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婷
【摘要】人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該種語言進行交際,它包括口頭交際能力和書面交際能力。語言的教學對于學習者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的意義重大。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交際能力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以及在教學中怎樣促進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交際能力理論 英語教學 影響 培養(yǎng)
一、交際能力理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于1971年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該理論是在反駁喬姆斯基的理論基礎(chǔ)之上建立的。喬姆斯基在否定行為主義語言理論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語言能力”這一概念,他認為語言能力指的是特定的語言社團中說話人和聽話人的內(nèi)在語言知識(或稱內(nèi)化了的語法)與個人對語言的實際使用即“語言行為”無關(guān)。與喬姆斯基在語言研究上只重視語言能力的研究而將語言能力與語言行為相分離不同,海姆斯則認為除了說話者和聽話者要具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以外,說話人還必須能夠正確的將自身所具有的語言知識靈活正確的運用到實際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中。因此交際能力理論認為擁有了交際能力就是同時擁有語言知識和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而且還應包括心理,社會文化和使用概率等方面在內(nèi)的一種判斷能力。后來許多的語言學家諸如科納而、斯溫、威多森等也在不斷地研究交際能力理論,這對于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盡管海姆斯在其著述中沒有關(guān)注語言教學,但卻提供了描述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知識和能力的理論框架。后來的許多的語言學家諸如科納而、斯溫、威多森等也在不斷地研究交際能力理論,這對于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卡納爾和斯溫對有關(guān)交際能力的至少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能力:1.語言能力:是指對語言符號的掌握。學生必須掌握足夠的語言符號才能了解整個語言系統(tǒng),并且在不同情況下靈活運用語言知識。2.社會語言能力:是指辨別語言運用在一定情形下是否合適的能力。學生應該了解說話人的各項信息,如說話者的角色、身份、態(tài)度、目的、正式程度和社會習慣等。3.語篇能力:是指理解和聽懂各種文體的文章、演說的能力。這包括:科技報告、新聞廣播、非正式交談等。4.策略能力:是指言語(口語或書面語)和非言語(身姿語)交際能力。學生運用這種能力來彌補交際的不足或提高交際的效果。他們提出的這種可操作性的交際能力模式對于語言教學的影響重大。尤其是近幾年來以交際能力為基礎(chǔ)的英語教學不斷地受到了國內(nèi)的一些研究專家的重視,對于我國的英語教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語言交際能力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1.交際法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不斷地發(fā)展。自上世紀70年 代以來,交際教學法就開始逐漸取代聽說法,成為世界外語 教學方法的主流。特別是在我國,交際法教學早已寫入外語教學大綱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的教材到處可見, 交際能力教材都是按照材料真實、任務(wù)合適、風格多樣三種原則進行編寫的。如新視野英語教程、全新版大學英語教程不僅注重聽、說、讀、寫,而且在說的部分就加大了促進學生進行靈活交際的設(shè)計,如新視野教程中的吃飯、訂餐的一些常用語的真實性、任務(wù)的合適合理性以及設(shè)計風格的多樣性都是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
2.有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不足。我們都知道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夠?qū)⑦@門語言用于交際,這不僅包括口頭交流也包括書面交流。我們都知道語言知識是由語音知識、語法知識和詞匯知識組成的。大部分教師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只是注重教授學生這些知識和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沒有盡量設(shè)計一些有利于他們使用這些知識進行交際的教學,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的現(xiàn)象。此外教師在課堂上習慣了單向的、非交際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原本應當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變得死氣沉沉,制約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掌握好交際能力理論的知識有利于他們改變這種錯誤的教學方式,將交際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
3.西方文化知識的教授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有一個關(guān)鍵性的問題,就是人們能否沖破各自文化的藩籬約束去領(lǐng)略,認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隱蔽的特性。以往教師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總是忽略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交際能力理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教授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語言禁忌等知識。
三、英語教學中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雖然我們在教學中一直在強調(diào)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是我國大部分的英語教學仍然沿用的是以教師為中心 (teacher-centered) 的傳統(tǒng)模式。在課堂中學生往往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幾乎沒有什么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積極地調(diào)整課程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zhuǎn)換,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2.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的障礙。很多學生因為無法用英語或者害怕表達錯誤,而產(chǎn)生羞澀、自卑、緊張,造成不愿意運用英語在課堂內(nèi)外進行交流的現(xiàn)象。教師應該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心理障礙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交際策略,如遇到詞匯與表達障礙時,可以使用同義詞替換,或者使用身體語言等方式。
3.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多看英語電影和書籍,多聽英語新聞和歌曲,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外國的文化,學到外語知識。學生愿意自主學習對他們的知識的豐富的作用是巨大的。學生自身外語知識的豐富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知識進行交際的信息,促進學生不斷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陳昌義.Hymes交際能力理論的反思[J].外語學刊.2003(2).
[2]胡壯麟,劉潤清.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