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 要:無論從大一新生的特點、資助工作本身開展的需要還是加強高等教育德育效果的需要,都要求高校重視并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可以從加強對服務大一新生資助工作人員的培訓、加強對資助工作程序的規(guī)范性監(jiān)督和加強校園資助文化培育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大一新生;資助工作;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149-02
目前高校已經(jīng)形成包含“獎、免(減)、助、貸、補”等各項資助政策在內(nèi)的資助體系,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激勵和幫扶。這些資助政策的對象從縱向來看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各個年級,其中大一新生作為剛入學的學生容易存在一些適應性問題及面臨來自家庭、心理等方面的困境,但同時也更加容易接受資助育人教育。所以,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對資助工作本身的良性開展和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來說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的必要性
1.大一學生的特點要求加強面向新生的資助工作。諸多調(diào)查研究顯示大一新生較容易出現(xiàn)對大學新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不適應,學習目標不明確,對未來規(guī)劃迷茫,人際交往不適應,心理調(diào)適能力差等特點。尤其是大一新生中的貧困學生,他們大多來自農(nóng)村等貧困地區(qū),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如別人,一般來說也沒有特別才藝,在見識方面也不及其他大城市的同學廣,因而更加容易出現(xiàn)自卑、焦慮、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針對新生中容易出現(xiàn)的上述特點,學校除了要及時開展專業(yè)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外,也要加強對國家、政府、學校及企業(yè)等設立的獎助學金制度的激勵教育,盡早告知大一新生申請獎助學金的條件,如學習成績、操行品德、綜合素質(zhì)等方面的要求。另外還要加強獲得獎助學金的學長的成功事例示范教育和勵志成才教育,激勵大一新生盡快明確學習目標,積極進取,全面提升綜合素質(zhì)。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還能盡早發(fā)現(xiàn)貧困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并及時提供相應的幫助??忌洗髮W對一個學生來說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可能更多地考慮的是學費、生活費、路費等問題。這些顧慮再加上新生入學時面臨的新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更加容易出現(xiàn)自卑、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長期積壓得不到援助的話,可能會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學業(yè)困難,甚至自我封閉、退學等情況。所以,加強面向新生的資助工作勢在必行且意義重大。
2.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良性循環(huán)要求加強以大一新生為對象的資助工作。國家資助政策的宗旨可以概括為“獎優(yōu)、助困、扶貧”,另外還有一個貫穿始終的要求就是育人,即在資助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了達成國家資助的宗旨,必須從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開始奠定良好基礎。
如果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出現(xiàn)問題可能導致的后果有:一是未能很好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潛力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即,未能達到資助政策的“獎優(yōu)”目的。如果大一時對學生的引導不夠,甚至會出現(xiàn)大二評獎學金時,有的班級沒有學生達到要求的情況。二是學生當中“偽貧”“競貧”的現(xiàn)象加重。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不到位,缺乏對學生誠信感恩、自立自強、互助友愛教育,將會無形當中加重學生爭當貧困生、互相爭奪受助名額的情況。有些學生把國家資助政策看成是白給的錢,甚至產(chǎn)生“其他同學也不見得能比我貧困多少,反正不要白不要”的想法,再加上我們國家現(xiàn)行家庭收入統(tǒng)計的準確性和公開性不夠,于是有些學生鉆空子,想方設法開具困難證明,學生中“偽貧”“競貧”的現(xiàn)象加重。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不僅包括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還包括加強對開展大一新生資助工作的人員的培訓,如果開展大一新生資助工作的人員缺少相應的培訓,容易把國家資助政策簡化為單一的物質(zhì)幫助,而且在資助工作程序規(guī)范性上容易出現(xiàn)問題,影響學生對資助工作人員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的信心,使得部分學生誤以為獎助學金可以通過裝貧困,與班干、班主任、輔導員搞好關系獲得,而不是通知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獲得。
3.增強高校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要求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長期以來,“德育”和“資助”常被認為是兩塊關系不大的工作,或者承認有關聯(lián)但在實際工作中總是抓住一方而忽視或顧不上另一方。主要表現(xiàn)為德育人員就德育談德育,忽視具體事務對學生品德的影響,缺乏生活德育,使得德育游離于學生之外變成空洞地說教,學生無法把德育要求內(nèi)化于自身;而資助工作人員就資助論資助,就工作談工作,缺少對資助工作中包含的德育資源地開發(fā)利用,工作視閾狹窄[1]。再加上資助工作中,時間緊、任務重、涉及面廣、擔負的責任大等,使得資助工作人員更加看重資助過程能否按時完成、資助資金能否安全順利發(fā)放等,而無暇顧及資助工作中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資助工作被簡化為單一的物質(zhì)傳遞過程,學生對資助的內(nèi)涵知之甚少,把資助理解為“申請資助到得到資助”的簡單過程,因而不拿白不拿,爭奪受助名額。因此,為了扭轉(zhuǎn)把資助工作簡化為單一的物質(zhì)傳遞過程的現(xiàn)象,加強資助工作中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勢在必行。而大一新生作為剛入校的群體,對大學生活來說還是一張白紙,此時對他們加強資助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誠信感恩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尊、自立、自強的品性,關愛互助的精神,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能起到顯著效果。
