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芳 閆石
【摘要】對現(xiàn)今的媒體和媒體從業(yè)者來說,挖掘新聞所謂的真相和追求博人眼球的效果似乎已重于社會責任的擔當。由此,“新聞理想”的失效也已成既定事實。本文從媒體的分類著手,探究不同類型媒體的傳播特點及其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因發(fā)聲角度不同,各個類型的媒體應結合其實際情況完善其缺陷,堅持平民視角,重視社會效益,真正擔當起媒體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媒體;社會責任;人文關懷
【作者單位】王有芳,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閆石,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一、媒體的分類及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何為媒體,何為媒體人?這首先要從什么是“傳媒”談起。傳媒,就是傳播各種信息的媒體。傳播媒體或稱“傳媒”“媒體”或“媒介”,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而媒體人,傳統(tǒng)意義上一般指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包括從事與新媒體、電視臺、報刊和電臺等有關職業(yè)的人。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媒體人內涵更為廣泛,不僅包括傳媒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還增加了一個特殊群體:自媒體以及其中自稱或被稱作“公知”的一類平民化傳播人。
從報道新聞的角度而言,媒體一般包括主流媒體、非主流媒體以及自媒體三大類。主流媒體至今尚無統(tǒng)一的定義,但在我國一般都是從其具有的政治性、權威性和影響力以及高級、嚴肅的特點來界定。它通常指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相當?shù)挠绊懥Γ⑵鹬鲗ё饔?,能夠代表或左右輿論的省級以上媒體。非主流媒體,同樣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它是相對于主流媒體而論的,一般是指地方包括省市區(qū)及以下的都市報或者某些專業(yè)性報紙。自媒體則是指“普通大眾經由數(shù)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自媒體實際上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傳播者,通常是以現(xiàn)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shù)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guī)范性及非規(guī)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而“公知”,則是其中的一類典型代表——他們是普通民眾的觀點代言人,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yè)素質,進言社會并參與公共事務,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shù)?,或者說是激進派的觀點代言人。尤其在網絡和微博中,當人們提到“公知”時已多含譏諷之意。
媒體的社會責任是媒體的骨骼,是支撐媒體挺立的脊梁,更是任何時候媒體不變的生存法則,主要包括新聞意識、職業(yè)道德和民生意識三個層面。所謂新聞意識,即新聞的職業(yè)敏感性。媒體人是傳播信息的載體和過渡地段,這種特性就要求媒體從業(yè)者要具有強烈的新聞職業(yè)敏感性。以汶川大地震為例,被譽為“最美新娘”的雅安電視臺主持人陳瑩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進行采訪報道,贏得了新聞的有利先機。就新聞敏感性和對本職工作負責任的態(tài)度上來講,她已足以贏得尊重。另一方面,社會責任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xiàn)在職業(yè)道德上,需要現(xiàn)有的職業(yè)道德體系來架構維系。以2015年初姚貝娜逝世事件來說,記者預先準備新聞稿并守候在其病房外尚是正常的新聞活動,但有都市報記者偽裝成醫(yī)護人員進入太平間拍攝則是典型的逾越道德、無視人情的行為。諸如此類的事件正突出了新聞職業(yè)道德的重要性。民生意識,即關注民生及社會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報道新聞的觸角要延伸至民生話題、關注普羅大眾的生活上來。以很多地、市級主流媒體來說,新聞的基本發(fā)行主要靠政府撥款,不用太多參與市場競爭,其投放的市場也多在黨政機關辦事大樓,所以內容也較少偏向于民生方面。這樣的新聞觸角自然不會太寬泛,也遑論讓老百姓從中受惠了。
二、媒體新聞報道的不同發(fā)聲角度以及所帶來的缺陷
