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平
本文主要研究肅府本《淳化閣帖》拓本版本時代。首先介紹肅府本《淳化閣帖》故宮藏本七種拓本及懋勤殿本《淳化閣帖》,并且以懋勤殿本《淳化閣帖》的墨紙尺寸、開數(shù)、印章等和《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宋拓《淳化閣帖》對比,推論出懋勤殿本《淳化閣帖》為《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本。后又以肅府本《淳化閣帖》與懋勤殿本《淳化閣帖》一《石渠寶笈》著錄本一在各單帖數(shù)量等進行比勘工作。其次,以日本清雅堂本肅府本一影印本一特點與故宮藏七本特點對比,從而證實故宮藏甲、乙一清官舊藏本一、丙、丁、己、庚六本為肅府本《淳化閣帖》5推論出戊本不是肅府本,而是薛氏刻《淳化閣帖》。參昭~馬子云先生總結(jié)肅府本的考據(jù),就故宮藏甲、乙一清官舊藏本一、丙、丁、己、庚六本的拓本損泐進行了對比工作,而且通過互證和研究,推論出故宮藏六種肅府本《淳化閣帖》拓本時代。
宋淳化三年一九九二一,太宗趙炅令出內(nèi)府所藏歷代書法,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nèi),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匯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xiàn)之書。宋代記錄此帖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未見此種拓本流傳?!洞净w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叢帖,由于王著識鑒不精,至使法帖真?zhèn)坞s糅,錯亂失序。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顧從義本、潘允亮本、肅府本等較著名。
明洪武二十五年(二二九二),太祖朱元璋封皇十四子朱楧為肅莊王,并賜宋本《淳化閣帖》一部十卷以為傳世之寶,秘藏內(nèi)庫。此部『肅府閣帖底本』久已失傳,今人只能從其翻刻本『肅府遵訓(xùn)閣本』中見其大致面目。
肅府本《淳化閣帖》即肅王府遵訓(xùn)閣本,刻于萬歷四十三年至天啟元年(一六一五——一六二一)。肅憲王命溫如玉、張應(yīng)召摹刻,天啟元年刻竣。每卷末有『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篆書三行。『萬歷四十三年乙卯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yīng)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隸書三行。明崇禎戊寅(一六三八)七月又增刻王鐸題跋。全帖無銀錠紋。原刻有一號、二號,此帖又加刻號。因帖石在蘭州,所以,又稱,蘭州本《淳化閣帖》。
肅府本《淳化閣帖》帖石共一百四十余塊,大都兩面刻文,共計二百五十余面。明末清初之際肅府本《淳化閣帖》帖石開始損毀,后經(jīng)清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補刻四十多版,此時帖尾加刻隸書年款三行。清末蘭州劉爾炘移帖石于文廟尊經(jīng)閣,增刻木版釋文。
此外,清代書法碑帖鑒定大家翁方綱通過研究鑒定肅府本《淳化閣帖》,認(rèn)為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閣帖》祖本,第九卷摹自南宋別本,第十卷摹自南宋『淳熙修內(nèi)司本』。也是一種學(xué)術(shù)觀點,不可確定,需要有識之士進一步研究考證。先賢著述
關(guān)于肅府本《淳化閣帖》研究課題,有多位著名學(xué)者先后有文章闡述。筆者摘引如下:
