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瑩
摘 要 幼兒不愛入園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造成幼兒不愛入園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兒某些需要的嚴重失衡或缺失。因而,解決幼兒不愛入園問題的重點也應放在滿足并建立幼兒新的需要的平衡上。解決幼兒不愛入園問題的應對之策為滿足幼兒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關(guān)鍵詞 需要層次理論 幼兒 不愛入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5.074
The Reas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Children Doesn't Love
Admi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Need Hierarchy Theory
JI Dong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Abstract The cause of children don't Love admission mainly lies in the serious imbalances or lack of children's needs. Therefore, ?the key of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hildren don't love admission should also be placed in the new balance of meeting and establishing children's needs. Countermeasures of children don't love admission include:adjusting the rest of system in the kindergarten flexibly,making the children slowly adapt to the law of life in kindergarten;carrying out activities in the form of the game,creating a family environment atmosphere;improving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skills so that make the children into collective life in the kindergarten;evaluating children's behavior reasonably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fidence;encouraging the children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s need hierarchy theory; children; don't love admission
1 問題提出
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幼兒以下這些不愛上幼兒園的現(xiàn)象:有的幼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qū)κ裁炊汲錆M好奇,每天都很高興地去上幼兒園,但隨著新鮮感的消失,便因想家而開始哭鬧;有的幼兒一開始就不愿上幼兒園,對幼兒園充滿著恐懼;有的幼兒去幼兒園不哭不鬧,但是總是一個人獨坐一角,不與任何人交往;甚至有的幼兒一說要去幼兒園還表現(xiàn)出頭疼、腹瀉、尿頻或失禁的生理現(xiàn)象。那么怎樣才能讓幼兒熱愛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園呢?本文試圖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幼兒不愛入園的原因,以期對解決幼兒不愛入園的現(xiàn)象有所啟發(fā)。
2 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原因分析
2.1 生理需要的缺失——生活規(guī)律的變化
幼兒在家里與在幼兒園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吃飯和午睡方面。幼兒在家里吃飯一般都是由父母照看的,父母了解幼兒吃飯的各種習慣,一般就會盡量的給予滿足。如果有的幼兒吃飯比較慢且依賴于父母的喂養(yǎng),那么他就會很不適應幼兒園在一定時間里獨立吃飯的規(guī)定。有的幼兒在家里沒有午睡的習慣或者白天不是在中午的時間睡覺而是在其他時間段睡覺,幼兒就會不適應幼兒園從中午12點就開始午睡的規(guī)定。如果連吃飯睡覺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使幼兒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導致幼兒不愿意去上幼兒園。
2.2 安全需要的缺失——環(huán)境的改變
一般來說,家中溫馨的環(huán)境以及父母的精心照顧會給幼兒帶來一定的安全感,并且生活的計劃性不強,幼兒想要做什么事情時,父母基本會給予滿足。但是在幼兒園會有一日生活常規(gu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中有許多規(guī)則,比如在集體教學活動中不能大聲喧嘩,在活動區(qū)域里拿的東西用完要放回到原位,有些東西還需要與同伴分享等等。在家庭這樣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里,幼兒的安全感是經(jīng)常會得到滿足的,但當幼兒到幼兒園這樣一個充滿著各種規(guī)則的環(huán)境里,幼兒會感覺到安全感消失,進而加劇幼兒的心理恐慌,所以幼兒對上幼兒園就產(chǎn)生了抗拒的心理。
2.3 愛和歸屬需要的缺失——個人地位的改變、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大多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我中心意識會變得越來越強。對幼兒來說,從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到在幼兒園里的一般地位,這種個人地位的變化,就會使幼兒感覺到愛的缺失。在家庭中,幼兒與同伴相處對于幼兒來說并不十分迫切, 而更多的是一種對成人的依戀感,而在幼兒園中,幼兒遠離了父母組建了由教師、保育員、幼兒互為一體的大家庭,從家庭中有限的人際交往活動轉(zhuǎn)向更廣泛的與外界物和人的社會性接觸。①因此幼兒在幼兒園里有與人交往的需要,但其往往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和互動而感覺到孤獨、無助,這就造成了幼兒歸屬感的缺失。
2.4 尊重需要的缺失——自信心的缺失
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②在幼兒園,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幼兒獨立完成的,有時候由于幼兒無法恰當?shù)慕鉀Q在幼兒園里面對的各種問題,幼兒就會感覺到沮喪而產(chǎn)生消極情緒,導致其對各種活動的興趣減弱。如果經(jīng)常這樣就會使幼兒感覺不到自己優(yōu)點,覺得自身無任何有用的價值,那么在其所遇到的困難時就會產(chǎn)生挫敗感,而使幼兒對積極參與活動失去了信心,最終導致幼兒對幼兒園產(chǎn)生恐懼心理,試圖逃避上幼兒園。
2.5 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缺失——自主選擇受限、問題解決能力缺乏
每個幼兒的發(fā)展是有個體差異的,他們有各自不同的發(fā)展?jié)撃芎团d趣愛好,但是在幼兒園里,幼兒并不能夠自主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總是被要求服從集體的活動,大大的限制了幼兒自主選擇的能力,從而造成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缺失。并不是幼兒在幼兒園遇到的所有問題,教師都能夠關(guān)注到并幫助其解決的,這就需要幼兒獨立的解決一些問題。所以當問題出現(xiàn)時,當幼兒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就無法滿足其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會使幼兒對于上幼兒園并不是那么的向往,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寧愿呆在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愿去幼兒園。
