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峰
一、熱點聚焦
2014年10月底,下崗工人莫文鋒被確診患有白血病,治療費起碼60萬元,于是心灰意冷回到家鄉(xiāng)銅鼓縣,決定棄療。家里10歲的兒子小雙熠知情后,哭著求父親回醫(yī)院治?。骸安灰@樣,不能沒有爸爸,醫(yī)藥費我賺。”小雙熠是認真的,每逢周末他就拎著蛇皮袋和火鉗外出拾荒。夜晚,他把賣廢品換來的零錢交給家人,至今已堅持了兩個多月。莫文鋒也在兒子的感染下,借錢赴北京治療。2015年年初,莫文鋒在北京接到兒子寄來的41元“救命錢”,只覺得“幸福得想哭”。(2015年1月6日新華網)
二、素材掃描
No. 1 回顧·用愛撐起生命的蔚藍
一、撿廢品賺錢,照顧一家人
每個周末,莫雙熠都是如此度過的:早上6點半起床,洗漱之后煮3碗面條,自己、奶奶和弟弟吃完以后,他再把碗洗干凈。之后他一手拿著火鉗,一手拿著蛇皮袋,出門到縣城的大街小巷撿廢品,紙杯、易拉罐、廢紙、礦泉水瓶子、奶盒、書本、紙箱子……垃圾桶比較高,撿的時候他都要踮起腳跟,臉貼著桶沿。
中午回家做午飯,吃完飯陪3歲的弟弟玩“積木”,其實是一副舊的麻將牌,也是他撿來的。然后他把上午撿來的廢品分類,用繩子捆好。下午3點,他用木棍挑了兩捆廢品去一公里外的廢品站賣,因為一次挑不了那么多,所以有時一下午要來回好幾趟。回來他又該做晚飯了,吃完收拾好、拖了地,給弟弟洗腳,哄弟弟睡覺,然后才有時間寫作業(yè),自己至少也得10點以后才能睡覺。
【范文速用】一個10歲的小男孩,如果父親沒有得重病,應該還是個快樂無憂的孩子,然而現(xiàn)在卻不得不分擔起家庭的重擔:趁周末拎著蛇皮袋和火鉗外出拾荒,只為救父親一命。讀到莫雙熠“拾荒救父”的事跡,人們無不動容,為孩子的那一顆心——那一顆孝心,那一顆善心,那一顆愛心,還有利用課余時間拾荒也要為家庭盡一份責任的堅持。這是比金子還珍貴的美德,我們要為這種美德的培育和傳播做些事情。
二、寫日記自勉,生活很簡樸
莫雙熠還經常擠出時間寫日記。他曾經寫道:“我一定要為爸爸,為這個家做點兒什么。”2014年12月3日,他賣了20.6元的廢品,便在日記中寫道:“親愛的爸爸,你知道嗎?我撿廢品已經攢了36.6元了,雖然離60萬元還有像從這里到北京那么遙遠的距離,但是我一定不會放棄的,所以你也要有信心哦。老爸,加油!”日記的最后,他還畫了一張笑臉。有一次,他一天賣了兩回廢品,一次賣了6元,一次賣了10元,在日記里寫道:“我緊緊地攥著這16元錢,生怕它跑了。”還有一次,他路過一個蛋糕店,想買一個蛋糕,但是想到爸爸治病還得用錢,就沒買,然后在日記里寫道:“眼前浮現(xiàn)出爸爸躺在床上等救命錢的情景,我又加快了步子,飛奔回家,把錢交給婆婆保管?!?/p>
2014年11月30日是他10歲的生日。早在一個月前,爸爸媽媽就商量過,這天要給他買一樣最好的玩具,買一套他最喜歡的書,把姑姑、大伯都請來在家里吃頓飯。只是現(xiàn)在爸爸和媽媽都在北京,所以只能打個電話祝他生日快樂了。
【范文速用】“我一定要為爸爸,為這個家做點什么”這樣的話出自一個10歲孩子之筆,讓人欣慰。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壓力讓小小年紀的莫雙熠讀懂了責任和擔當,教會了他堅強,鍛造了他的執(zhí)著。從“拾荒救父”的他身上,我們不只看到一種本能的善良,更強烈地感受到克己孝親的種子已經在幼小的心靈里萌芽、開花。
各方聲音
@夢想始于勇氣:這才是中國好少年。
@淺草錢夏:中國的醫(yī)療費用逼垮了多少家庭。我要捐款,像樓上一樣求個安全的賬戶。
@蒙面行者110462:社會正能量,孩子有著超人的耐力與恒心,同時社會也應該給予困難家庭幫助,讓好孩子體會到社會的溫暖!
