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勇
一、基本案情
2014年9月3日22點許,被害人楊某在T市蘭桂坊酒吧的舞池跳舞時因瑣事與犯罪嫌疑人呂某發(fā)生糾紛口角,隨后犯罪嫌疑人呂某結伙犯罪嫌疑人孫某與被害人楊某發(fā)生打斗。事后,發(fā)現被害人楊某的胸口被刺傷(法醫(yī)鑒定認為系刀刺傷)。經鑒定,被害人楊某的傷勢構成重傷二級。兩位犯罪嫌疑人歸案之后,均否認自己當時攜帶刀具,也沒有利用刀具刺傷被害人。目前,根據被害人楊某自己的陳述、在場證人證言、視頻監(jiān)控、現場勘查等證據均沒有發(fā)現案中有刀具出現。但是,根據上述證據,尤其是視頻監(jiān)控,可以證實兩位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進行了毆打。另外,可以證實與被害人有身體接觸的人員主要是前來勸架的被害人的朋友、酒吧保安。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應當以故意傷害罪對兩位犯罪嫌疑人定罪處罰。既然案件證據可以證實兩位嫌疑人對被害人進行了毆打,而且從案件證據來看,應當可以排除其他人傷害被害人的可能性,所以兩嫌疑人均應當對被害人的重傷結果承擔刑事責任,應當以故意傷害罪對兩嫌疑人定罪處罰。
第二意見認為可以以尋釁滋事罪對兩位犯罪嫌疑人定罪處罰。這種觀點認為,雖然本案查明不了究竟是“哪一位犯罪嫌疑人”造成了被害人的傷勢,但是兩位犯罪嫌疑人在酒吧因瑣事而隨意毆打他人并致人重傷,按照尋釁滋事罪的特點,兩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符合該罪的犯罪構成。
第三種意見認為本案事實不清,所以無法對兩位犯罪嫌疑人定罪處罰。這種意見主要的理由是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三、評析意見
排除合理懷疑是司法制度中一個基本的證據認定方法,其內部包含的法律價值是理想化的,傾向于“無辜者不受定罪”,排除合理懷疑也被視為“無罪推定原則”的必要構成因素。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定罪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3條第2款規(guī)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1)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即證據充分);(2)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即證據確實);(3)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所以,“排除合理懷疑”與“證據確實充分”作為證明方法,二者在證明程度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區(qū)別,證據確實充分是排除合理懷疑的充分條件,排除合理懷疑是證據確實充分的必要條件。[1]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排除了合理懷疑”并不一定能使得案件證據確鑿。由此,根據本案情況,是無法對兩位犯罪嫌疑人定罪處罰的。以下依次討論兩個問題:
(一)本案能否排除合理懷疑
首先,本案主要有哪些合理懷疑?根據案情,除了被兩位犯罪嫌疑人刺傷的可能性之外,造成被害人受傷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情形:一是被害人自傷;二是被被害人朋友刺傷;三是被酒吧保安刺傷;四是在雙方打斗之前,被害人就已經被刺傷,爾后由于兩位犯罪嫌疑人的毆打導致傷勢擴大,繼而被發(fā)現。其次,我們分別來看這些懷疑是否合理?(1)犯罪嫌疑人有自傷的可能性嗎?根據本案案情,以及被害人前后的情況來看,當時被害人到酒吧喝酒跳舞,其沒有理由也沒有任何必要進行自殘。所以,這個懷疑是“不合理”的。(2)被害人有可能被其朋友刺傷嗎?根據相關證人陳述、被害人陳述以及相關視頻監(jiān)控,這個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3)被害人有可能被酒吧保安刺傷嗎?仍然是根據相關證據,這個懷疑也是可以排除的。(4)被害人是否存在有傷在先的情況?這個懷疑看似合理,但是由于當時系夏天,被害人穿著單薄,再從當時其情形來看,可以肯定在打斗之前,被害人是健康的。所以,這個懷疑也是不合理的。但是,有觀點認為上述大部分懷疑都是合理的,例如持該觀點論者就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有理由懷疑被害人是被其朋友或酒吧保安刺傷,或者有可能打斗之前就有傷在先。筆者認為,所謂“合理懷疑”應當是指不帶偏見的人,經過審慎的思考,在一定的證據基礎上所提出的“充分的懷疑”。[2]而一些妄加推測、過于敏感的懷疑、一時興起未認真思考的懷疑等都是欠缺理性、公正與誠實的懷疑,并非屬于合理懷疑。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認定在本案中被害人不可能是自傷、不可能是被自己朋友刺傷、不可能被保安刺傷、不可能是事先存在傷勢,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排除被害人受傷的其他可能性,唯一的可能性即被兩位犯罪嫌疑人刺傷。根據一般經驗來看,既然已經排除這些可能性,那是否就可以對兩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罪處罰呢?這需要回答以下這個問題。