馬斯洛提出只有在低級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才會關(guān)注高級需要,但有時候這五種需要又是同時存在的,只是每種需要的程度不一,造成幼兒不愛入園的原因也并非完全按照需求層次自下而上排列的,在更多情況下是多種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的。
3 解決幼兒不愛入園的對策
3.1 靈活調(diào)整幼兒園作息制度,使幼兒緩慢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規(guī)律
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與幼兒在家里的作息時間一般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幼兒上幼兒園還遵循家里的作息時間,那么幼兒在幼兒園必然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應的現(xiàn)象。在面對這些差異的時候,教師不能一味地強求幼兒立刻改變,而是應該懷著接納和包容的態(tài)度,個性化地調(diào)整作息制度,使幼兒園和家庭的作息時間逐漸銜接,幫助幼兒一起緩慢適應。③有的幼兒在家吃飯較晚,在這個時候,教師不應強迫幼兒吃下去,可以選擇讓這部分幼兒適當?shù)赝沓裕缓笤僦饾u地提前他們的午飯時間,最后與全班幼兒共同午餐。④針對幼兒不愿午睡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在不打擾其他幼兒午睡的情況下安排他做睡前準備活動,比如給幼兒講故事,到幼兒想睡覺的時候再讓其安靜的入睡。
3.2 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營造家庭式的環(huán)境氛圍
針對幼兒對幼兒園環(huán)境的不適應,教師可以把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以游戲的形式呈現(xiàn),使幼兒在輕松快樂的游戲中不知不覺的遵守了規(guī)則,并且可以體驗到在這些規(guī)則下進行活動的樂趣。選擇情節(jié)簡單、生動有趣而又參與性較高的游戲,牢牢抓住孩子的興奮點與興趣點,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的熱情與沖動,使幼兒在嬉戲玩耍的過程中,在分工合作的協(xié)作過程中,既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也能在集體中找到自身的位置,重新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克服其對幼兒園環(huán)境的焦慮感和恐懼感,并逐漸實現(xiàn)對新環(huán)境的脫敏。⑤另外在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盡量要營造家庭式的環(huán)境氛圍,讓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增加強幼兒對幼兒園環(huán)境的安全感。
3.3 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使幼兒融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一般情況下,人際交往能力弱的幼兒由于不知道如何與同伴相處而產(chǎn)生孤獨感,所以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找不到歸屬感。作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讓幼兒意識到除了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guān)系,也可以與其他小朋友建立友好的關(guān)系。例如,鼓勵孩子邁出家門,認識新的朋友,與鄰居家的孩子或小區(qū)內(nèi)的孩子一起玩耍,多讓孩子接觸陌生的同伴,減輕與生人交往的恐懼。⑥作為教師,應該主動的與幼兒互動,使幼兒對教師產(chǎn)生親切感,逐漸消除幼兒對自己個人地位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使幼兒自如的應對陌生的群體,盡快的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并能在集體生活中找到愛與歸屬感。
3.4 合理評價幼兒的行為,提高幼兒的自信心
教師恰當?shù)脑u價,對幼兒能起到激勵的作用,教師要根據(jù)每個幼兒的不同特征,對幼兒表現(xiàn)出的行為作出合理的評價,特別是對于不夠自信的幼兒,要多以鼓勵表揚的方式建立幼兒的自信心。因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適時地對幼兒進行表揚,面對幼兒的不良行為不要一味懲罰,可以通過榜樣的作用激發(fā)幼兒的行動或告訴幼兒下次要改正錯誤,做得更好,幫助幼兒從小建立自信心。⑦當幼兒不能獨立的完成某項任務時,教師應作為一名支持者和引導者來幫助幼兒完成這項任務,當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務時,幼兒就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這樣幼兒的自信心就在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了。
3.5 鼓勵幼兒自主的探索,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每個幼兒有不同的發(fā)展?jié)撃?,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能會比做教師安排的事情更能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并且這些幼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活動,也可以激發(fā)幼兒解決問題的欲望,會使幼兒積極地面對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于幼兒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的對其進行幫助,使其繼續(xù)的探索并感受探索的樂趣。教師也要根據(jù)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對幼兒提出與其身心發(fā)展相適應的要求,并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使幼兒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并從其中感受到成長的快樂。
注釋
① 唐玉領.農(nóng)村地區(qū)小班幼兒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課題編號:JJS2012—GP 057
② 李晉暉.淺析于連的雙重人格[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7):139-140.
③④楊潔.3-4歲幼兒入園生活適應的研究——基于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4).
⑤ 史文秀.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緩解[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61-63.
⑥ 李釗.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研究——基于家庭視角的分析[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6).
⑦ 魏煒娜.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內(nèi)蒙古教育基礎版,201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