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斕(北京舞蹈學院 北京 100081)
舞蹈與其它藝術門類的比較與研究
——論京劇《白蛇傳》與舞劇《白蛇后傳——聽說愛情回來過》的異同
陳雅斕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81)
本文以京劇《白蛇傳》與現代舞劇《白蛇后傳——聽說愛情回來過》的對比,來詮釋和解讀當代舞蹈編創(chuàng)對傳統(tǒng)經典的運用,挖掘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經典元素,融合與傳遞全新的審美方式,演繹出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作新意。
融合;對比;創(chuàng)新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藝術作品的呈現強烈并多元化地充斥著人們對它的欣賞與渴求。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產物體現于各種可塑造的空間中,而其作品的表現更傳遞著當下社會生活與藝術思考的融合。藝術作品是橋梁,搭建了創(chuàng)作者本身與接受者相互依附的關系,使作品體現找到更多窗口,在共同的審美認識和情趣中豐富藝術作品的思想感情,帶去更鮮明的藝術形象,讓作品表達顯得更加生動而又能在共鳴中引發(fā)人們對其意味的思考。
相比其它藝術門類而言,我更關注舞臺藝術的對比和區(qū)別。同與舞蹈為類的戲曲藝術,印刻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前身后影。兩門藝術形似確也相異,都以舞臺為主體表演方式,而在語言表達、表現手段中亦著各自的審美情緒和目的。兩者既有“形”與“表”的融合,又于“聲”和“臺”之間剝離,在燈影創(chuàng)造的時空變換中,上演著各自揣著的歷史故事。
明清時期的戲曲藝術數昆腔與京劇最為鼎盛。歷經時間的推敲和歷史的演變,傳統(tǒng)的觀演方式和表演形式也在經典構造的框架之中向時代邁進,一次次的改進、革新,努力尋求在現代意識中對戲曲藝術本質的保留和突破。首先,唱、念、做、打是戲曲藝術中的基本要素,對戲曲藝術的直觀感受來源于特殊的唱腔以及臺表于形的身段,素艷的發(fā)髻與妝容和經典式的亮相與眼神,更有程式化的一桌一椅間穿流的生、旦、凈、丑,所有的一切開啟了最有戲劇效益的中國式戲劇先河。其二,從最早觀演的柵欄式戲臺至今,演變到劇院的邁進。遙想聽戲看戲與“大碗茶”的情節(jié)已是離久別易的過去式,也許當下會有彌留的痕跡,但在各大戲院頻出既巧的建造中,華燈彩出的藝術門類中,觀眾是否執(zhí)著于以往戲曲作品單一的體現方式?傳統(tǒng)視覺與表現方式已滿足不了人們的審美追求,所以,在戲曲作品本身的各色審美中,開始豐富、變換、添加……歷久彌新。其三,在推進和發(fā)展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是萬千變化里最引得關注和思考的。戲曲藝術的延展和開發(fā)都被經典的“框架結構”包裹著,這跟西方的古典芭蕾很相似,任由時空轉變,經典永遠不變。
繼承與創(chuàng)新在藝術作品的開發(fā)與研究中是個永遠無休止的課題,而同為舞臺表現的舞蹈藝術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沒有橫跨時空的程式界限。它擁有讓人感知靈魂和生命的平臺。在舞蹈作品中,可以解放自我、超脫想象、豐富情感,把一切可塑造的形象賦予靈性和感知力示于人前,傳遞著舞蹈藝術釋讀的根本意義。與戲曲藝術相比,舞蹈藝術的能動性更為自由和大膽,不拘于傳統(tǒng)的約束且解放和求新。京劇中的《白蛇傳》經久不衰,印證了經典和傳承的力量。而現代舞劇《白蛇后傳——聽說愛情回來過》掙脫傳統(tǒng)的界限,詮釋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白蛇傳》,演繹了別樣的三人關系。這是對經典的致敬,更是挑戰(zhàn)與革新。
劇中以白蛇、許仙、青蛇三人為引,以永恒為主題,刻畫了人世間千百年來的輪回愛戀,在時空交織間展現現代情景下的三位主人公的愛情和故事。舞劇表現手法超脫且完全打破常規(guī),讓觀眾在古今間游離,又為千百年的愛情嘆息,從而引發(fā)思考。舞劇《白蛇傳》用篡改的現代手法詮釋經典故事,使人物形象更生動地表達出內心活動,使觀演情境得到了有效的烘托,在音樂的選擇中也尋求營造空靈和遙遠感,整個作品用空間把古代與現實的距離發(fā)揮到極致。
相較之下,不難發(fā)現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與運用中,想象附著的立意更趨向于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法。現代人的藝術鑒賞能力及動力在層出不窮的各式作品中得到了洗刷和提高,富有沖擊力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具備吸引和說服力。舞蹈藝術的情感體現更為細膩,想象空間更為廣闊,創(chuàng)作基調更為自由,表演方式更為激情與生動。所以在創(chuàng)作與表現《白蛇后傳》的過程中促成了觀演之間的默契和假定性。反之,現下對于傳統(tǒng)藝術的淡漠也不是加快現代藝術生產的良藥,無論我們用藝術手段體現的客觀與主觀,還是人文與自然,部分是來源于社會現象、生活積累,但絕大部分還是對歷史產物進行的推敲和考證。經典的反復再反復隱射出的是對元素的深究,更包括對歷史的演讀?!栋咨邆鳌返囊怀刹蛔円沧饔糜诤笳邔υ耐诰蚝鸵辏瑥亩删土恕栋咨吆髠鳌吩诶^承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銜接。
在創(chuàng)作中,所謂藝術相通,是融入了各種意想不到的瞬間迸發(fā)出的藝術靈感。在此過程中,借鑒其它類別的藝術資源,把舞蹈融入其中,在往后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利用有形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藝術的各類成就實現共享。那么,用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在藝術作品中的可延續(xù)性,必定會良性地推動藝術在當今現代社會中的發(fā)展和作用。
[1]張守和.砥礪前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2]肖蘇華.當代編舞理論與技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
J70-05
A
1007-0125(2015)05-00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