(二)本案證據是否達到“確實充分”的要求
之所以本文上述第一、第二種觀點認為可以對兩位犯罪嫌疑人定罪處罰,最主要的依據是:排除了合理懷疑。這種觀點認為,既然排除了其他可能性,那就是兩位嫌疑人的行為導致了被害人的重傷,而且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有作案動機、有疑似作案行為,所以可以對兩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罪處罰。表面上這看似“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般簡單。但是,在定罪的證明標準中,證據確實充分是排除合理懷疑的充分條件;排除合理懷疑是證據確實充分的必要條件。在我國的刑事訴訟中,“證據間相互印證”才是證據確實充分的最重要指標。所以,排除合理懷疑,并不必然就意味著證據確實、充分。司法實踐中,在多數情況下,排除合理懷疑確實就可以認為是證據確實充分,但在某些情況下,單純地排除合理懷疑并不等于證據確實、充分。根據刑訴法規(guī)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三個條件:(1)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2)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3)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庇纱丝梢姡懦侠響岩蓪嶋H是刑事訴訟中認定案件事實的一項輔助性標準,而非根本性標準。在本案中,本案的主要事實是“被害人被人用刀刺傷胸部導致重傷”,如果要對兩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罪處罰,最關鍵的是要證明“犯罪嫌疑人用刀刺傷了被害人的胸部”。但是,在案件中這一重要事實卻得不到任何的印證,這個事實只是以一個“結果”的現象出現在案件中,這個結果卻恰恰得不到印證。既然最重要的事實得不到印證,那案件就不可能被認為是“證據確實、充分”。
(三)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排除合理懷疑”
雖然在法律文本中,規(guī)定了“排除合理懷疑”,但具體到實踐中,“什么是合理懷疑”、以及“如何排除合理懷疑”就成為了司法人員首先要面對的問題。筆者認為,“排除合理懷疑”屬于案件事實的證明方法,是一種經驗上的運用法則,但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從以下面幾個方面正確理解和適用的:第一,“合理懷疑”應當是在綜合全案證據的分析下產生的合理、正當的疑問,而且“合理懷疑”應當有具體的證據予以支撐,應該避免主觀化。具體到本案,我們就不能脫離案件證據,主觀性的把“被害人自傷、被自己朋友刺傷、被保安刺傷、事先存在傷勢”視為“合理懷疑”。第二,應當把“排除合理懷疑”視為認定案件“證據確實充分”的一個補充要件,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不能把“排除合理懷疑”就等同于“證據確實充分”。證據的確實充分與否更需要從“證據相互印證”的角度予以把握。第三,筆者認為,重要或對外的法律文書應當對證據適用問題有具體的分析,是故建議在法律文書(不捕理由說明書、判決書、不起訴決定書等)中對“排除合理懷疑”的過程予以論述說明,以此可以加強事實認定的說理性,又可以提高司法人員理論水平,保障案件辦理的質量。在此基礎上,建議對“排除合理懷疑”的相關案件加強案例指導,最高司法機關可以通過發(fā)布相關案例,發(fā)揮指導作用。
綜上,雖然本案可以排除被害人受傷的其他可能性,可以排除合理懷疑,但由于本案主要的犯罪事實無法得到印證,本案達不到刑訴法規(guī)定的“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條件,所以無法對兩位犯罪嫌疑人定罪處罰。值得一提的是,本案還有一個假設:即如果被害人被刺死亡,那在現實當中司法機關又會如何處理本案?仍會堅持“疑罪從無”嗎?這值得深思。
注釋:
[1]龍宗智:《中國法語境中的“排除合理懷疑”》,載《中外法學》2012年第6期。
[2][日]中川孝博:《超越合理懷疑的證明——刑事審判中證明標準的功能》,日本現代人文社2003年版,第264-2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