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義潔
摘 要:海葬文化,即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安葬方法,是生態(tài)殯葬的代表形式之一。然而,海葬推廣仍然舉步維艱,沿海城市骨灰撒海比例不足2%。以青島為例,1991年舉辦第一次骨灰撒海,至今已舉辦69次,只有9723具骨灰撒海,僅占青島市死亡人數的3%左右。本篇論文主要就青島市海葬現狀展開調研,提煉相關因素,并深入分析這些因素是怎樣影響海葬文化在青島市的推廣。
關鍵字:殯葬改革;海葬;促進因素;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D41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2-00-01
一、影響青島市海葬文化推廣相關因素
(一)促進因素
1、緩解城市用地緊張
隨著社會人口的不斷增加,全球每人平均所占的土地面積在不斷縮小。尤其在城市,隨著城市地價的攀升,加上殯葬用地的減少,城市的墓地變得越發(fā)的緊缺。對于青島市,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國家出臺了關于青島市推行生態(tài)殯葬-海葬的政策。通過走訪民政局和殯儀館獲悉,青島市區(qū)的殯葬用地有限,并且在一定時間內不可再循環(huán),對于日益攀升的死亡率來說,海葬無疑是一種比較適合青島居民的殯葬方式。首先,它骨灰撒海,節(jié)約土地,利于青島市城區(qū)規(guī)劃建設;其次,青島沿海,交通便利,實行海葬方便快捷。
2、政府補貼,經濟可靠
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超過60%的民眾認為青島的殯葬花費水平很高。此外,近八成的民眾接受的殯葬價格為2萬以下。這些從問卷統(tǒng)計中也能很好的體現——29.86%的民眾表示經濟是促使他們選擇的海葬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這種經濟的節(jié)地葬,政府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對于行政審批、檢驗檢疫分擔,人工裝灰、提供可降解盒、塑料袋、車輛護送、租船、人工禮儀、鮮花、手套、隨船喪屬不超過4人服務費都不收取任何費用。因此,海葬對于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群體來說更為減輕喪屬的負擔,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3、推進文明社會建設
在調研過程中,有一部分的人群選擇海葬的原因是“崇尚科學,認為海葬可以移風易俗,削弱封建思想”。在走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約有32.58%的人群因為流程簡單選擇海葬,約有22.62%的人群因為祭祀文明方便選擇海葬,在他們眼中,海葬是文明的殯葬方式。中國人民在殯葬方面的封建思想是最嚴重的,每年因不必要的祭祀方式,花費巨大。海葬這種方式,不僅實施流程簡單,并且每年祭祀文明科學,有效的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有助于中國殯葬思想的進一步提升,進入文明社會。
4、綠色環(huán)保,安全防火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得知,約有63.8%的人群因為環(huán)保的原因選擇海葬。他們表示,傳統(tǒng)的墓葬在每年祭祀時分,需要燒紙,不僅污染環(huán)境,而且存在火災隱患。如此“清明憶故人”,起初只交織著普通公民的尷尬與難堪,然而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伴隨著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日益龐大而繁雜的殯葬活動中“難堪重負”。相比之下,海葬這種文明便捷的殯葬方式,每年祭祀時分只需要到海邊用鮮花祭祀逝者,不僅文明,并且有效的解決了傳統(tǒng)墓葬的祭祀隱患。在他們眼中,海葬是環(huán)保安全的殯葬方式。
(二)制約因素
1、監(jiān)管體系漏洞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殯葬市場日益活躍,殯葬服務管理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殯葬主管部門對體制內殯葬服務單位能夠進行有效管理,但對體制外的社會殯葬中介管理缺少法律支撐,致使一些機構和人員利用法規(guī)不完善、殯葬信息不對稱等,假借習俗名義隨意要價和增加服務項目,推動了殯葬服務市場價格虛高和落后的殯葬文化泛濫,導致了群眾殯葬活動負擔的攀升。
海葬是國家提倡的政策,為了鼓勵參與其中,政府決定海葬全程免費,有些城市還有超額補貼?,F存一些規(guī)定都是為了能更好的推廣海葬,以至于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規(guī)定。
2、社會輿論壓力
社會上一定程度存在“薄養(yǎng)厚葬”的不良現象,在喪事辦理的項目、規(guī)模上攀比日趨加重,喪事活動由盡孝、感恩、緬懷,變相成為財富、勢力、地位的面子象征,節(jié)簡辦喪成為不孝的代名詞,造成了個別地方群眾目跟風辦喪,喪葬支出成為嚴重負擔。
正是這份孝心,使傳統(tǒng)與現代的對壘中,傳統(tǒng)觀念屢屢勝出。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雖然是鐵桿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者,但在親情面前,在孝道面前,就變得非理性了。這些可花可不花的錢,讓人們大聲高呼“死不起”,更有了“死在北京,葬在河北”的黑色幽默。其實這些錢,有時候也是在給自己的面子埋單。
3、傳統(tǒng)觀念沖擊
幾千年來,人們大都認為人去世后,只有埋在土里才能安息。無論是在中國實行了數千年的土葬,還是近年來政府強制改革后的火葬,大都是選擇將尸體或骨灰埋在土里。根據我們做的300份街頭問卷與200份網上問卷顯示,在不選擇海葬的人群中,有35.3%的群眾認為“入土才能安息”非常符合不選擇海葬的原因,29.5%的群眾認為比較符合,即共有64.8%的群眾認為入土為安的思想是他們不選擇海葬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些群眾表明‘厚葬仍是普通市民的主流觀念,以表達對逝者的尊重。入土為安和厚葬的傳統(tǒng)觀念,正是海葬所缺少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與這些傳統(tǒng)觀念沖突。
二、總結
影響海葬推廣的因素分為促進因素和制約因素,然而生態(tài)殯葬的推廣從長遠來看是大勢所趨,制約民眾選擇海葬的主要因素便是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尤其在觀念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觀念的轉變需要政府的積極推廣和時間的積累。只有改變生態(tài)殯葬服務的低水平狀態(tài),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才能讓逝者走得有尊嚴,生者覺得心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3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3.
[2]青島市統(tǒng)計局,國家統(tǒng)計局青島調查隊. 2013青島統(tǒng)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3.
[3]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 中國殯葬事業(yè)發(fā)展報告(2012~2013)[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何兆珉,陳瑞芳. 殯葬倫理學[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