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樊 金,劉雪慧,秦貴平,張慧蓉,柴同杰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技與動物醫(yī)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產(chǎn)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又名魏氏梭菌,是革蘭陽性產(chǎn)芽胞桿菌[1],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可見于土壤、污水、飼料、食物、糞便以及人畜腸道中,是重要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病原[2]。本菌能產(chǎn)生多種外毒素,根據(jù)其主要致病外毒素α、β、ε及ι[3]可分為A、B、C、D、E 5種菌型[4]。產(chǎn)氣莢膜梭菌β毒素是由產(chǎn)氣莢膜梭菌B 型和C 型菌株產(chǎn)生的壞死、致死性毒素,具有強烈的細胞毒性、致死性和神經(jīng)毒性[5],可 引 起 人 和 動 物 壞 死 性 腸 炎[6-7],具體表現(xiàn)為腸黏膜有出血性壞死,腸壁變薄,容易引起穿孔和破裂[8-10],還能誘發(fā)多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對人體健康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影響。此類病發(fā)病急、病死率高,給各國畜牧業(yè)帶來巨大經(jīng)濟損失[11-13]。因此,有效的檢測出毒素類型并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極其重要。單克隆抗體具有質(zhì)地均一、純度高、特異性強、效價高等優(yōu)點,故其可作為標準試劑用于疾病的診斷,同時也可用于疾病的治療[14-15]。本試驗擬建立分泌抗產(chǎn)氣莢膜梭菌β毒素單克隆抗體雜交瘤細胞株,并鑒定其部分特性,為建立快速有效的臨床檢測奠定基礎。
1.1.1 實驗動物及其他材料 C 型產(chǎn)氣莢膜梭菌(NCTC3180)由德國柏林大學提供,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環(huán)境微生物實驗室保存。6周齡~8周齡Balb/c雌性小鼠購于山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pET-28a載體、重組大腸埃希菌BL21(DE3)-β、純化的重組β毒素蛋白、天然粗提β毒素、骨髓瘤SP2/0 細胞等均由本實驗室保存。
1.1.2 主要試劑 High Affinity Ni-changed Resin購于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羊抗鼠IgGHRP 購自南京生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RPMI-1640、HAT 選擇培養(yǎng)基、NCTC生長因子、HT 培養(yǎng)基購自Gibco公司;胎牛血清購于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公司;融合劑PEG1500購自德國Roche公司;卡那霉素、弗氏完全佐劑與弗氏不完全佐劑、單克隆抗體亞型鑒定試劑盒均購自美國Sigma公司;豆粉瓊脂購自北京九州天瑞科技有限公司;ELISA Kit(Clostridium perfringens)購自Bio-X 公司;其他所用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1.2.1 Balb/c小鼠的免疫 免疫方案:一免用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環(huán)境微生物實驗室制備的重組β毒素與等體積弗氏完全佐劑乳化后,腹腔注射100μg/只;二免、三免分別于首免后2周和5周將重組β毒素蛋白與等體積弗氏不完全佐劑乳化后,腹腔注射100μg/只;三免后3周腹腔注射不加佐劑的重組β毒素蛋白50μg/只~100μg/只。用間接ELISA 方法檢測免疫小鼠血清的抗體效價,選取免疫效價檢測值最高的小鼠的脾臟用于細胞融合。
1.2.2 雜交瘤細胞株的建立
1.2.2.1 骨髓瘤細胞(SP2/0)和脾細胞的準備于融合前兩周復蘇SP2/0,置于體積分數(shù)為5%CO2培養(yǎng)箱中37℃恒溫傳代培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在培養(yǎng)液中加入8-氮鳥嘌吟,連續(xù)處理3次,使SP2/0細胞對HAT 培養(yǎng)液更加敏感。融合前1天傳代1次,使融合當天的骨髓瘤細胞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取免疫效價檢測值最高的小鼠,無菌摘取脾臟,收集脾細胞懸液,脾細胞計數(shù)后備用。
