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翰
【摘要】介紹了我校材料類專業(yè)“現(xiàn)代材料分析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指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從教學團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考核形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指出了該課程未來教學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材料類專業(yè) ?材料分析測試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5-0047-01
一、引言
《現(xiàn)代材料分析測試技術》是我校材料類專業(yè)本科生一門必修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前沿性、綜合性等特點,在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課程所涵蓋的基礎理論較復雜,實訓內容較多,加之我校現(xiàn)有實踐教學條件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門課程的有效教學,使得教學效果不甚滿意。鑒于此,在借鑒部分兄弟高校材料分析測試技術的教學經(jīng)驗基礎之上,在我校創(chuàng)建地方高水平特色應用型大學的辦校方針指引下,結合我校材料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專業(yè)特色,對該課程進行了初步的教學改革研究,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教學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
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表明,這門課程對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大多數(shù)老師感到此門課程的教學難度較大;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非常大,不知老師所云,不知所學何用,學習興趣很低。如此一來,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對這門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模式等進行綜合改革已迫在眉睫。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材的局限性
一方面,教材內容更新較慢,與當前材料分析測試技術發(fā)展的步伐不不相匹配;另一方面,涉及知識面較廣,理論性較強,缺乏案例介紹,學生缺乏對儀器的感性認識。
2.教學模式單一
該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沒有與之同步的實驗教學。許多基礎知識理論深度較深、體系很復雜、總學時較少、教學深淺程度難以把握,加上學生沒有及時的實訓操作和感官體驗,使得教學過程中無法充分發(fā)揮老師和學生的各自作用,教學效果令人不甚滿意。
3.實踐教學的功能性較弱
一方面,這門課程涉及的精密儀器設備較多、價格昂貴、操作較復雜,無法讓每個學生參與設備操作。另一方面,我校開設了部分儀器設備的實驗課,但與理論課程嚴重不同步,兩者的協(xié)同作用較弱,學生上理論課的積極性不高、上實驗課又是走馬觀花。因而,實踐教學活動沒有完全發(fā)揮其具備的功能,應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
三、改進措施
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和學生反映的普遍問題,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材料分析測試技術課程進行改革研究。
1.組建教學隊伍
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是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建議本課程教學隊伍由理論講授教師和實驗教師組成。理論講授教師專業(yè)功底扎實、授課經(jīng)驗豐富,在教學質量方面切實起到把關作用;實驗教師除同步輔導學生實驗操作過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每位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教學能力,且重點培養(yǎng)青年教師。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和教學實踐經(jīng)驗,可從這些方面開展工作:(1)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學習深造,系統(tǒng)掌握本專業(yè)領域內的知識。(2)青年教師積極投身科研,以科研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3)青年教師積極參加課程在線學習,通過學習和觀摩名師教學,提升教學能力。(4)加強對青年教師課堂講授的引導和監(jiān)督,督促老師嚴于律己,認真?zhèn)湔n,寫好教案講義,組織好每一次課堂教學。
2.整合教學內容
我校材料類專業(yè)這門課程的使用教材為左演聲主編的《材料現(xiàn)代分析方法》,這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的知識面較廣,分析測試方法較全面,具有較深的理論基礎知識。但由于我校實踐教學條件有限,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因而,對教學內容作了如下思考:
(1)在對周邊企業(yè)和兄弟高校設備條件和實際使用調研的基礎之上,針對材料專業(yè)特點,結合我校擁有的儀器設備,重點講解光學顯微分析、X射線衍射分析、掃描電子顯微鏡、熱分析四個內容體系。
(2)在課程內容的整體布局上,省略公式的變換與推導,弱化儀器設備的組成及原理介紹,強化學生對測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對測試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的培養(yǎng),強化學生對分析測試方法的基礎應用等實際動手能力。
(3)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演示各種分析測試技術所需分析軟件的使用。比如,在X射線衍射分析中,應將重點放在用于XRD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Jade、PCPDF、Origin等軟件的安裝和應用上。在掃描電鏡分析中,可向學生介紹顆粒尺寸測試軟件、相對面積測試軟件等。
(4)對于實際工作不常用或測試結果無需軟件分析的測試技術,僅用較少的學時向學生介紹其功能實質和應用領域即可。
3.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一方面,盡量滿足該門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步性,實現(xiàn)兩者相長,互相促進。另一方面,基于我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轉型方向,結合教師科研基礎和課程特點,建議該課程采用教學與科研項目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把科研實例和成果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帶到課堂教學中,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題組中,優(yōu)化教學效果。
4.靈活教學手段
為了更加生動的向學生講授分析測試技術,這門課程基本都采用多媒體上課。教師應廣泛收集實訓案例或視頻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素材,將抽象枯燥的知識用生動的圖像和動畫表現(xiàn)出來,使教學活動輕松易懂化。同時,老師可建立QQ群、飛信或微信,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和交流,達到較好的教學互動效果。此外,老師可將教學大綱、習題等學習資料放在群共享,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
5.優(yōu)化考核形式
本課程屬于考試課,考核形式基本采用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辦法。但是,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考核形式也應隨之進行調整改進。綜合起來,可采用實訓成績、末考成績、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方法,比例可選擇5:4:1。通過強化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結語
通過分析我校材料類專業(yè)《現(xiàn)代材料分析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措施。總體來講,本課程對于科研人員和學生來講,是一門重要的專業(yè)技能課,直接關系著科學研究的進程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高低。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廣大教師和學生與時俱進,不斷開創(chuàng)適應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新思維和新方法,逐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左演聲, 陳文哲, 梁偉.材料現(xiàn)代分析方法[M]. 北京: 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9.
[2] 魏鳳榮. 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是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途徑[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 11(2):179-181.
[3] 李茂華, 劉文輝, 顏煥元. “材料近代測試方法”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改革討論[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 4(8): 77-78.
基金項目:攀枝花學院教研教改青年項目(JJ1362)、攀枝花學院材料工程學院教研教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