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皓月
【摘要】柏拉圖是影響西方政治思想發(fā)展的重要人物,他率先對國家、政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的諸多政治理論對后世的人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思考 ?柏拉圖 ?正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231-02
柏拉圖是影響西方政治思想發(fā)展的重要人物,他率先對國家、政治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的諸多政治理論對后世的人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波普爾曾評價說,“柏拉圖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梢哉f,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圖哲學的,就是反柏拉圖哲學的,但少是非柏拉圖哲學的”。
一、柏拉圖正義理論的提出和建構(gòu)
“什么是正義”。克法洛斯和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是“truthfulness and repayment o f anything that we have received”,即有話實說、欠債就還。蘇格拉底認為這種定義不具有普遍性,在某些情況下還債的效果適得其反。而之后提出的“it r ender benefits and injuries to friends and enemies”,即把善給朋友、把傷害給敵人,蘇格拉底同樣認為有問題。如何界定朋友和敵人是一個問題,此外正義應當是一種美德,不會使人變壞,“傷害敵人”是“不正義”的能力。因此,克法洛斯關于正義的定義是錯誤的。蘇格拉底首先指出統(tǒng)治者可能犯錯,因此他們的政策法令可能會是錯誤的,人民執(zhí)行其法令后反而會損害統(tǒng)治者的利益。此外,統(tǒng)治是一項技藝,每一種技藝的利益都依賴于它施加的對象的盡善盡美而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不可能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必須照顧統(tǒng)治這一技藝的施加對象,即被統(tǒng)治者的利益?!罢x是強者的利益”這一說法站不住腳。那么正義或不正義的本質(zhì)是什么?正義就其本身而言是否比不正義幸福?蘇格拉底為了討論正義是什么、正義是否是一種善,提出了“大字”和“小字”、“城邦”和“個別人”這一類比。
首先看大字的城邦正義。城邦的建立是由于只有群體生活才能滿足個人的生存需要。城邦建立時曾定下了一條總的原則,這就是柏拉圖認為的城邦正義:“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他把城邦的公民劃分為三類人:統(tǒng)治者(rulers)、衛(wèi)國者(guardians)、生產(chǎn)者(husbandmen and craftsmen)。這三個階層的人可能存在一定的流動,而對各階層的一切安排都是為了使公民根據(jù)自己的天賦各司其職。在統(tǒng)治者、衛(wèi)國者、生產(chǎn)者各司其職時,城邦便有了正義。
得到城邦正義后,柏拉圖尋求以同樣的方法尋找小字的個人正義。“我們以什么為根據(jù)承認國家是正義的, 我們也將以同樣的根據(jù)承認個人是正義的”。 他將個人的靈魂也同樣分為三個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同城邦正義一樣,只有靈魂的三個構(gòu)成部分處于有序狀態(tài),此時個人是正義的。通過城邦與個人三個部分的一一對應,蘇格拉底得出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的一致性,“我們所做的推測——在我們建立這個國家指出由于某種天意我們碰巧就已想到它是正義的根本定義了——到此已經(jīng)得到證實了”。
二、對柏拉圖正義的論證過程的批判和檢驗
盡管柏拉圖愉快的得出了關于正義本質(zhì)的結(jié)論,但學界對其得出結(jié)論的所采取的論證方法存在長期爭議,其中主要以薩克斯和威廉姆斯的討論為代表。1963年David Sachs曾發(fā)表了《A fallacy in Platos Republic》,批判柏拉圖的論證混淆了“柏拉圖的正義”(platonic conception)和“世俗正義”(vulgar conception of justice),犯了不相干謬誤。 1973年Bernard Williams發(fā)表了《the analogy of city and soul in Platos Republic》,對柏拉圖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之間建立的兩個類比進行了批判。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一個謬誤》一文中進行了世俗正義和柏拉圖正義的區(qū)分。世俗正義是不做色拉敘馬霍斯、格勞孔等人所提出的搶劫神廟、綁架、強盜、偷竊、發(fā)生性關系、殺戮、擺脫一個人所希望擺脫的羈縛一類的行為,廣泛來講就是不做一些被公認為不道德或者犯罪的行動;柏拉圖正義則是一個人的靈魂各部分各司其職、狀態(tài)有序。柏拉圖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靈魂狀態(tài)有序的人比靈魂沒有這樣安排的人更幸福。他的結(jié)論是基于“柏拉圖正義”的——“柏拉圖正義”的人比“非柏拉圖正義”的人生活幸福。但這與色拉敘馬霍斯的辯論、格勞孔希望得到的論證是不相干的,因為色拉敘馬霍斯和格勞孔討論的正義是“世俗正義”而他討論的正義是基于“柏拉圖正義”的。 薩克斯認為:在《理想國》全書中,柏拉圖沒能夠證明“柏拉圖正義”的人也是擁有和符合“世俗正義”的,而且也沒能夠證明,“世俗正義”之人身上可以體現(xiàn)“柏拉圖正義”的要求和條件。因此“世俗正義”和“柏拉圖正義”是兩個概念,不能夠等同,柏拉圖實際上犯了不相干的謬誤。