1.2.2.2 飼養(yǎng)細胞的準備 細胞融合當天,取8周齡~10周齡健康Balb/c小鼠腹腔巨噬細胞作為飼養(yǎng)細胞,調(diào)整細胞濃度至1×105個/mL~5×105個/mL,按100μL/孔轉入到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
1.2.2.3 細胞的融合 將SP2/0細胞和免疫脾細胞懸液混勻,使用PEG1500進行化學法融合細胞,然后轉入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中,置體積分數(shù)為5%的CO2培養(yǎng)箱中37℃恒溫培養(yǎng)。
1.2.2.4 雜交瘤細胞的篩選 融合后注意觀察雜交瘤細胞生長狀況,待細胞長到孔底的1/4~1/3時吸出上清進行間接ELISA 檢測。以P/N≥2.5作為陽性判斷標準,用未免疫小鼠血清作陰性對照,用抗體稀釋液做空白對照。對檢測為陽性的細胞進行擴大培養(yǎng),同時進行克隆化培養(yǎng)。
1.2.2.5 雜交瘤細胞的克隆化培養(yǎng) 克隆化培養(yǎng)采用有限稀釋法,待細胞長到孔底的1/4~1/3時,對細胞上清進行間接ELISA 檢測。選擇克隆數(shù)少、OD450nm 值高的陽性孔,將其再次克隆。經(jīng)3 次~4次克隆操作,至所有克隆化細胞孔檢測陽性率達100%時,即可確定獲得分泌特異性單抗的雜交瘤細胞株,及時擴大培養(yǎng)并凍存。
1.2.2.6 雜交瘤細胞的擴大培養(yǎng)及凍存 單克隆細胞株經(jīng)過幾次克隆后,陽性率達到100%。將細胞從96孔培養(yǎng)板轉入24孔培養(yǎng)板中,再由24孔板轉入細胞培養(yǎng)瓶進行擴大培養(yǎng)。擴大培養(yǎng)后,部分進行小鼠的腹腔注射,體內(nèi)生產(chǎn)腹水。另一部分可采用液氮凍存。
1.2.2.7 雜交瘤細胞株分泌單克隆抗體穩(wěn)定性測定 將陽性雜交瘤細胞株連續(xù)培養(yǎng)兩個月后,用已經(jīng)建立的間接ELISA 方法檢測細胞培養(yǎng)上清的抗體效價。
1.2.3 單克隆抗體亞類鑒定 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的單克隆抗體亞類通過試劑盒進行鑒定,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
1.2.4 單克隆抗體腹水制備 取狀態(tài)良好的6周齡~8周齡Balb/c雌性小鼠,腹腔注射500μL弗氏不完全佐劑,7d后取生長旺盛的陽性雜交瘤細胞,腹腔注射0.5×106個/只~1×106個/只,注入細胞1周后,每天觀察小鼠腹部,待小鼠腹部明顯膨大時收集腹水,1 200r/min離心10min,收集上清置-80℃保存?zhèn)溆谩?/p>
1.2.5 單克隆抗體的純化 采用正辛酸-硫酸銨的方法純化腹水[14],具體純化過程如下:將制備的腹水1 000r/min離心15min后用0.45μm 濾器過濾,將濾液加入100mL燒杯中,用磁轉子邊攪拌邊將4倍體積60mmol/L(pH4.5)的醋酸緩沖液慢慢加入;緩慢滴入正辛酸使其終濃度為33μL/mL,室溫攪拌30min;8 000r/min離心30min后,收集上清;濾紙過濾,調(diào)pH 至7.4;邊攪拌濾液邊加入飽和(NH4)2SO4,待濾液呈現(xiàn)白色渾濁后,繼續(xù)攪拌10min;于4℃靜置5h后,4℃離心30min,棄上清;用10mmol Tris-HCl(pH9.0)重懸沉淀,裝入處理好的透析袋后放入100 倍體積的10 mmol Tris-HCl(pH9.0)中,磁力攪拌透析36h(4℃),期間每12h換液1次;最后3 000r/min離心15min,上清便是純化的單克隆抗體。取上清作SDS-PAGE 試驗,分析單抗大小及純化效果。
1.2.6 單克隆抗體的特性鑒定
1.2.6.1 腹水中單克隆抗體效價的測定 用重組β蛋白包被酶標板,采用間接ELISA 操作方法檢測制備的單克隆抗體的效價,其中二抗為HRP 標記的羊抗鼠IgG。
1.2.6.2 單克隆抗體特異性鑒定 將重組β毒素蛋白、本實驗室保存的粗提天然β毒素、重組α毒素蛋白和重組ε毒素蛋白分別包被96孔酶標板,用制備的各株單克隆抗體分別進行間接ELISA 方法的檢測,鑒定各株單克隆抗體的特異性。
1.2.6.3 單克隆抗體反應原性測定 用Western blot分析各株單克隆抗體分別與重組β毒素蛋白的反應性。
前3次免疫后,用間接ELISA 方法檢測小鼠血清抗β毒素的效價結果均在1∶25 600以上,在此條件下進行加強免疫后,挑選效價最高的小鼠于4d后摘除脾臟進行細胞融合。
細胞融合后,選擇陽性孔OD 值高的,細胞集落數(shù)目較少,細胞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孔進行克隆,經(jīng)過3次克隆,得到3株能穩(wěn)定分泌β毒素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分別命名為1E6E11C7、2C8A5E8、1E3G10G9D9。
經(jīng)多次傳代培養(yǎng),雜交瘤細胞生長旺盛,形態(tài)良好(圖1)。
