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387)
廟底溝遺址彩陶與原始宇宙觀
◎張文娟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387)
仰韶文化諸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彩陶,故仰韶文化時期是中國的彩陶時代,同時是東方藝術(shù)傳統(tǒng)奠基的時代。迄今為止,廟底溝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彩陶,這些彩陶可分為兩個時期,即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所出土的彩陶憑借種類多樣并富于變化的圖案在我國的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對廟底溝彩陶基本特征的解讀,并結(jié)合我國文獻中關(guān)于先秦時期對原始宇宙觀的記載,以探究彩陶中所蘊含的原始宇宙觀,借此深入解讀史前彩陶的內(nèi)涵。
廟底溝遺址;彩陶;史前文化;原始宇宙觀
彩陶在中國主要發(fā)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guī)X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甚至是青銅時代的辛店文化中都有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的燒制技術(shù)已相當成熟。時至今日,學術(shù)界對彩陶文化的解讀多是研究彩陶紋飾的涵義和解析特殊器型,主要觀點有生殖崇拜[1]、自然崇拜[2]、祖先崇拜[3]、圖騰崇拜[4]、族徽標志[5]、觀念主題[6]。此外,也有很多學者探索了“人面魚紋”[7]、“鸛魚石斧”[8]、“彩陶盆舞蹈”[9]的內(nèi)涵。研究陜縣廟底溝遺址彩陶的學者相對來說不多,張宏彥、方殷、安志敏、吳力、楊建芳、韓建業(yè)等學者主要是從彩陶紋飾的角度研究廟底溝遺址的文化屬性問題及其傳播問題;王仁湘、黃宏武、李新偉等學者則是探究了彩陶的審美特征及其紋飾的構(gòu)圖特征。
陜縣廟底溝遺址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東南的廟底溝村西,面積約24萬平方米,安志敏于1956年主持發(fā)掘,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建筑遺存、灰坑、墓葬、陶窯、壕溝等各類自然和文化遺物,東周文化遺物和唐墓也有少許發(fā)現(xiàn),發(fā)掘者認為該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存在以廟底溝類型為代表的仰韶文化遺存和以廟底溝二期文化為代表的龍山時代文化遺存[10],前者的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500年,后者的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11]。近年來,張忠培提出用“廟底溝文化”取代原來的“廟底溝類型”的觀點[12],韓建業(yè)認為廟底溝遺址得益于中原所處的“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廟底溝時期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是文化上的“早期中國”[13],王仁湘則認為廟底溝時期的彩陶擴展是“史前中國的藝術(shù)浪潮”[14]。這些足以說明廟底溝遺址在史前中國文化結(jié)構(gòu)上的重要性。
上文已述,廟底溝遺址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兩種史前時期的文化遺存,據(jù)原發(fā)掘報告[10],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期,彩陶均手制,采用泥條盤筑法,多經(jīng)過慢輪修整,口沿有輪修痕跡,有彩繪的陶片都是細泥紅陶,彩繪以黑色為主,紅色少,二色兼用者更少,主要在器腹外側(cè)繪彩,有的在折沿盆的口沿繪彩,無內(nèi)彩。彩陶圖案復雜,富于變化,主要有條紋、渦紋、三角渦紋、圓點紋、方格紋。從結(jié)構(gòu)上可將這些紋飾分為兩組:一組是用對稱的幾個單元構(gòu)成整體圖案,間或用對稱或不對稱的圖案插在里面;一組是用流利連續(xù)的花紋構(gòu)成整體圖案,每個單元形態(tài)變化,互相交叉,常常無從斷開。前者多見于碗、缽,而少見于盆、罐,后者多見于盆,少見于罐,不見于碗。動物紋中只有蛙紋一種,見于斂口盆的殘片上。通過對H5、H10、H363、H387的統(tǒng)計,陶片總數(shù)為16082片,其中2254片有彩繪,占14.02%。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彩陶以手制為主,素面精磨,有光澤,用黑色繪成帶狀菱形紋,也有拍印的方格紋。通過對H551、H567、H568的陶系及紋飾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陶片總數(shù)是2617片,其中泥質(zhì)紅陶81片,占2.05%,彩繪陶36片,占0.91%,數(shù)量上遠不如仰韶文化時期,可以說廟底溝遺址中彩陶的輝煌期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期。