@報雞愛國99:艱苦的環(huán)境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志,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彩虹;經歷過磨煉,才能變成功,孩子加油!在當?shù)卣块T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相信莫雙熠父親的病一定能痊愈。
@人民網:總有一些人讓我們心生敬意,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由衷感動。而今在這個寒冷的冬日里,10歲男孩拾荒救父的事跡就讓我們打心底為之感動不已。
No. 2 后續(xù)·點燃溫暖生命的篝火
一、助人有道
1月6日晚上,江西銅鼓縣的小雙熠家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當?shù)匾坏案獾甑曛麝惻吭诘弥盎木雀傅呐e動后,深受感動,決定請小雙熠每周末來店內勤工儉學,月薪800元。小雙熠思考片刻,點頭同意。(2015年1月7日 中國江西網)
【范文速用】我們應該懂得老板的善意:每一個人都是有自尊心的,這個10歲的孩子,是一個要強的人,要不然也就不會有了他堅持在課余時間撿拾廢品的舉動了。在孩子的心里,盡管自己的努力是杯水車薪,可這是他對父親最深的愛。這是一種對家庭的擔當情懷。這位飯店老板正是提供勤工儉學的形式,來表達對孩子的尊敬,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愛。
二、人間有愛
小雙熠的事情在媒體的幫助下引起了當?shù)厝嗣竦母叨汝P注,鄰居們主動為他送來廢品,廢品站老板多付他報酬,縣婦聯(lián)、縣教育局、縣關工委、團縣委、縣志愿者協(xié)會、鄉(xiāng)里分別送去了慰問金、慰問品、生活和學習用品。鄉(xiāng)里還為他的父母、奶奶辦了低保。縣關工委表示要對他家建立長效幫扶機制。縣民政局社會救助中心送去了2000元臨時救助款,并表示要為莫文鋒申請民政醫(yī)療救助。2014年12月5日,班主任組織全班同學為他捐款3000多元,學校老師捐款5000多元。2014年12月27日,到該縣旅游的5個南昌驢友給他們家送去了慰問品、慰問金。廣東的銅鼓同鄉(xiāng)會表示會盡力支持他們一家。目前,他們一共收到了3萬元的捐款?,F(xiàn)在,他已經不再撿廢品了。(2015年1月12日 《每日新報》)
【范文速用】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小雙熠的孝德讓這個冬天灑滿溫暖的陽光,社會愛心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冬天里的春天。在孩子感觸人生凄冷的生命階段里,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伸出溫暖的手,都為篝火添一把柴,才能溫暖受傷的心。請行動起來,給孩子送去溫暖人生的一捆柴。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對傳統(tǒng)美德的堅守。
No. 3 鏈接·中國好少年
一、小佳浩:父親在家就在
2008年,江西戈陽7歲徐佳浩的父親得了脈管炎,為保住性命,只能到醫(yī)院做截肢手術。為了籌錢治病,父親被迫把縣城價值20多萬元的房子賤賣了。母親與父親離婚,離家而去。可噩夢并沒有就此打住,2012年,父親的脈管炎又犯了,另一條腿又被病魔無情地奪走。一年后,父親的右手也被截肢,還欠下了8萬多元的債務。面對生活的變故與打擊,小佳浩說:“父親在,家就在。我要照顧好這個家?!?012年和2013年,父親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手術時,全是小佳浩在醫(yī)院服侍父親。(2014年12月22日 中國江西網)
【范文速用】雙熠、佳浩這兩個年歲相仿的少年,所發(fā)生的故事也十分相似。如果不是因為父親的重病,家庭的變故,應該過著對父母撒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天災人禍讓他們提前長大了,過早地成為支撐家庭的梁柱。