圖1 雜交瘤細胞的生長狀態(tài)Fig.1 Growth state of the hybridoma
將陽性雜交瘤細胞株連續(xù)培養(yǎng)3個月后,用已經(jīng)建立的間接ELISA 方法檢測一次各株細胞培養(yǎng)上清的抗體效價結果均為1∶25 600。說明經(jīng)過多次傳代后,各株雜交瘤細胞仍具有穩(wěn)定的分泌能力。
利用單克隆抗體亞類鑒定試劑盒檢測結果見表1,可 知 單 抗1E6E11C7、2C8A5E8 為IgG1 型,1E3G10G9D9為IgG2a型。
表1 單克隆抗體亞類鑒定結果Table 1 Results of isotype identific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圖2 腹水的SDS-PAGE分析Fig.2 SDS-PAGE analysis of ascitic fluids
腹水經(jīng)正辛酸-硫酸銨法純化后,經(jīng)120g/L 的SDS-PAGE凝膠電泳試驗分析,可見兩條明顯的蛋白條帶,即53ku左右的重鏈和23ku左右的輕鏈,且無其他雜帶,表明純化效果好、純度較高(圖2)。
2.7.1 腹水中單克隆抗體效價的測定 用間接ELISA 方法檢測腹水中單克隆抗體效價,用重組的β毒素作為抗原包被酶標板,用HRP標記的羊抗鼠抗體作為二抗(表2)。
2.7.2 單克隆抗體特異性鑒定 用間接ELISA 方法分別檢測各株單抗與重組β毒素蛋白、粗提天然β毒素、重組α毒素蛋白和重組ε毒素蛋白反應情況結果顯示,各株單抗均能與重組β毒素蛋白、天然β毒素反應且有較高效價,而不與重組α毒素蛋白和重組ε毒素蛋白反應(表3)。
表2 腹水中單克隆抗體效價檢測結果Table 2 The detection result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titers in ascites
表3 3株單克隆抗體特異性檢測結果Table 3 3strain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ity test results
2.7.3 Western blot試驗結果 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別檢測了各株單克隆抗體與重組β毒素反應性,試驗結果顯示(圖3),NC 膜上的條帶出現(xiàn)在38 ku處,與重組β毒素大小一致,這表明,試驗制得的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識別并結合重組β毒素。
圖3 單克隆抗體的Western blot分析Fig.3 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單克隆抗體對操作技術的要求比較苛刻,因此在制備過程中每一步都要嚴格認真,只有每個細節(jié)都沒有失誤才能保證成功。在選擇抗原方面,要盡量選擇純度高、抗原性強的抗原來免疫動物,本研究經(jīng)原核表達的β毒素完全符合此要求,用其免疫動物,后期試驗才得以順利進行。在制備過程中,為了防止細胞被污染,對于所有細胞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嚴格無菌操作,細胞間使用前一定要進行紫外滅菌,所需試驗材料要提前進行高溫消毒殺菌。在用超凈工作臺進行操作前一定要對工作者進行消毒。
本試驗制備了3 株能穩(wěn)定分泌產(chǎn)氣莢膜梭菌β毒素單克隆抗體的雜交瘤細胞。經(jīng)鑒定,單抗1E6、2C8為IgG1型,1E3為IgG2a型。對單抗進行亞類的鑒定是很重要的一步,就目前來說一般的制備技術制出的單抗大部分是IgG 類或IgM 類。IgG 類穩(wěn)定性較高,效價一般不會下降,而IgM 類的抗體本身就不太穩(wěn)定,效價隨時間推移可能出現(xiàn)降低,因此研究中一般不用IgM 類抗體做功能學試驗,只能簡單做細胞的表形分析,因此關于單抗的制備,要盡量制得IgG亞類單抗。
單克隆抗體在畜牧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其純度與活性是影響其質(zhì)量的關鍵因素。當前實驗室常用的小鼠IgG1、IgG2a、IgG2b類單克隆抗體純化方法中,常用沉淀法和層析法[16]。本研究采用正辛酸-硫酸銨沉淀法進行腹水的純化,試驗證明此方法純化效果良好。與層析法相比正辛酸-硫酸銨沉淀法操作簡便,抗體回收率高,抗體活性高,生產(chǎn)成本較低。利用此方法純化單克隆抗體,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 Carman R J,Sayeed S,Li J,et al.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oxin genotypes in the feces of health North American[J].Anaerobe,2008,14(2):102-108.
