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聰
(湖南省榮軍醫(yī)院康復科 湖南 長沙 410119)
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截癱的臨床價值
鐘建聰
(湖南省榮軍醫(yī)院康復科 湖南 長沙 410119)
目的:分析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截癱的臨床價值。方法: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3例截癱患者,均接受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對比分析治療前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變化。結果:經過治療后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明顯上升,經t檢驗分析發(fā)現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可有效改善截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對患者的預后有益。
華佗夾脊穴;背俞穴;交替針刺;截癱;臨床價值
截癱是因為刺傷等直接操作或骨折等間接操作脊髓所導致的。脊柱操作對肌肉造成影響,促使肌肉萎縮,影響到肌肉正常感覺和直覺,導致某些器官功能受損或功能喪失等,容易危及生命[1]。所以,截癱者應積極早期進行搶救與合理治療,結合相應的康復指導,以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本文分析了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改善截癱患者肢體功能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3例截癱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5歲~77歲,平均年齡(58.73±11.35)歲;體重54kg~87kg,平均體重(64.75±10.24)kg;病程10d~30d,平均病程(18.25±5.67)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專5例、高中21例、初中18例、小學7例。所有患者均經顱腦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經急救處理后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楚。研究對象同時排除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顱腦器質性病變、精神異常、智力障礙、二次腦卒中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針刺治療。其中,主要穴位為受損脊髓平面兩椎體中左側椎體的背俞穴和右側椎體的夾脊穴。在每個針刺平面中進一針,穴位沿著之字形分布。每個穴位針刺到橫突骨膜處,第五個腰椎為結束點。在兩側背俞穴低處和夾脊穴高處連接兩個電極,接通電流后,根據患者截癱情況選擇電波。遲緩性截癱選擇疏波,痙攣性則選擇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選擇涌泉穴、關元穴和秩邊穴作為配穴,涌泉穴進行強刺激,其他穴位常規(guī)刺激。針刺每次治療半小時,每天一次,十二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休息兩天再進行下個療程的治療。共治療2個療程。
另外,還給予患者其他輔助療法,如穴位注射。所有患者選取夾脊穴和背俞穴兩個穴位進行穴位注射,注射液為本院自制的當歸1、2號,各兩毫升。同時,根據患者損傷位置和程度,給予患者功能鍛煉和按摩等康復治療。
1.3 評價指標
1.3.1 肢體運動能力
采用簡易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評價患者肢體運動能力,FMA量表共包括50項內容,滿分為100分,其中上肢運動能力評分66分,下肢運動能力評分34分。FMA評分越高,表示肢體運動能力越好[2]。
1.3.2 生活質量
采用巴塞爾指數(Barthel)評價生活質量,包括穿衣、修飾、吃飯、如廁、控制大小便、床椅轉移、平地步行、上下樓梯等方面。總分為100分,Barthel指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3]。
1.4 數據處理
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tǒng)計學分析時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明顯上升,經t檢驗分析發(fā)現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治療前后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患者FMA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s)
n=53 FMA評分 Barthel指數治療前41.61±10.32 63.62±8.81治療后78.61±11.53 89.22±10.64
截癱患者由于脊椎骨受損導致軀體運動功能障礙,肢體和軀干無力,其控制能力、動作的精細協(xié)調程度均受到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下降。在這一階段對截癱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有助于脊椎骨功能恢復,促進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對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主要采用針刺治療。華佗夾脊穴和背俞穴都跟督脈靠近,針刺可直接對脊髓作用,同時也有利于避免直接對督脈進行針刺所導致的炎癥和損傷,安全性高。臨床上解剖結構表明,從椎間孔發(fā)出的神經由兩條神經纖維組成,采用交替取血方法可避免重復刺激,有利于減輕患者痛苦。同時,針刺背俞穴和夾脊穴,有利于促進休眠神經組織的復蘇,促進纖維再生和神經元蛋白合成,將非神經元細胞代償作用激活,改善患病部位組織代謝和微循環(huán),改善脊神經細胞功能和減輕水腫[4]。
本研究中56例截癱患者經過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后FMA評分由治療前的(41.65±10.36)分上升至(78.62±11.54)分,這一結果提示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可有效改善截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經過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后患者Barthel指數由治療前的(63.64±8.86)分上升至(89.21±10.64分,這一結果提示華佗夾脊穴及背俞穴交替針刺治療可有效提高截癱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預后有益。
[1] 譚峰,陳杰,梁艷桂等 .電針對高血壓大鼠腦梗死灶皮質與脊髓神經元數目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4,(1):1-5.
[2] 李景興,張泓,艾坤等 .電針對骶髓損傷后神經源性膀胱容量及其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50):8697-8702.
[3] 羅翱翔,由天輝,童鐘等 .電針俞募穴治療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的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3,34(24):3805-3808.
[4] 謝雪榕,劉曉蘭,朱琴秋等 .針刺華佗夾脊穴為主治療截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1,10(3):46-47.
R742.3
B
1009-6019(2015)07-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