二、加強面向大一新生的資助工作對策
1.加強對服務大一新生資助工作的人員培訓。高校中各二級學院資助工作隊伍主要由各班班主任、輔導員、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構成。其中各班班主任和輔導員是資助工作的最直接參與者,也是國家資助政策的基層傳播者、闡釋者,還是首席裁判、主要責任承擔者和學生資助價值觀念的引導者等[2]。資助工作人員對國家資助政策的熟悉程度,對資助內(nèi)涵的理解程度等決定著資助工作能否順利開展,以及國家資助政策貫徹落實的實際效果。而大一新生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往往由剛招聘的年輕專任教師和剛走上工作崗位的輔導員擔任。他們多數(shù)沒有帶班經(jīng)驗,也沒有資助工作經(jīng)歷,在實際資助工作中容易出現(xiàn)對問題估計不足,對資助政策的內(nèi)涵把握不夠,資助工作程序的規(guī)范性不強,對資助德育功能的開發(fā)利用不足等問題。因此,加強對服務于大一新生資助工作人員的培訓非常必要。首先,資助工作管理部門及各二級學院領導要多組織一線資助工作人員的業(yè)務培訓,尤其是針對服務大一新生資助工作的人員開展的培訓。請資助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或?qū)<医o資助工作人員講解國家資助政策的宗旨、內(nèi)涵,資助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及如何加強資助工作程序規(guī)范性,資助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等。其次,資助工作人員自身除了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外,還應主動地學習資助工作相關理論研究成果,認真發(fā)現(xiàn)并總結資助工作存在問題,積極探索并創(chuàng)新資助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水平。
2.加強對大一新生各班資助工作程序規(guī)范性的監(jiān)督。在加強大一新生資助工作程序的規(guī)范性監(jiān)督之前應加大對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教育力度,使資助工作人員首先明確有哪些要求,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對資助工作的了解程度及配合度,而且無形當中增強了學生對資助工作的監(jiān)督。國家資助政策的宣傳形勢有多種,可以在新生開學時在校園較方便的位置設立資助政策咨詢服務臺進行一對一宣傳介紹,也可以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全校性的資助政策宣講,或是以二級學院為單位由經(jīng)驗豐富的資助工作人員開展以學院為單位的新生宣傳教育。
加強對大一新生各班資助工作程序規(guī)范性的監(jiān)督還要求在資助工作進行過程中,各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及輔導員檢查各班資助工作進度及存在問題,以便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在資助工作進行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有評議小組成員的確定及公示、貧困生名單、擬受助學生名單和受助等級的確定及公示等。為了加強這些環(huán)節(jié)工作程序的規(guī)范性可以以學校資助工作辦公室或各二級學院為主體印發(fā)各班資助評議小組成員名單及公示表、擬受助學生名單及受助等級公示表等表格,各班完成相應工作之后上交相應表格到各學院分管資助工作的輔導員處,這樣便于及時進行指導并發(fā)現(xiàn)問題。
最后,在開展完階段性的資助工作后,要及時了解學生及資助工作人員在此次資助活動中的收獲、出現(xiàn)的問題及原因等,以便及時進行總結,更好地指導下一次資助工作的開展。
3.加強校園資助文化培育。校園文化對身浸其中的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也不例外。大學生貧困生不僅需要物質(zhì)上的激勵和經(jīng)濟上的幫扶,更希望得到精神上和心靈上的援助與指導及文化上的滋養(yǎng)與哺育。學校要加強資助文化培育,讓贏得獎勵的學生贏得有姿態(tài),讓獲得補助的學生得的有尊嚴,并且學會珍惜、奮斗與感恩。
培育校園資助文化首先要有資助文化培育機構。在學校層面可以以“資助工作服務中心”和“學生勤工助學服務中心”這兩個機構為依托?!百Y助工作服務中心”主要由學校資助工作的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及各二級學院的負責資助工作的輔導員構成,主要負責資助政策的宣傳、資助活動的策劃等工作;“學生勤工助學服務中心”主要由來自各學院的具備一些技能特長的學生構成,為學校師生提供技術服務并協(xié)助學校資助工作服務中心的老師開展對貧困生的思想、心理、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另外還可以成立由宣傳人員構成的資助文化宣傳站,對學校開展的各項資助文化活動進行報道和宣傳,傳播正能量、擴大影響力。各二級學院還可以組織獲得過資助的學生成立服務小分隊,開展一些公益性質(zhì)的校園服務活動。
其次,培育校園資助文化必須要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資助工作服務中心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及興趣開展一些形式靈活的活動,例如,“校園風云人物”評選,“勤工助學之星”、“自強之星”評選,“心路歷程征文”,“誠信感恩演講”等活動。通過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誠信意識、感恩意識、競爭意識和成才意識,鍛煉的學生綜合能力,實現(xiàn)大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最后,培育校園資助文化要開闊視野,勤于向其他高校和社會組織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資助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網(wǎng)絡、電話,或者走出去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其他高校資助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取長補短,總結提升變?yōu)檫m用于本校的資助文化培育方式。另外,還可以廣泛地聽取學生的意見,舉辦學生感謝興趣的、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來加強資助文化的培育。
參考文獻:
[1]趙貴臣.我國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德育功能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83.
[2]鄭蓓.輔導員在家庭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資助事務中的角色與任務[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