳轂榕城謁沈師,登山求字恰逢時。老年矍鑠吾儕樂,晚景安閑此日熙??犊髻e忙下筆,殷勤東道奮傾卮。豪情仰慕無窮量,就祝前程會有期。”當年,沈老雖然79歲高齡,但依然精神抖擻,健談樂觀,酒量不比年輕人差。鴻英先生說我們“殷勤東道奮傾卮”,其實,沈老比我們更豪飲。沈老那時是福州畫院副院長,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更值得一提的是,沈老還是清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wù)大臣沈葆禎的曾孫,林則徐的玄外孫,有著顯赫的家族史。這次于山之行,我除了對沈老的才華欽敬之外,還有仰慕之情!大門上的橫匾:“歲月崢嶸”,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羅丹(福建連城人)的遺墨,一幅典型的“羅丹體”。我為得到羅丹先生的墨寶,找了幾個門路,費盡心思,又很快和羅老熟識起來,才有后來羅老蒞臨石獅參加鳳鳴詩社成立大會而發(fā)生的傷心事!
三樓的書房里,懸掛著全國市長書法比賽一等獎獲得者何錦龍的書法:“天地任經(jīng)緯,文章自縱橫。”這副對聯(lián),是何書記從石獅調(diào)任泉州市政法委書記之前送給我的。他說,他是在結(jié)束考察回國的飛機上,完成了對聯(lián)的思考,難得何書記這么用心,實在太讓人感動了。三樓還懸掛著“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的大幅橫匾,是出自泉州市人大原副主任魏堅之手。詩句錄周恩來總理的名言,感覺到魏副主任對我的勉勵。
還有,這座舊宅曾經(jīng)接納過中國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第一次是1985年,我為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全國著名指墨畫家洪世清的《畫家與海島》紀錄片舉行首映式,該片由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洪教授不遠千里而來,親臨現(xiàn)場,發(fā)表熱情洋溢的講話。第二次是1986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在石獅舉辦的一次筆會,伯洋安排在我家里舉行。中國書協(xié)采風(fēng)團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王學(xué)仲帶隊,成員有徐本一、陳振濂、陳奮武、林健、石開、朱以撒、謝澄光、丁明鏡、王乃欽、李德謙等,都是書法大家。他們現(xiàn)場揮毫,翰墨飄香,留下許多佳品,最后還與石獅文藝界人士一起合影留念。這些文化活動的開展,新聞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成為當年石獅建市前不可多得的文化盛事,極大地提高了石獅的知名度。
可以這么說,我的家(天橋巷16號),是一座值得紀念的文化舊宅!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