彩陶的主要器形有碗、曲腹盆、斂口罐、曲腹和斂口缽等,也有少量的瓶、高領(lǐng)罐,大多數(shù)不施陶衣,少數(shù)有紅衣,但只有彩繪而無光澤,白衣者更少。圖案的繁復性是廟底溝彩陶紋飾的主要特征,動植物及其變形紋是主要紋飾,也有少量幾何紋編織。嚴文明在《論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分期》[15]一文中將廟底溝遺址的幾何形彩陶花紋分作十一種,段宏振先生在嚴文明研究的基礎(chǔ)上將廟底溝類型彩陶圖案母題分為十五個種類[16](見圖1),即花瓣紋、回旋勾連紋、垂弧紋、凸弧紋、網(wǎng)格紋、窄帶紋、豆莢紋、平行條紋、弧三角紋、菱形紋、羽狀紋、月牙紋、繩索紋、蛙紋、鳥紋。
文獻中有很多關(guān)于先秦原始宇宙觀的記載,為我們研究廟底溝時期是否存在宇宙觀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
(一)天圓地方
《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
《周髀算經(jīng)》:“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p>
(二)天體以天極為中心旋轉(zhuǎn)
《楚辭·天問》:“天極焉加?”
(三)以龜為宇宙的天然模型
《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一引《雒書》:“靈龜者,玄文五色,神靈之精也,上隆法天,下(疑缺‘平’字)法地。能見存亡,明于吉兇?!?/p>
圖1 廟底溝類型彩陶圖案分類示意圖
《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p>
(四)鳥負星、日飛行
《楚辭·天問》:“羿焉彃日?鳥焉解羽?”
(五)天地間以維、柱相連
《楚辭·天問》:“斡維焉系?……八柱何當?”
《淮南子·天文訓》:“天柱折,地維絕?!?/p>
(六)北斗是重要的星座,并與豬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
《大戴禮記·易本命》:“四主時,時主豕。”
《春秋說題辭》:“斗星時散精為彘?!?/p>
《鹖冠子·環(huán)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p>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板、玉龜和雙翅為豬首、胸負八角星紋玉鷹[17],至少說明這種原始宇宙觀在距今5500年前就已存在。正如李新偉所說:“玉版長方形的輪廓像方地,其中心刻畫的兩重圓圈像圜天,內(nèi)八外四‘箭標’形圖案像維系天地的‘維’,正中的八角星紋像極星,放置玉版的玉龜是宇宙的天然模型。”[18]至于造型奇特的玉鷹,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在凌家灘人的宇宙觀中,極星由神鳥承負,豬首代表北斗星,繞天極旋。與凌家灘遺址時代大體相當?shù)膹R底溝遺址是否存在有體現(xiàn)先民原始宇宙觀的載體呢?這值得進一步思考。
《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弊鳛閷嵱弥撸侍帐恰捌鳌?,作為精神的物化,彩陶負載著“道”,體現(xiàn)了先民的審美觀或宗教觀,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上的認同,筆者認為廟底溝彩陶在宇宙觀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兩點:
(一)天圓地方
程征在《“彩陶圖畫”與方圓意識》[19]一文中從秩序觀念和技能水準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了彩陶的器形和彩繪的圖像元素及其重構(gòu)原則,借以論述“彩陶圖畫”與方圓意識的關(guān)系。董玉妹、鞏淼森、李世國在《以器觀道——從彩陶底足形制觀中國傳統(tǒng)造物觀》[20]一文中從彩陶底足形制這個側(cè)面入手,研究了不同文化類型中彩陶的造型特點,以觀中國傳統(tǒng)造物觀,即:觀象以制器、立象以盡意、備物以致用。