不同的媒體代表了不同的利益訴求,而其報道新聞的視角自然不會完全一致。主流媒體報道新聞的視角可簡單地概括為“主旋律”。以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的傳播內容無一不嚴格走“主旋律”的道路。它們主導中國社會大輿論和輿情的走向,即我們所熟知的“新華體”“新華社通稿”和三十年不變的《新聞聯(lián)播》,并在我國有其濃厚的存在基礎。大部分主流媒體,尤其是作為“喉舌”的黨報黨刊,面對新聞多以統(tǒng)一的通稿體出現(xiàn),沒有新穎活潑的獨特見解,或者是更專業(yè)化的視角,它意識不到市場經濟下媒體自由和競爭形式的緊迫促使其該有的民眾利益訴求。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弊端,但總的來說,主流媒體及其報道新聞的觸角和方式還是在我國傳媒業(yè)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并呈現(xiàn)壓倒性優(yōu)勢。
相較主流媒體而言,非主流媒體主要是追求發(fā)行量、收視率和眼球效應,它依靠發(fā)行量和廣告投放來賺取收益。這樣可以更多地參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提高媒體自身宣傳規(guī)模、力度和運作能力。同時,這樣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媒體和媒體人的專業(yè)素質和行業(yè)準入門檻。但另一方面,因為經濟效益和傳媒行業(yè)白熱化的競爭,為爭取更多的受眾和廣告商,有的媒體會不顧新聞內容的可靠真實性而把重點過多地放在新奇、刺激和娛樂的角度上。這也導致了新聞的價值縮減,受眾對傳媒業(yè)質疑聲增多,進而影響了非主流媒體的規(guī)范化和長遠發(fā)展。
自媒體,是民眾自身的網絡社交和傳播信息平臺。它以迅速擴散和分享的方式來傳播信息或新聞。其優(yōu)點是讓受眾自己做主,以傳媒人的身份參與信息傳播,實現(xiàn)全民媒體的信息時代。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自媒體的極大繁榮也導致了未經嚴格把關的垃圾信息大量涌現(xiàn),影響受眾的身心健康和思維方式,誤導社會輿論,影響社會對某一事件的中立評判,最終結果是民意綁架了媒體。如藥家鑫案件,因為民意過于關注,受眾對藥家鑫這一類“富二代”“官二代”群體又較敏感,種種因素致使法院最終判藥家鑫死刑。這類媒介審判事件的出現(xiàn)不能不說是民眾的過分關心和一定程度上輿論對該案件審判的干擾所致。
三、不同媒體應如何克服角度缺陷,承擔社會責任
“媒體的責任就是在社會都笑的時候不讓人們笑得太張狂,在人們哭的時候不讓人們哭得更悲傷?!边@句話大體形象地概括出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應肩負的輿論引導職責。
主流媒體更應堅持兼聽則明和平民化視角。首先,只有經過冷靜理性地判斷分析之后,才能做出更好的輿論引導,而不是選擇遇事繞著走。其次,主流媒體要理性看待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問題。媒體表達的可能是社會各個群體多種價值取向的一部分,而健康的社會需要均衡各種利益表達,還需政府的調和統(tǒng)籌。也就是說,除了追求新聞的客觀、公正性,媒體及媒體人還要考慮到新聞的普遍性、完整性。具體而言,首先是要真實報道事實,擁有獨立的話語權,不扎堆,不跟風,擁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媒體才能在行業(yè)中走得更好、更遠。其次,要圍繞新聞主題,抓住一個有利國計民生的新聞點深挖擴線。要弘揚主流價值觀,比如平等、博愛、關懷弱者及互相幫助,這些人性里最基本的價值與道德觀念應該是媒體宣傳的重點。第三,不刊發(fā)缺乏真實性的廣告,不可為了經濟效益而影響媒體的長足發(fā)展。廣告收益是非主流媒體盈利的主要手段,但切不可為了一時的眼前利益而放棄媒體最基本的價值取向。理想情懷不一定人人有,但傳媒業(yè)基本的職業(yè)道德萬不可丟。
而對于自媒體與“公知”而言,則應致力于做到言論精準,敘述客觀。首先是要學會把握情感信息的平衡性。作為自媒體的公眾和個人一定不可為求發(fā)泄而發(fā)表過激言論,任何時候都要理性冷靜看待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問題。其次是言論要中肯,敘述要客觀,剔除與個人利益掛鉤的因素。有些所謂“公知”發(fā)表某種自以為是的觀點,以求引發(fā)社會轟動效應,卻不曾想到這會激起民眾“憤青”心理,反而對問題的解決無益,更容易激發(fā)某些社會矛盾。我國當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媒體通過和政府、社會各階層的對話,交流觀點,可以改變不好的社會現(xiàn)象。所以,正確看待,冷靜旁觀,敘述發(fā)表言論要客觀,絕不可為了圖一時痛快或者貪念而肆意評判某一現(xiàn)象,最終導致社會輿情大爆發(fā)或大混亂。
[1]張宏權,劉昊.新聞媒體社會責任初探[J].新聞知識,2012(9).
[2] 柳妮,國清鑒.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與自律[J].傳媒文化與管理,2007(4).
[3] 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xiàn)代傳播,2011(4).
[4] 祝華新.體制內立場——互聯(lián)網中“意見共同體”[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 解淑芳.淺議新聞媒體的責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