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是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的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的110歲生日。這位“世紀老人”和語言學有不解之緣,他前半生的正式專業(yè)為經(jīng)濟學,50歲改行研究語言學,半個多世紀來,“非科班出身”的他在語言文字學領域辛勤耕耘、開拓創(chuàng)新,在國內外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2007年1月31日,周有光因在語言學領域貢獻突出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特等獎。
第一名人·人物剪影
【人物簡介】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蘇常州,歷經(jīng)晚清、洪憲、北洋、民國、共和國五朝。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jīng)濟學家。周有光早年專攻經(jīng)濟學,曾經(jīng)留學日本并在美國工作,他是屈指可數(shù)的與愛因斯坦面談過的中國人。新中國成立后回上海任經(jīng)濟學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領域,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主導建立《漢語拼音方案》,推動語文現(xiàn)代化。周有光還有“周百科”之稱,拜連襟沈從文所賜,后來果然做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三位編委之一。如今的他仍筆耕不輟,百歲過后,又先后出版《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數(shù)部新作。
鏈接:與愛因斯坦面談
我跟愛因斯坦談過兩次,只是隨便的聊天,沒有學術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愛因斯坦的學術我不懂,我的專業(yè)跟他又不一樣,就是普通的朋友……愛因斯坦的物理學我一竅不通。我的印象就是他的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隨便。我們在銀行界,穿衣服都很講究,他在大學里,大學的風氣跟銀行不一樣,大學教授穿衣服馬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還沒有我講究。他沒有一點脾氣和架子,給我的印象非常好,我們侃侃而談,沒有任何架子。他不是講話滔滔不絕的人。(摘自周有光《百歲口述》)
【人物評價】
@蘇培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先生是老一輩語言文字學家,已屆耄耋之年,但是論學術思想他卻一直走在時代的前面。周先生所以能夠這樣,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從世界來看中國。
@王生洪(復旦大學校長):楊國亮、周有光等九位百歲老校友,用知識改造社會、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奮斗書寫自我,是一百年來無數(shù)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
@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周先生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周曉平(周有光之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爸爸說過,觀察自己的一生要跳出自己。后來他的確跳出了自己。他從中國人的識字問題,到世界文字發(fā)展、比較文字學,進而研究人類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問題,研究結果出了三本書。他對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系統(tǒng)地把知識組織起來是很有幫助的。
第一名人·“錯位”的人生
周有光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十歲入學,1918年升入中學,與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為同學;1923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yè),卻因家道中落只能上師范學院,不料他竟考上了上海的圣約翰大學,但圣約翰的學費太貴,在親友的資助下,他才得以入學。本以為自此他的人生能一帆風順,無奈卻頻頻“錯位”。大學畢業(yè),本可以去當外交官,他卻選擇了學經(jīng)濟;圣約翰大學、光華大學的畢業(yè)生,都到美國留學,可他由于經(jīng)濟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學去向著名經(jīng)濟學家河上肇學經(jīng)濟,河上肇卻被捕入獄,他只好專攻日語;本來可以在海外享受優(yōu)裕的生活,他卻毅然選擇了回國;本來研究經(jīng)濟已經(jīng)有所成就,他卻被指定研究語言;周有光從小接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卻研究了大半生“現(xiàn)代”的知識。但面對這樣的“錯位”人生,他卻很坦然:“人生很難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因為歷史的浪潮把你的計劃幾乎都打破了。”
1. 50歲改行
年過半百,很多人都會以“老了”“該休息休息了”為由,過著下棋喝茶的老年生活,但周有光50歲的時候,卻做了一件冒險而大膽的事:改行!他扔下自己已有所建樹的經(jīng)濟學,一頭扎進了陌生的語言學中。既來之,則安之。“這個‘安不是安靜的意思,是要認認真真工作。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研究。”回憶起自己在北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參加擬定拼音方案工作的那段經(jīng)歷,周有光還不忘調侃說:“有人曾給我們講笑話:你們太笨了,26個字母干三年。”但他認為,“這三年時間花得還是很值得?!币驗樵谒岢龅臐h語拼音方案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的基礎上,歷時三年研究建立的《漢語拼音方案》迄今都近乎完美,沒有漏洞。除了在《漢語拼音方案》上的貢獻,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其他領域也碩果累累。
2. 80歲重新開始