林志鈞《帖考》中《肅府閣帖考》一文云:『奉和歐陽輔《集古求真》卷十二:「明肅莊王受封時,太祖賜以淳化真本。萬歷時,洮岷道張鳴鶴得李子崇本于白下,得財官本于皋蘭,遂謁肅憲王賜帖校對,因請溫如玉、張應(yīng)召為之雙鉤?!埂粡垙┥渡票颈摗分小端卧髑蹇虆蔡芬晃脑疲骸和乇久C府本,……初拓本第七卷首標(biāo)題上角完好不裂,其次漸裂斷,其后「法帖」等字全失去,后全部斷裂很多?!?/p>
馬子云在《談校故宮藏宋拓<淳化><絳帖><大觀>三帖》一文中云:『肅府淳化閣帖是明萬歷四十三年八月九日溫如玉、張應(yīng)召奉藩王王令摹刻,除原有的帖外又加肅憲王書,張鳴鶴、王鐸、世子識鋐等跋,惟此帖中間有號碼,每石旁邊又有號碼。此帖拓本較多,但初拓甚稀。故宮尚存一部,其字無損,字神精湛。……帖石在明末損壞,清順治十一年陳卓補刻全,以后補石又遺失。第一卷,梁簡帝書,首行「司馬卓以水」之「以水」二字,初拓完好,明清間拓本「以水」二字右半損?!睹魅找茽I帖》首行兩個字,初拓完好,清初拓已泐。后至康乾間,此帖首行從第五個字起,至《來惠帖》第二行斷裂一道。《來惠帖》,乾嘉后直裂一道。第二卷,張芝書之第二十行三、四字間,初拓完好,清初拓第三、四行字間斷裂一道。第三卷,王凝之書,《八月廿九日帖》,初拓完好,清初第四行末一復(fù)L字與第五行末一并L字,皆損其下半,又第十卷,《鐵石帖》初拓與清初拓皆完好,至乾嘉間,第三行「情豈」二字已損?!逗鰟犹烦跬嘏c清初拓皆完好,后至乾嘉間,六行至十三行斷裂一道,損五字,嘉慶后又損三個字。初拓?zé)o肅憲王書,順治年才添,康乾間,三至五行斜斷一道。乾隆年后,其石缺一角。此帖補石,是明清拓之考證,今將校對之各補石處,一一說明。第六卷,《旦極寒帖》四行「卿可」二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損,順治年補全?!肚笙裉贰附瘛棺殖跬赝旰?,明末損,順治補全,以上三字,至乾隆年又失,成為方孔。第七卷,道「法帖」二字,與后二行上「七」字,初拓完好,明末已損斷,順治年補完全。第八卷,《吾唯帖》初拓完好,明末「吾唯」二字損,順治年補完全,乾嘉間「吾唯」一行泐。第九卷《思戀帖》初拓完好,明末二行「將若」二字、三行「左」字皆損,順治年補完全,乾隆年「將若」二字已失。第十卷《敬祖帖》初拓完好,明末七、八兩行之「于此」二字與「極憂」二字皆損,順治年補完全。費甲鑄刻本,是據(jù)肅府本刻的,但是兩部也有不同之處。肅府本有王鐸跋,費本無;肅府本肅憲王書第五行「弗」字右豎筆末無分叉。而費本則有?!?/p>
王壯弘《帖學(xué)舉要》:『萬歷四十三年八月九日,肅憲王命溫如玉、張應(yīng)召摹刻,天啟元年刻竣。明莊王受封于甘蘭,太祖賜之《淳化閣帖》藏于內(nèi)府。憲王時有張鳴鶴者,得日本閣帖請肅王賜帖校讎。肅王乃命姑蘇溫如玉、南康張應(yīng)召為之雙鉤賜于鳴鶴。又令鐫石藩府,未競而薨。朱識鉉繼肅王后繼續(xù)刊刻,于天啟元年六月乃成,歷時七年??逃酶黄绞话偎氖钠?,計二百五十三葉,藏于東書園。每卷末有……隸書三行。全帖無銀錠紋。原刻有一號、二號,此帖又加刻號?!跬乇臼旰?,卷七標(biāo)題右上角「法帖」等字無損。清初拓本漸有泐痕,「法帖」等字損泐。初拓?zé)o跋,后增刻岐望道人、洮岷道人、張鳴鶴等廿余家跋另裝一冊。后跋又佚,也有省紙不拓刻跋者。通行本只張鳴鶴、王鐸、憲王、肅世子四跋?!?/p>
故宮藏懋勤殿本和肅府本七種拓本
(一)宋拓懋勤殿本《淳化閣帖》
懋勤殿本《淳化閣帖》,十卷,白麻簾紋紙挖鑲裱,濃墨擦拓,為宋拓本。十冊計三百零五開半。每半開,縱25 .2cm,橫13cm。帖以木匣盛之,匣面刻填藍(lán)色楷書『淳化閣帖,乾隆戊午(一七三八)鑒定宋拓』,填朱『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二印。封面有駝色皮紙題簽『淳化閣帖卷一』等等,第一卷首開和第十卷尾鈐『乾隆御覽鑒定章』和『懋勤殿鑒定章』,其余各卷首尾鈐『乾隆御覽之寶』一印。為故宮舊藏。此帖曾置清官懋勤殿,是供皇帝觀摩臨寫之用。按照木匣上刻字,至少乾隆三年時此帖已在宮中。該本與欽定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的每卷開數(shù),行數(shù),墨紙尺寸均同,只是印章略有差別,經(jīng)鑒定該本為石渠寶笈著錄本。此本與上海博物館藏明潘祖純跋本同石所出,其宋刻原石今存杭州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一文瀾閣舊址一。
