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微,黃玉菁,許雪芬,廖新藝(通訊作者)
(廣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廣西贛州341000)
非語言溝通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護理中的應用觀察
劉 微,黃玉菁,許雪芬,廖新藝(通訊作者)
(廣西省贛州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廣西贛州341000)
目的:分析非語言溝通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40例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根據隨機原則分成普通組和干預組。其中普通組患者護理方式為傳統(tǒng)模式,干預組患者強化非語言溝通的運用。對比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況和護理滿意水平的差異。結果:干預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低于普通組,護理滿意水平明顯高于普通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實施非語言溝通可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升患者滿意度,有利于病情轉歸。
重癥監(jiān)護病房;護理;非語言溝通;應用效果
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病情危重,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不僅不利于休息和疾病治療,不良心理還會引起軀體各種應激反應,不適感加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實施良好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本研究分析了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實施非語言溝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 40例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根據隨機原則分成普通組和干預組。研究對象剔除合并意識障礙、精神異常、智力障礙、嚴重視力、聽力和語言障礙者。將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分成普通組和干預組。普通組患者20例,包括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27~73歲,平均(44.14±11.56)歲;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原因包括心腦血管意外5例,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5例,重癥胰腺炎4例,重癥肺炎3例,其他3例。干預組患者20例,包括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25~73歲,平均(44.19± 11.68)歲;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原因包括心腦血管意外6例,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5例,重癥胰腺炎4例,重癥肺炎3例,其他2例。采用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fā)現兩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在性別、年齡、入住重癥監(jiān)護病房原因等方面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普通組患者護理方式為傳統(tǒng)模式,加強巡視,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注意病情的變化。如遇異常情況及時給予急救處理。干預組患者強化非語言溝通的運用。(1)表情。部分重癥患者病情嚴重,無法通過語言交流,但可通過面部表情,最常見的如微笑、眼神等對患者表達親切感,減輕其焦慮感和不安心理,微笑可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信任度,更放松接受治療。(2)觸摸。通過為重癥監(jiān)護患者擦身、按摩等指導,均可接觸患者身體皮膚,雖然無聲,但舒適細致的操作給患者帶來莫大的安全感,讓患者感受醫(yī)護人員的關懷。(3)手勢。手勢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也有重要意義,比如可通過點頭微笑,傳達對患者的支持和鼓勵;通過搖頭,示意患者不能進行某項動作;對探視的家屬成員可隔著玻璃門窗通過手勢示意,讓患者家屬放心。(4)語氣。面對重癥患者,通過降低音量、減慢說話節(jié)奏、語氣更平和,語調較平緩,避免大聲、快速、尖銳說話,可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愛。(5)其他方式。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使用其他非語言溝通方式,如小卡片發(fā)放等。
1.3 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況和護理滿意水平的差異。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SDS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護理滿意水平分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的計算為非常滿意和一般滿意所占總例數的比例。
2.1 心理狀況比較:干預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低于普通組,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s)
注:與普通組對比,*表示P<0.05
組別SAS評分SDS 評分普通組(n=20)0.00070.0001 56.13±9.4158.25±9.51干預組(n=20)49.25±7.83*50.24±7.65*t 3.6734.467 P
2.2 護理滿意水平比較:干預組護理滿意水平明顯高于普通組,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水平比較[例數(%)]
溝通屬于人與人之間重要交流方式之一,其分為語言和非語言兩種,在臨床上,若為普通病房患者,則護理人員跟患者、患者家屬間常通過語言傳遞基本信息和護理關愛,但對于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來說,由于病情嚴重,生命危在旦夕,部分患者無法動彈,無法言語,因此多數情況下需要采用非語言溝通與患者進行交流。非語言溝通為通過語氣語調的調整、體態(tài)、身體動作和空間距離等形式進行信息交流,其具有多渠道、多功能、真實、具體等特點,通過非語言溝通技巧的應用,包括手勢、表情、撫觸、語氣等,可有效緩解患者緊張心理,感受到尊重和關愛,對護理人員更加信任,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從而對預后有益。本研究表明,對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實施非語言溝通可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升患者滿意度,有利于病情轉歸。
[1]高文娟.非語言溝通培訓在老年重癥監(jiān)護室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6):101-102.
[2]趙艷庚,孟欣榮,趙春紅,等.淺析非語言溝通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失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醫(yī)學信息,2015,16(5):290-290.
[3]姚佩佩.非語言溝通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3,25(12):373-373,374.
[4]劉洋,王素鳳,宋紅香,等.非語言溝通對神內機械通氣患者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2,14(5):906-907.
[5]葉國玲,劉韶珠,鄒麗華,等.重癥監(jiān)護室護士護患溝通影響因素的質性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4,13(6):526-528
[6]李京鳳.淺析非語言溝通對臨床神經內科機械通氣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27(12):118-119.
R473.6
B
1002-2376(2015)10-0185-02
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