80歲時,周有光決定讓生命重新開始。他把80歲當作0歲,由此遞加算年齡。從1980年開始,周有光開始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他成為翻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中美聯(lián)合編審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中方三位委員之一。此后,周有光又曾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社科部分總編委??梢哉f,“周百科”的稱呼實至名歸。如今的周有光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但這位“世紀老人”仍筆耕不輟,百歲之后,先后出版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等數(shù)部新作。他還幽默地說:“上帝太忙,把我忘記了。”如今,110歲的周有光不但堅持看書、寫作,他還關心時下最熱門的事情,在旁人眼中,他依然在“與時俱進”。文化批評家解璽璋說周有光“心態(tài)很好,雖然處于高齡卻天天上網(wǎng),喜歡接觸電腦,對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素材速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繼摩西奶奶之后,周有光再次為我們證明了這一點。人的潛力遠比自己想象的要大。所以,只要你心中有夢,只要你想改變,就沒有太晚的開始;只要你肯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你就能改變現(xiàn)狀,走向充滿希冀的未來。
【適用話題】重新啟程;追逐夢想;付出努力
第一名人·美滿的婚姻
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與張允和(于2002年逝世,著名的“張家四姐妹”中的“二姐”)結束長達8年的愛情長跑,結為夫婦。談起兩個人的戀愛過程,周有光說,與夫人是“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發(fā)展,不是像現(xiàn)在‘沖擊式的戀愛,我們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他和夫人相濡以沫70年,“我們也吵架,但吵架不會高聲謾罵,不會讓保姆聽到的,也沒有鬧幾個小時的,一般是三兩句話就吵完了。還有一點,我們吵架通常不是為了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因為其他人的問題。確實,我們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諧的。”至今,人們談起這對情深伉儷的美滿婚姻,無不羨慕,真真是才子佳人,“兩老無猜”!
鏈接:張家四姐妹
張家四姐妹祖籍合肥,其曾祖是晚清名臣張樹聲,被稱為最后的大家閨秀,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葉圣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大姐張元和,精昆曲,嫁給名噪一時的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擅詩書格律,即周有光夫人;三姐張兆和因沈從文的追求,名聲最響,大學英語系畢業(yè),后成為名編輯,嫁給文學家沈從文;四妹張充和才華最全,工詩詞、擅書法、會丹青、通音律,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張家姊妹個個多才多藝,走出去,一人便是一道風景。
第一名人·心平壽自長
喝茶:妻子張允和在世時,上午下午周有光都會和她一起喝茶,有時喝清茶,有時喝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舉杯齊眉”。喝茶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周有光曾說,“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多少年,是一個小事情,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wěn)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朋友來了,我們也宣傳這個道理”。
簡單生活:周有光一直堅持他的“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jié)。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飲食上,很多葷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穿衣服也簡單,別人送的漂亮衣服沒有機會穿,因為不怎么會出門,穿出來也覺得不自由。喜歡小房間,有利于聽覺。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就是周有光現(xiàn)在的簡單生活。
不生氣:周有光曾說,“我們對財產(chǎn)都看得很淡,覺得是身外之物。佛教里有一句話,你對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周有光過去有很多年的失眠癥,不容易睡著。后來特殊時期被下放到農村,失眠癥反而治好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周有光也常常以此為例子勸誡大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不要讓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要能夠“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素材速用】“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不僅是周有光的長壽之道,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處世之道。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不順之事,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都應該努力做到“不驚”“不怒”,心平氣和,泰然處之,才能安然度過。
【適用話題】應對災禍;心平氣和;不生氣
第一名人·文字剪影
連襟沈從文
□周有光
1955年我到了北京,沈從文也在北京,我們就經(jīng)常來往。而解放前,因為我在國外,與他沒有什么往來,沈從文是一個很“奇怪”的人,他生于湘西鳳凰,那兒直到今天都比較閉塞,更不用說當年。但是他家是書香門第,后來慢慢衰敗。他小時候閱讀了很多古書,但連小學都沒有畢業(yè),為找工作糊口,當了軍隊里的一個文書員。當時絕對很窮,他就把箱子當桌子在上面寫字。在“五四”時期,北京、上海出版了很多譯著,特別是外國小說,這些東西引起了沈從文的很大興趣,也使得他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后來,他想辦法進了北京,“鄉(xiāng)下人進城了”。但是他了不起的是,什么都是靠自修成才。他沒有進過新式學校,不懂英文,但是他大量閱讀了法國譯著,自己寫的小說很像法國小說的味道。我想起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一個人活到六七十歲,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業(yè)余時間,此外是吃飯睡覺的時間。一個人能不能成才,關鍵在于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夠利用業(yè)余時間的人就能成才,否則就不能成才。這句話非常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