第一冊,35開。二,33開。三,29開。四,30.5開。五,26.5開。六,34.5開。七,29.5開。八,23.5。九,30.5開。十,33.5開。
欽定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宋拓淳化閣帖,十冊。……對幅裝十冊,每幅縱八寸,橫四寸。第一冊三十五對幅,二百六十行,第二冊,三十三行對幅,二百三十八行。第三冊,二十九對幅,二百二十八行。第四冊,三十對幅半,二百三十一行。第五冊,二十六對幅半,一百九十四行,闕張旭下古法帖一則。第六冊,三十四對幅半,二百六十三行。第七冊,二十九對幅半,二百三十二行。第八冊,二十三對幅半,一百八十七行。第九冊,三十對幅半,二百二十六行。第十冊,三十三對幅半,二百十二行。鑒藏寶璽,七璽全。懋勤殿鑒定章,乾隆御覽之寶?!?/p>
按:懋勤殿本與欽定《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的本子經(jīng)筆者對比,每卷開數(shù),行數(shù),均同。其中第五冊,和《石渠寶笈續(xù)編》記錄的張旭帖后缺古法帖吻合。墨紙尺寸同,清代的尺寸和現(xiàn)代的尺寸不同,清代的一尺約合32cm,所以換算成厘米為:墨紙縱八寸是25.6cm,橫四寸是12.8cm。與我們量的該本的墨紙尺寸縱25.2cm,橫13cm十分接近,也可以說一致,因為墨紙每頁尺寸大小都略有出入。印章數(shù)量略有差別,推測當(dāng)時可能記錄有誤,或者鈐印墨紙缺失一懋勤殿本有補配和缺頁一等原因。綜合以上各種情況,經(jīng)專家和本人鑒定懋勤殿本為《石渠寶笈》著錄本。
(二)明刻肅府本《淳化閣帖》
甲本:明刻明拓肅府本《淳化閣帖》,肅府初拓本。十冊無印章。帖尾無『肅憲王書』等刻跋。二甲。白紙鑲邊剪裱裝,共十冊。每半開,高25.3cm,寬16.5cm,共計二百四十六開。第一卷,二十九開。第二卷,二十七開。第三卷,二十三開。第四卷,二十四開。第五卷,二十四開。第六卷,二十三開。第七卷,二十五開。第八卷,十九開。第九卷,二十四開。第十卷,二十八開。
按:拓本有涂墨現(xiàn)象。第五卷隸書題識后刻有元至正十年庚寅(一二五〇)張瑁、李儀、吳淖等觀款,此卷及第六卷隸書題識后刻有肅憲王弘治五年(一四九二)行草書題跋。
乙本:肅府《淳化閣帖》,清初拓,順治補石后初拓,二級乙。每卷均有印章:『乾隆御覽之寶』兩方朱印。清官舊藏本。帖尾有肅親王跋、張鳴鶴跋和王鐸題跋。共十冊。每開,高25.5cm,寬33. 5cm,共計二百五十三開。第一卷,二十九開。第二卷,二十八開。第三卷,二十三開。第四卷,二十四開。第五卷,二十四開。第六卷,二十八開。第七卷,二十三開。第八卷,十九開。第九卷,二十四開。第十卷,三十一開。
丙本:明刻清拓《淳化閣帖》,清康熙拓。二級乙。無印章。原名:『遵訓(xùn)閣重摹淳化閣帖』。有肅親王跋。
丁本:清初拓;清乾隆拓肅府《淳化閣帖》。三級。有肅親王跋。共十冊。每半開,高24.5cm,寬16cm,共計二百四十八開。第一卷,二十九開。第二卷,二十八開。第三卷,二十三開。第四卷,二十四開。第五卷,二十四開。第六卷,二十八開。第七卷,二十三開。第八卷,十九開。第九卷,二十四開。第十卷,二十六開。有『能□□齋』朱、白印各一方,又紐秋觀款及朱印一方。
戊本:清初拓肅府《淳化閣帖》。