二、小國方:我要給媽媽一個驚喜
湖北宜昌一位家庭困難的9歲小男孩趙國方,為了給患病在家的媽媽買個小電視,每天只有1元零花錢的他,有時一周只用兩元,每當攢夠5元、10元時,就找老師換成“大票子”,回家存起來。一年下來,他已經存了90多元了。“我想存夠200多元買個電視送媽媽?!壁w國方說,媽媽喜歡看新聞,但家里的一臺折疊式的小電視快壞了,他看到廣告單上有賣電視的,就想存夠錢給媽媽買個小電視。但他的這個小心思并沒有告訴媽媽,“我要給媽媽一個驚喜!”(2015年1月9日 中國新聞網)
【范文速用】親人得了重病,家人通過各種方式相救,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22歲的山東棗莊“最美地瓜妹”賣烤地瓜救白血病哥哥、安徽阜陽13歲少年街頭賣腎只為救母、照顧患病媽媽兩年的七歲即墨女童……小國方也在這樣的行列中,但是“生活即教育”,小國方雖然生活得十分艱苦,卻也在這樣的歷練下學會了多,例如堅強,例如善良。
三、凝眸美文
“拾荒救父”類故事可以不悲情
□謝 佼
最近,江西銅鼓縣10歲男孩莫雙熠“拾荒救父”的故事,備受社會關注:為給患白血病的父親籌集60萬元治療費,莫雙熠利用課余時間拾荒賣錢,兩個月內撿了六七百斤廢品;他還勇挑生活重擔,包攬了做飯、洗碗、拖地等家務,并負責照顧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堅強、獨立的莫雙熠,被網友稱作“小小純爺們”。
貧病交加的處境、風燭殘年的老人、孱弱的少年,這些元素通常都會組合成一個十分悲情的故事。然而,在莫雙熠“拾荒救父”的故事里,我們卻沒有感受到悲情,反倒覺得有一股力量在支撐他前行。這力量來自奶奶的白發(fā),來自鄰居主動給他送來的廢品,來自廢品站老板多付的報酬,來自當?shù)孛裾旨皶r的保障,也來自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每一股溫暖的力量,都讓莫雙熠肩上的重擔輕了一分。在莫雙熠的故事出現(xiàn)在網絡后,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地采取幫扶措施,并讓他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莫雙熠無疑是非常幸運的,“拾荒救父”的故事契合了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習慣,使其獲得社會愛心的聚焦。可以預見的是,不管是他父親60萬元的醫(yī)藥費,還是莫家人今后的生活費,都將有著落了。在愛心人士的幫扶下,莫雙熠應該可以不用再拾荒,而是跟同齡人一樣專心于學習了。這得益于社會傳播的廣泛和深入,也得益于莫雙熠在逆境人生中爆發(fā)出的堅強、達觀、獨立感染了很多人。
不過,并非所有類似故事的主角,都能像莫雙熠這樣幸運。有很多出生于貧寒家庭的人,生病之后要么只能硬撐著“等死”,要么只能四處舉債并因此“因病返貧”。那么,什么才是制止悲情結局的有力武器呢?如何才能讓那些與“拾荒救父”類似的故事的主角,也能擁有莫雙熠那樣的“幸運”?答案在于建立更完善的社會救濟制度,唯有制度化的保障,才能讓身處絕境中的人看到希望。
莫雙熠的故事帶來的啟示:地方政府要勇于擔負起自己的職責,只要開動腦筋,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么病弱不能去幫扶。依托先進的網絡技術,比如當下時興的網絡救助,政府只要核實情況,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即可發(fā)起募捐,而且效果都很不錯。讓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真善美的傳遞中更牢固地樹立起來,何樂而不為?
衷心希望,在各級政府與時俱進的努力下,“拾荒救父”類故事能夠不再悲情,享有制度保證的利益和這份利益帶來的尊嚴。(2015年1月17日 《漢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