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達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5-000-01
摘 要 學校體育是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環(huán)境中,通過身體運動進行教育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校體育的所追求的價值是不同的。概括來說,學校體育本身具有社會本位價值、個人本位價值、知識本文價值。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校體育內涵更加豐富,價值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
關鍵詞 學校體育 價值 內涵
現(xiàn)在人們從體育的任務、作用和目的將體育分為學校體育、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都含有競技體育的成分,可以說競技性是體育運動的本質屬性。體育運動是在學校中產生的,因為沒有近代學校的產生和近代教育思想的出現(xiàn),體育運動與游戲活動和競技活動就沒有什么區(qū)別。原因有二,其一,新教育思想為體育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二,學校教育制度確保了體育運動能夠在制度的規(guī)范下有序進行。
一、學校體育的歷史沿革與思想演變
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奠定了現(xiàn)代體育的思想基礎。工業(yè)革命帶來一系列的社會變革,為學校體育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新事物的出現(xiàn)總是與一定的思想觀念相聯(lián)系,并以此指導人們進行時間和探索。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經歷了教育化、課程化、科學化到形成科學體系。
(一)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體育的教育化(14-18世紀)
此時期的學校體育帶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體育活動重視人文教化作用而忽視身體運動。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人類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價值。意大利的維多利亞創(chuàng)辦了“快樂之家”學校,認為體育應該被看成高尚的、與科學知識并重的教育內容。被稱為“現(xiàn)代學校體育之父”的夸美紐斯(捷克)提出了“適應自然”的教育原則。英國教育家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部分德、智、美進行了區(qū)分,強調身體鍛煉的重要性,認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
(二)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發(fā)展與學校體育的課程化(18世紀中期-19世紀前期)
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第二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時期的體育被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確立下來,體育課程采用了課程化的形式和班級、年級授課的方式,學校體育從此能大規(guī)模的培養(yǎng)勞動者。1774年德國的巴塞多創(chuàng)建了一所博愛學校,把體育列為正式的課程,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德紹五項”(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負重),采用了按年齡選用教材和分組教學的方法。此學校的實施被認為是近代學校體育的開端。被稱為“德國近代體育之父”的古茨穆茨進一步發(fā)展了學校體育的課程形式,主張全民體育,將體育方法體系化。瑞士的裴斯泰洛齊提出了“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創(chuàng)立了和諧發(fā)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論。他認為人體運動的基本要素是關節(jié)活動,因此主張按關節(jié)活動的難易程度來安排體育活動的教學順序。
(三)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發(fā)展與學校體育的科學化(19世紀中后期)
科技革命、工業(yè)革命和學校體育課程化推動了學校體育的科學化進程。對人體和人體運動本質的認識,促使學校體育的科學化進程。此時期,學校體育科學化最顯著的標志是專門培養(yǎng)體育師資的體育師范學校的出現(xiàn)。斯賓塞在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取得巨大進展的背景下,構建了科學主義課程理論的完整體系,在他的體育理論中包含了許多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人體養(yǎng)護和鍛煉的內容,強調必須了解人體結構、生理衛(wèi)生知識,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習慣。
(四)學校體育的科學化體系(20世紀前、中期)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后各國青少年的體質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戰(zhàn)后初期的自然體育思想成為歐洲各國學校體育的主流思想。在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和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由伍德和郝塞林提出了“新體育”學說,該理論認為,體育是通過身體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體育應包括四個方面;機體教育、神經肌肉活動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奧地利教育家高爾霍夫提出了學校體育必須遵循生理學規(guī)律,符合學生需要的主張。在授課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統(tǒng)地考慮速度、耐力和靈敏的運動學特征。
(五)學校體育思想發(fā)展的新趨勢(20世紀后期)
隨著教育改革和信息社會的到來,1965年成立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提出了“終身教育”。終身體育思想和休閑體育思想對學校體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學校體育中出現(xiàn)了為終身體育和健康的休閑體育活動服務的新趨勢。
二、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體育運動是在清朝末期傳入中國的,從1904年頒布實施《奏定學堂章程》以來,“五四”以前學習日本至“壬戌學制”后效仿美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全面學習蘇聯(lián),爾后中國體育課程逐步邁向大眾化、科學化、現(xiàn)代化之路。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經歷了軍國民主義時期、自然主義時期、政治主導時期、增強體質時期、健康第一時期到現(xiàn)在的以人為本時期。軍國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國民對體育的重視,推動了體育專門學校的建立。在“自然主義”學校體育思想的影響下,人們更加重視學校體育的教育價值,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情況下,學校體育注重為社會主義服務,制定了全國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授。1979年揚州會議開啟了學校體育思想多元化發(fā)展的新局面,快樂體育、終身體育、成功體育等幾種思想開始在學校體育界廣泛傳播和實驗。
三、歷史經驗
各種游戲活動和競技活動通過學校轉變成為一種身體的教育內容,即體育。體育運動亦產生于學校,學校教育的制度性確保了體育運動的正常進行。學校體育思想的嬗變一般發(fā)生在社會轉型期,大體上呈現(xiàn)出向更高層次追求的趨勢即從社會本文到知識本文再到人本文。學校體育思想由單一的價值取向向多元的價值取向嬗變。中國是在本土基礎上學習外國走自己特色道路的教育現(xiàn)代化模式。中國學校體育經過了近幾年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自己主導的學校體育教學思想:以學生為本、發(fā)展終身體育的教育教學思想和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 李富菊.中國現(xiàn)當代體育課程問題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3.
[2] 金光輝.思考體育[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9.
[3] 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