按:文物卡片記錄,《淳化閣帖》前『肅府』二字鋼筆寫后添,并有劃痕,分析可能原定為肅府本,后經(jīng)鑒定不是肅府本??ㄆ竺嬗钟秀U筆寫『小銀錠』,字跡也模糊不清。經(jīng)查該文物號電腦該本影像名稱是墨拓肅府《淳化閣帖》,為了確認(rèn)此本為何種版本《淳化閣帖》,最后筆者進行對比考證此本不是肅府本《淳化閣帖》。此本特點正如馬子云在《談校故宮藏宋拓一淳化〉 一絳帖〉 一大觀〉三帖》中云:『清初薛氏刻《淳化閣帖》,每開較窄,銀錠也小,故一般稱此為「小銀錠本」……第二卷,王詢書《伯遠(yuǎn)帖》書刻不佳,與《三希堂》的相差甚遠(yuǎn)矣。但是其他《淳化閣》皆無此帖?!淮吮久块_較窄,銀錠也小,第二卷,王詢書《伯遠(yuǎn)帖》。經(jīng)對比考證此本應(yīng)該是薛氏刻《淳化閣帖》。
己本:原名一欄為:清初拓蘭州本淳化閣帖。后又寫清康熙拓本。黑紙鑲邊剪條裱,該本有于思伯等題跋,鈐有『延恩世澤』『沈』等印章。黑紙鑲邊剪條裱,第一卷,三十三開半。第二卷,三十四開半。第三卷,二十九開。第四卷,三十開。第五卷,三十開。第六卷,三十四開。第七卷,二十九開。第八卷,二十四開。第九卷,二十八開。第十卷,三十一開。每本都有釋文和批注。
庚本:明拓淳化閣帖(肅府本)九〇年第二季度購于孟憲章。后鑒定意見一欄又改為清拓。日本清雅堂本之肅府本《淳化閣帖》影印本與懋勤殿本《淳化閣帖》對比吲
卷一,帖順序不同一懋勤殿本,《東晉哀帝書》帖在前,《東晉康帝書》在后。肅府本則相反。一,其中《東晉哀帝書》,懋勤殿本比肅府本少一行。
卷二,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多晉中書令王洽書《感塞帖》(兩行)。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多晉司徒王珉書《此年帖》(六行)、《十八日帖》(四行)、《何如帖》(四行)、《欲出帖》(七行)。
卷三,無差。卷四,無差。
卷五,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多《古法帖》之《移屋帖》(十一行),《閑曠帖》(一十七行)。
卷六,無差。
卷七,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少王羲之《尚停帖》一行『具王羲之再拜』(肅府本把『具王羲之再拜』一行放在《長平帖》后)。
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少《離不帖》一行『知足下行至吳念違』(此行放在《愛為帖》后)。
《朱處仁帖》后,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少刻《愛為帖》一前帖一兩行。
《七十帖》三行后,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少刻《愛為帖》一后帖一兩行。
卷八,無差。
卷九,懋勤殿本《薄令帖》第二行和第三行移至《益部帖》中。懋勤殿本和肅府本之《益部帖》前后順序不同。
在《外甥帖》后懋勤殿本比肅府本多刻一帖《思戀帖》(懋勤殿本重刻了《思戀帖》,兩帖行數(shù)不一樣,前帖(在《夏日帖》后)刻四行,第二帖刻三行)。
結(jié)尾最后一帖《可不必帖》「哽」字后還脫失「塞仰料靜婢自常不知從事甚致此佳也」三行十八字。
卷十,無差。
有學(xué)者認(rèn)為肅府本《淳化閣帖》底本要晚于懋勤殿本,其論據(jù)之一就是肅府本《淳化閣帖》《朱處仁帖》后,肅府本比懋勤殿本少刻《愛為帖》兩行。這一觀點值得商榷。在無可靠論據(jù)情況下應(yīng)不作結(jié)論。
故宮藏肅府本《淳化閣帖》前五本的刻石和拓本時代
從肅府本《淳化閣帖》上面故宮藏前四本卡片記錄可知,四件肅府本拓本年代均有鑒定結(jié)果,且均有兩個鑒定年代。甲本記錄拓本年代有兩個,一為明拓,一為初拓本。乙本的拓本年代有兩個,一個記載為清初拓,另一個記載為順治補石后初拓。丙本的拓本年代也有兩個,一個記載為清拓,另一個記載為康熙拓。丁本的拓本年代也有兩個,一個記載為清拓,另一個記載為乾隆拓。故宮藏甲、乙、丁三本卡片的文物定名為《淳化閣帖》,但是《淳化閣帖》四字前『肅府』二字均為小字后添,丙本文物定名明刻清拓《淳化閣帖》,原名為『遵訓(xùn)閣重摹淳化閣帖』。故宮藏甲、乙、丙、丁四本卡片上述記載情況模糊,不明朗,那么,故宮藏甲、乙、丙、丁四本是否為肅府本《淳化閣帖》也就讓人產(chǎn)生了疑問7所以為了檢驗故宮藏甲、乙、丙、丁四本是否為肅府本《淳化閣帖》,并且檢驗四本的拓本時代,就要作重新對比鑒定工作,下面筆者就甲、乙、丙、丁、戊五本每本拓本損泐情況進行拓本損泐比較,從而首先推論出故宮藏甲、乙、丙、丁、戊五本是否為肅府本《淳化閣帖》?其次推論出的原有的拓本時代和馬子云先生關(guān)于肅府本《淳化閣帖》考據(jù)是否完全相符。