首先,薩克斯認為只有證明“世俗正義”和“柏拉圖正義”是兩個等值概念,柏拉圖的推導才是有意義的,但是這兩個概念不等值并不一定表示他們沒有聯(lián)系。筆者認為,薩克斯所說的“世俗正義”是“柏拉圖正義”帶來的自然結(jié)果和具象表現(xiàn),是各種帶有正義特征的行為事物的集合體,而“柏拉圖正義”是抽象升華后的正義本身。兩者是存在聯(lián)系的。一個“柏拉圖正義”的人擁有有序的靈魂狀態(tài),理性、激情、欲望各司其職,他人性的所有方面都朝著最正確的方向充分發(fā)展,也就不會傷害任何人,從而也不會做那些被公認不道德或犯罪的行動,也就自然達到了“世俗正義”。
其次來看格勞孔的要求。格勞孔希望蘇格拉底進行論證的是,批駁色拉敘馬霍斯和一般人對正義的看法(正義起源于妥協(xié),是一種外部約束;人們不是心甘情愿去實現(xiàn)正義的,而是為了正義可能帶來的好處或名聲;不正義的人比正義者活的更好),著眼于正義與非正義的本質(zhì),并分析正義的影響?!爸劣谡x和不正義的報酬和后果我主張暫且不去管它”,這里格勞孔提出要排除正義后果的干擾。而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恰恰是剔除了正義帶來的后果(“世俗正義”的人有名聲和利益)而純粹從靈魂狀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的。因此,筆者認為“不相干謬誤”的說法不能成立,相反,柏拉圖的討論完全是符合格勞孔的要求的。
三、對柏拉圖正義理論的再思考
上述批判使正義的后果與正義本身之間的區(qū)別、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之間的類比規(guī)則明確化。柏拉圖尋求個人正義的論證過程顯得更加清楚。但仍然有存在爭議和值得反思的問題,這主要集中于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的一致性上?!俺前钆c個人間的類比只是一個假定,還是一個建立起來的論證?”城邦正義與個人正義之間是否存在對應的關系?這種對應是結(jié)構(gòu)上的,還是內(nèi)涵上的,還是兩者兼有?
就結(jié)構(gòu)上的類比而言,個人正義中靈魂結(jié)構(gòu)的三種劃分是一種人為性的假設嗎?靈魂結(jié)構(gòu)的劃分不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狀態(tài),而是因為柏拉圖希望通過與城邦正義的類比得到個人正義,因此人為性的對其做出預設。城邦三種人的劃分是柏拉圖考察城邦建立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是自然的,但靈魂的狀態(tài)劃分不是。靈魂的自然狀態(tài)是什么樣子的沒有被發(fā)現(xiàn),因而不能絕對表述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的結(jié)構(gòu)是一一對應的。
就內(nèi)涵上的類比而言,城邦正義與個人正義的側(cè)重點并不相同,也不能認為兩者。城邦正義更側(cè)重于和諧秩序的維護,為了保持城邦正義不受腐化,柏拉圖提出財產(chǎn)共有、男女平等、公妻制、國家教育等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城邦可以消除人的自私性影響,充分忠于城邦統(tǒng)治,各司其職而不謀私利。城邦的正義與人的eros是存在沖突的。早期的蘇格拉底對話中柏拉圖曾多次寫到“德性即知識”,因此個人對智慧的追求它能為人帶來最真實的快樂,也是有善的德性的,符合個人正義的狀態(tài)。由此可以看出,個人正義更側(cè)重于智慧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帶有自利性質(zhì)。按照柏拉圖的理論,城邦對理性個人來說是為保持個人正義、發(fā)展人性和智慧的條件,個人正義的追求目標不在于城邦生活。但應該注意的是,兩者的側(cè)重點不同并不表示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的內(nèi)涵是沖突的。
參考文獻:
[1] David, Sachs. A Fallacy in Plato's Republic[J].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63, 72(2): 141-158
[2] Bernard, Williams. the Analogy of City and Soul in Platos Republic[J]. Exegesis and Argument, 1973: 196-206
[3] 柏拉圖著,理想國. 郭斌和,張竹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 王玉峰.城邦的正義與靈魂的正義[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 聶敏里.《理想國》中柏拉圖論大字的正義和小字的正義的一致性[J].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9(1): 30-43.
[6] 張立立. 柏拉圖真的在《理想國》中犯下了“不相干謬誤”嗎?[J]. 世界哲學, 2014, (2): 16-26
[7] 林之聰. 城邦之善與個人之善——論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兩種正義[D].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