《易》曰:“著之德,圓而神?!薄吨荀滤憬?jīng)》:“請問數(shù)安從出?商高曰:數(shù)之法出于圓方。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币詧A為保,言道體道妙,這種心理產(chǎn)生的根源是否可以追溯到原始彩陶時期,它們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圓形到底是為“悅目”,還是為了“賞心”,或兼而有之?首先,彩陶口沿的邊始終是一個圓圈,形狀悅?cè)搜勰?;其次,每件彩陶都是侈口,朝天敞開。王仁湘在《亦圓亦方——彩陶多變的器物沿面裝飾》[21]一文中論述了彩陶的沿面裝飾問題,展示了史前陶工在彩陶裝飾上的追求,圓中的四方五星、六合八角,引人深思。
在器形上,以“圓”為始,它的收縮、延伸、外交、內(nèi)斂、升高、壓低等變化,體現(xiàn)著器形對人的實用要求的適應,同時也體現(xiàn)著人心靈的變化。在紋飾上,以“線”為本,線條的千變?nèi)f化更直接體現(xiàn)了人的心理變化,由線條組成的紋飾圖案更是體現(xiàn)了人的心理。利用線條,因器施彩,線條的曲直、連續(xù)、對稱、均衡、盤旋、往復、曲折、頓挫、疏蕩、聚散、間隔、重疊、疏密、虛實、交叉、動靜等形式的變化,產(chǎn)生與心理情感對應的節(jié)奏和韻律。
大圓之中,包容著多變的方形,這方圓的變換中定然蘊藏著先民們的哲理觀,《周髀算經(jīng)》:“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按此推論,這種方圓中包含了先民的一種原始的宇宙觀,即:天圓地方。
(二)無始無終,無限循環(huán)
廟底溝時期,彩陶旋紋比較多,依據(jù)旋紋旋臂的特點與數(shù)量及其組合方式,王仁湘將旋紋劃分為5種,即單旋、雙旋、疊旋、雜旋和混旋[22],各類旋紋圖案的彩陶,雖然在構(gòu)圖上表現(xiàn)了明顯的繁簡區(qū)別,一定數(shù)量的標本卻都呈現(xiàn)出兩方連續(xù)圖案的特性。廟底溝彩陶紋飾位于陶器的上腹部,以兩方連續(xù)式圖案為主,首尾相連,無始無終(見圖2)。彩陶沿面上的圖案幾乎全為兩方連續(xù)式結(jié)構(gòu),而且是圓環(huán)式兩方連續(xù)結(jié)構(gòu),同器腹的兩方連續(xù)圖案一樣,也是首尾相連,無始無終。陶工將沿面劃作若干等分,每一等分繪上相同的紋飾元素,構(gòu)成環(huán)形兩方連續(xù)圖案。廟底溝彩陶上由弧邊三角、圓點、勾葉組成的“花卉”圖形,或簡或繁,曲回勾連,構(gòu)成中國彩陶中最富魅力、最具特點的圖案之一。
嚴文明在《論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分期》一文中對廟底溝遺址的彩陶紋飾進行了分類分期研究,將廟底溝幾何紋彩陶圖案劃分為11種,將其中一種定名為“回旋勾連紋”。他對這種圖案的描述是:“其基本母題是一個圓圈和一對互相勾連的掛鉤,圓圈中每被橫線分割為二,而掛鉤中實以圓點。這種紋飾的每一單元與其他單元之間往往相互連接,不易分割,形成連續(xù)不斷的花紋帶。”[23]段宏振就非常支持“回旋勾連紋”的命名。[24]張朋川曾說:“廟底溝文化晚期彩陶盆上的圖案擺脫了早期的對稱格式,多作活潑自如的動態(tài)圖案結(jié)構(gòu),用行云般的勾曲形紋和弧線紋,組成翻回交錯的紋飾,以旋風般的律動,舒展變化多端的長卷式圖案。鳥紋已完全變成幾何紋,由正面鳥紋簡縮為圓點弧邊三角紋,由側(cè)面鳥紋簡縮為勾羽形紋?!盵25]
廟底溝彩陶的圖案紋飾所要表達的應是一種無始無終、循環(huán)往復的理念,這必然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個共識,值得探索。先民們在彩陶上繪畫,不僅要感動自己,還要感動他們心中的神靈。彩陶紋飾作于圓形器物上,圖案找不到出發(fā)點,也沒有終點,并有一定的重復性,無限循環(huán)。無始無終也可以解釋為起點就是終點,終點也是新的起點,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這表現(xiàn)了一種博大的胸懷,就如日出日落一樣,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周而復始,這不僅是一種對太陽、對宇宙的認識,更表現(xiàn)了一種博大的胸懷。這種繪圖方法使人感到意味深長,從而調(diào)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力,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另外,廟底溝彩陶中還出現(xiàn)了少量的具有空間概念的魚紋,主要繪制在陶瓶上。這種魚紋圖像的細部畫得較具體,臉部、身上的網(wǎng)狀花紋都用細線勾勒而成,但頭部似人臉,嘴部有須,只有兩足,是人格化的魚形象。這幅魚紋是采用俯視的角度,描繪出鯢魚爬行游動的姿態(tài),表明了當時的先民已經(jīng)有了角度、時空意識。
圖2 彩陶盆腹部圖案展示圖(引自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里橋》)