筆者通過以故宮藏四本拓本和肅府本《淳化閣帖》的考據(jù)對比,并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清雅堂本之肅府本《淳化閣帖》影印本就首題、尾題、帖尾題跋、各單帖標(biāo)題字,各卷板號對比。最后,推論出故宮藏前四本確為肅府本《淳化閣帖》。而戊本不是肅府本《淳化閣帖》。
筆者參考馬子云先生鑒定肅府本《淳化閣帖》的明拓本一初拓本一、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清乾隆拓本的考據(jù),對故宮藏肅府本《淳化閣帖》甲、乙一清官舊藏本一、丙、丁四本進行了對比考證,通過對比,可知馬子云先生講述的肅府本原考據(jù)和故宮藏四本卡片記錄的拓本時代基本相符。并且通過互證,筆者推論出故宮藏甲、乙一清官舊藏本一、丙、丁四本分別為明拓本、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和清乾隆拓本。
筆者并在原有的考據(jù)基礎(chǔ)上增加幾處進行對比研究,推論出部分新的僅供參考之考據(jù),如該帖卷四、卷五及卷十部分一筆者本文增加對比了馬子云先生未講的《鄱陽帖》《鵝群帖》和帖尾『肅憲王書』的損泐情況一的考據(jù),從而也就增加了對肅府本《淳化閣帖》的明拓本、清初拓本、康熙拓本、乾隆拓本的鑒定考據(jù)一僅供參考一,填補了肅府本部分考據(jù)一僅供參考一空白。為今后鑒定肅府本《淳化閣帖》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依據(jù)。
故宮藏肅府本《淳化閣帖》己本和庚本的拓本時代
由于故宮藏肅府本《淳化閣帖》之己本和庚本兩本的卡片記錄,分別有己本一清初拓、康熙拓一和庚本一明拓、清拓一兩個拓本時代,為了考證兩本的確切拓本時代,下面參考馬子云先生鑒定肅府本《淳化閣帖》的明拓本一初拓本一、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清乾隆拓本的考據(jù),對故宮藏肅府本《淳化閣帖》己本和庚本本進行了對比考證,并結(jié)合紙墨,進行綜合考證。
筆者通過觀看對比故宮藏己本和庚本的拓本損泐情況,故宮藏己本和庚本損泐情況接近。通過和肅府本《淳化閣帖》考據(jù)對比,兩本拓本時代在故宮藏丙本一清康熙拓一,而早于故宮藏丁本一清乾隆拓一之間,清康熙拓和清乾隆拓的考據(jù)表如下:
筆者通過觀看對比故宮藏己本和庚本的拓本損泐情況考據(jù)對比,兩本拓本損泐情況在馬子云先生總結(jié)的肅府本《淳化閣帖》清康熙拓和乾隆拓之間,兩本拓本時代晚于故宮藏丙本一清康熙拓一,而早于故宮藏丁本一清乾隆拓一。所以,綜合紙墨等因素,筆者認(rèn)為,故宮藏己本不是清初拓,庚本不是明拓,其兩本的拓本時間上限為清康熙拓,下限為清乾隆拓。
通過借鑒前輩研究成果,并綜合分析研究可以作出如下結(jié)論,第一,故宮藏懋勤殿本《淳化閣帖》為《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本。第二,故宮藏《淳化閣帖》甲、乙、丙、丁、己、庚六本為肅府本《淳化閣帖》。故宮藏戊本不是肅府本《淳化閣帖》,而是清初薛氏刻《淳化閣帖》。第三,故宮藏甲、乙一清官舊藏本一、丙、丁四本分別為明拓本、清初拓本、清康熙拓本和清乾隆拓本。故宮藏己本和庚本兩本的拓本時間上限為清康熙拓,下限為清乾隆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