[2] 李 璐,趙寶華.產(chǎn)氣莢膜梭菌主要致死性毒素的研究進展[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32(4):94-97.
[3] Garcia J P,Beingesser J,F(xiàn)isher D J,et al.The effect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 strain CN3685and its isogenic beta toxin null mutant in goats[J].Vet Microbiol,2012,157:412-419.
[4] 王玉炯.產(chǎn)氣莢膜梭菌β毒素研究進展[J].寧夏農(nóng)學院學報,1999,3(20):74-78.
[5] Gurjar A,Li J,McClane B A.Characterization of toxin plasmind in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 isolates[J].Immunity,2010,7(78):4860-4869.
[6] Rood J I,Cole S T.Moleclar genetics and pathogenesis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J].Microbiol Mol Biol Rev,1991,55:621-648.
[7] 柴同杰,馬瑞華,常維山,等.產(chǎn)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病的流行與致病機制[J].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2001(1):71-73.
[8] Ahmed F E.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foods[J].Trend Biotechnol,2002,20(5):215-223.
[9] 柴同杰,劉文波.產(chǎn)氣莢膜梭菌類毒素疫苗研制及其免疫家兔抗體消長規(guī)律[J].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2006,28(1):101-104.
[10] Coursodon C F,Trinh H T,Mallozzi M.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lpha toxin is produced in the intestines of broiler chicks inoculated with an alpha toxin mutant[J].Anaerobe,2010,16(6):614-617.
[11] Bacciarini L N,Boerlin P,Straub R,et al.Immuno-h(huán)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β2-toxin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horses[J].Vet Pathol,2003,40(4):376-381.
[12] Gharaibeh S,Rifai R,Majali A.Molecular typing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from broiler chickens[J].Anaerobe,2010,16(6):586-589.
[13] Jolivet-Reynaud C.Entero pathogenicity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β-toxin and other clostridial toxins[J].Zentralbl Bacteriol Microbiol Hyg Abt,1986,15:145-151.
[14] 孫佳芝,王新桐,劉雪慧,等.產(chǎn)氣莢膜梭菌α毒素雙抗體夾心ELISA 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J].中國獸醫(yī)學報,2014,34(6):930-941.
[15] Amimoto K,Noro T.A novel toxin homologous to large clostridial cytotoxins found in culture supernatant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J].Microbiology,2007,153:1198-1206.
[16] 肖增鴻,黃昭亮,林月霞,等.腹水型單克隆抗體純化方法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2013,8(6):4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