遠古先民曾經(jīng)“物質(zhì)地”、“精神地”、“藝術(shù)地”生活著。黑格爾說:“心靈不僅能把它的內(nèi)在生活納入藝術(shù)作品,它還能使納入藝術(shù)作品的東西,作為一種外在事物,能具有永久性。個別的有生命的自然事物總不免轉(zhuǎn)變消逝,在外形方面顯得不穩(wěn)定,而藝術(shù)作品卻是經(jīng)久的?!辈侍站褪羌{入了遠古先民生活和心靈的具有永久性的藝術(shù)作品,有必要建立史前藝術(shù)的“彩陶時期”這一概念。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說:“野蠻人的世界就是給一切現(xiàn)象憑空加上無所不在的神靈的任性作用?!逼餍蔚纳窕憩F(xiàn)在兩方面:一是器形本身的神化,二是器形被特殊的紋飾神化。那么,作為形下之器的彩陶,我們要追尋其“形上之道”。道是無形的,有規(guī)律,“器”是有形的,指具體事物或名物制度。在彩陶上,有著人人相信其存在而又無形無影的精神“實體”,也有著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的某種規(guī)律和原則,即“道”的存在。那么,它是否具有“共通語言的象征性和邏輯性”呢?是否帶有某種“民族的共同觀念”呢?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1]徐建融.彩陶紋飾與生殖崇拜[J].美術(shù)史論,1989(4).
[2]彭曦.大河村天文圖像彩陶試析[J].中原文物,1984(4).
[3]嚴文明.甘肅彩陶源流[J].文物與考古,1978(10).
[4]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5]王仁湘.論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此瓣紋圖案[J].考古與文物,1989(1).
[6]倪志云.半山——馬廠文化彩陶藝術(shù)的觀念主題[J].美術(shù)研究,1989(4).
[7]劉云峰.仰韶文化“魚紋”、“人面魚紋”內(nèi)含二十說述評——兼論“人面魚紋”為巫師面具形象說[J].文博,1994(4).
[8]孫彥.“鸛魚石斧圖”題材象征意義辨析——兼論喪葬繪畫的起源[J].中原文物,2008(1).
[9]李露露.一幅珍貴的舞蹈畫面──青海同德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1).
[10]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里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shù)據(jù)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2]張忠培.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3]韓建業(yè).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J].考古,2012(3).
[14]王仁湘.史前中國的藝術(shù)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5]嚴文明.論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分期[J].考古學報,1965(2).
[16]段宏振.試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傳播[J].文物春秋,1991(1).
[17]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9(4).
[18]李新偉.中國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觀——兼論中國東部史前復雜社會的上層交流網(wǎng)[J].東南文化,2004(3).
[19]程征.“彩陶圖畫”與方圓意識[J].文藝研究,1994(6).
[20]董玉妹,鞏淼森,李世國,等.以器觀道——從彩陶底足形制觀中國傳統(tǒng)造物觀[J].中國陶瓷,2013(10).
[21]王仁湘.亦圓亦方——彩陶多變的器物沿面裝飾[N].中國文物報,2008-04-25(7).
[22]王仁湘.關(guān)于史前中國一個認知體系的猜想[J].華夏考古,1999(4).
[23]嚴文明.論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分期[C]//.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4]段宏振.試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傳播[J].文物春秋,1991(11).
[25]張朋川.中國彩陶圖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 卞建寧)
K876.3
A
1671-9123(2015)01-0023-05
2014-12-25
張文娟(1990-),女,河南信陽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