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敏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學語言運用的是否合理、恰當,是保障授課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效率的前提。由于小學教育所面對的是剛剛步入學習生涯的孩子,他們的理解能力以及對學生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語言?;顫?,風趣的語言一定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雙重提高,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進行研究,并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177-01
一、教學語言的典型性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很準確的點出了教師的重要性及其所肩負的責任。教師作為學生行為以及思想的引路人,其在語言方面的精確性以及正面性,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端著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關鍵所在,在語文課堂上,亦是如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的教學語言需要發(fā)揮其典范作用,注重其正能量的釋放。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模仿,因此,典范性,正面性的語言對于學生的發(fā)展顯得更加重要,它不但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同時也能夠為學生奠定良好的語言發(fā)展基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同時需要適用普通話授課,做到口齒清晰,聲音適度,構建典范,高校小學語文課堂。
二、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教育傳播科學的手段和途徑,其實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動力。而作為傳統(tǒng)民族文化與語言的語文教育,其重要性更為凸顯。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充實課堂內(nèi)容,建立科學的教學模式,并能夠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精通各種詞語的含義。而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尤為需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例如:《落花生》一課,教師切不可將落字簡單的解釋為種的含義,落花生視為花生的別名,科學的對課文標題進行解釋,是進行課文的講解的前提。另外,語文課文中常常也會出現(xiàn)一些有歧義的句子,教師一定要對這些句子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說明,使學生能夠理解消化,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教學效果。所以說,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授課語言,必須要做到清晰,意思明確,簡潔并不產(chǎn)生歧義,除此之外,注意授課的詳略得當,科學掌握課堂節(jié)奏,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學語言的合理性
想要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完全理解和接受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教師需要在教育語言上更加合理,更加生活化,需要使用小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來進行教學。在表達方法上,采用小學生所熟知的方法以及活潑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比如:教師應該通曉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運用他們所喜歡的語言,實現(xiàn)他們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和建立。這主要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的。如果是高年級的學生,其對于抽向思維必然會有一定的基礎,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需要強化語言的嚴謹性,在進行詩歌《瀑布》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入一段情境,比如:“故鄉(xiāng)的小河,蜿蜒流淌,它是那么清澈,那么讓我難忘,而我的祖國有一條大河,它的名字叫長江,它是那么的波瀾壯闊,那么氣勢昂揚?!边@個時候學生就會陷入遐想的空間,隨之教師,就要引入課題,“我們都知道不管是河水,還是江水,都是一刻不停的向前流淌,但是有一種水,是與它們完全不同的,它從高處傾瀉下來,大家知道這是什么水嗎?”此時,學生們的情緒就被帶動起來了,也必然會踴躍回答問題,并積極思考。
四、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還需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生動、活潑富有感染性的語言,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有效措施,在使用活潑教學語言的同時,教師需要將其與課本內(nèi)容,學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以及優(yōu)美的景色描寫,教師就需要運用生動的語言為學生構件一個形象的意境,從而使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從而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更加迅速。
我國著名教育家李燕杰曾說過:“講到最為動人的事例,最為典范的人物,最為吸引人的情節(jié),既要細致刻畫,又要有聲有色,使聽眾聽之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庇纱丝梢姡鷦有蜗蟮恼Z言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風趣,化深奧為淺顯。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課文《月光曲》的教學時,講解“幽靜”一詞,教師如若僅依照詞典呆板的解釋為“安靜幽雅”,雖然十分準確,但是學生不能理解它的真正意境與內(nèi)涵。但如果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的環(huán)境來解釋,效果就顯而易見。“在一個月光朦朧的秋日夜晚,小鎮(zhèn)的河邊有條無人行走的小路,穿過這條小路,在閃爍的燈光下只能看到遠處的茅屋,只能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這大概就是文中所描繪的幽靜的至高境界吧。”這種形象生動的描述,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沉醉在“幽靜”的氣氛之中,深刻體會到安靜曠遠的意境。
參考文獻:
[1] 王 鑒.張曉潔.論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05)
[2] 鐘啟泉.“三維目標”論[J].教育研究.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