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邢麗瓊(1977-),女,漢,云南大姚人,中學二級語文教師,本科學歷,大姚實驗中學。
摘要: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及管理,加上社會不良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教育工作一直是困惱農村教師的難題。如何通過語文教育來更好地管理、教育和幫助留守兒童給新時期語文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诖?,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初中語文教育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3-0079-01
留守兒童已成為農村教育中一個特殊群體,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辦學條件的限制都是教學工作開展的難題。同時留守兒童群體中性格內化、情感孤寂的心理特征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zhàn)。語文學科中獨有的人文內涵和人文精神對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語文課程實施時要從學生的客觀情況入手,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針對留守兒童的不同需求,選擇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仍處于被動地位
當前許多農村中學在教學中并未完全貫徹新課改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生的主體地位仍難以得到體現(xiàn)。一方面受到功利教育價值觀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農村中學在語文教學中仍將成績提升作為唯一目標,依舊沿用以教為重心、先教后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流于形式,忽視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教育特殊性。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時并沒有深刻理解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為了應對升學率的要求在教學中采用大量的習題訓練,完全壓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此外留守兒童同普通學生相比較而言,教學難度更大,若教師在教學中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如何利用語文這一載體來實現(xiàn)情感教育與學習教學的融合是語文課程教學一個長期目標。
(二)教師自身素質普遍偏低
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自身素質普遍偏低,無論在教學觀念還是教學手段的運用在都相對滯后。究其原因,一方面農村教師受客觀條件的影響獲得培訓的機會不多,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在主觀意識上不愿更新教學方式和吸取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依賴教材,使得課堂教學完全淪為理論知識的灌輸過程,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開展落實不到位。
(三)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
語文學科是一門富有人文內涵的學科,無論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自身修養(yǎng)的提升都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然而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一方面忽視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另一方面束縛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大大限制了教學空間,使得語文課堂教學長期處于低效率狀態(tài)。
二、新課改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初中語文教育措施
(一)強化語文課堂教育
語文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既要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語文知識結構體系,又要鼓勵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其中規(guī)律。由于農村中學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能夠利用的教學材料相對較少,語文課外活動開展難度較大,因此這就決定了要將強化語文課堂教育作為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同時教師要認識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客觀事實,要力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可能提升教學效率來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首先,由于農村初中生語文基礎部分偏弱,教師可在教學中適當強化詞的分類、短語結構、單句成分、復句類型等基礎知識內容,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其次,語文教育包含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志、知識、能力、審美等多方面能力培養(yǎng)內容,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材中生命意識、生命價值的資源,通過實施人文教育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內容。
(二)利用有限資源開展多元化的教育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具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善于從實際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與此同時,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相對于城市來說更為有限,教師要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來開展多樣化教學。首先,教師可以組織文學活動的形式來作為教育活動開展的第一步,例如詩歌朗誦會、班級黑板報、讀書交流會等。其次,針對留守兒童課堂活動參與度不高的問題,教師要在教學中體現(xiàn)生活化,通過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文精神的教學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針對電視廣告亂用成語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此為主題來組織了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留心身邊的廣告、電視宣傳等并記錄整理出亂用詞語的現(xiàn)象,并將成果帶到課堂上來交流分享。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利用新興媒體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當前新興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已得到廣泛運用,但由于農村中學的客觀條件限制運用方式仍不成熟。大量的教學實踐已經證明教學輔助手段的參與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增加師生與生生的交流程度。同時新興媒體的加入為探究學習和合作討論學習提供了操作平臺。多媒體教學對課件設施要求較少,因此教師可根據(jù)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教師在做課件設計時要注意兩個方面:第一,雖然多媒體課件中包含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教師需要對素材進行嚴格篩選,避免在眼花繚亂的內容中失去教學方向。其二,多媒體教學應作為教學輔助工作而不是主導工具,教師應擔任課堂組織者的角色,積極在教學中同學生交流溝通,獲取教學反饋。
結束語
教師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現(xiàn)狀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對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客觀分析,并通過強化課堂教學、開展多元化教育、引入多媒體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大姚實驗中學)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2]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與建議[J].教育科學,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