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一琴
【內(nèi)容提要】:教育是一種塑造心靈、塑造人格的活動。在日常的幼兒教育中,常常需要對幼兒在心理上進行暗示、疏導,使幼兒的生理、心理發(fā)育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這就要求幼教老師必須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本文擬介紹一些常見的心理效應以及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以期對我們平時的幼教工作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心理效應 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13.2
教育是一種塑造心靈、塑造人格的活動。在日常的幼兒教育中,常常需要對幼兒在心理上進行暗示、疏導,使幼兒的生理、心理發(fā)育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這就要求幼教老師必須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本文擬介紹一些常見的心理效應以及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以期對我們平時的幼教工作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皮革馬利翁效應
傳說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革馬利翁,這位王子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努力,他最終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對于自己的這個得意之作,他愛不釋手,整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他。天長日久,女神終于神奇般地復活了,并樂意做他的妻子。這個故事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教育的真諦是愛,只要在平時的幼教工作中對幼兒付出真愛,并持久的期待他們的成長,愛的種籽必會結出期望的果實。
二、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對日后的知覺的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當初次與某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對這個人或事的情感因素往往帶有一定的定勢的作用,它會影響到我們以后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這種效應無論好壞,都帶有片面性,它不利于我們對事物的全面地分析和了解。
這個心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能根據(jù)第一印象來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因為第一印象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既不能以貌取人,而應根據(jù)幼兒平時的表現(xiàn)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否則,如果只憑第一印象,就會被某些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得出不恰當?shù)慕Y論。
三、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有極高的天賦,有人認為,如果他畢業(yè)以后若從事晶體和生物化學的研究,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而他卻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另一條路,提出了一個個具有開拓性的課題,并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要求教師具有伯樂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奉獻精神,要能夠慧眼識才,不能用僵化凝固的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更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和喜好去塑造幼兒,扼殺孩子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意識。
四、羅森塔爾效應
有一位名叫羅森塔爾( RobertRosenthal )的人 , 在1966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 研究變態(tài)心理學的人 , 可能會因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 使研究結果被“污染”。
他設計了一些實驗 , 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安排的 : 他讓大學生用兩組大白鼠做實驗 , 主持實驗的人告訴大學生們說 , 這兩種大白鼠品種不一樣 , 一組是十分聰明的 , 另一組特別笨。而事實上這兩組大白鼠沒有什么差別 , 但由于大學生們都相信主持者的話 , 他們相信實驗結果肯定不一樣。學生們讓這兩組大白鼠學習走迷宮 , 看看哪一組學得更快。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 ,被認為 “聰明”的那一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組學得快。
這個心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幼兒教育中,幼兒的成長和將來成就的大小與老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假如我們高度關注幼兒,并給予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幼兒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反之,如果我們漠視幼兒,對其施加消極的心理暗示,則可能抹殺孩子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影響孩子的成長。
五、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 10 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 10 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 1 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 2 元錢。
這個心理效應告訴我們,過多、過強的刺激和作用如果持續(xù)的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人們心理上極度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反映的道理是:當孩子因犯了哪些方面的錯誤對其進行批評和教育時應適可而止,而不應一二再,再而三,沒完沒了地批評和絮叨。對同一個錯誤做反復進行批評,會使孩子從內(nèi)心的內(nèi)疚和不安轉(zhuǎn)化為對教育者的不耐煩,直到最后演變?yōu)榉锤泻陀憛?。被逼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和行為。 因為孩子受到批評以后,總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老師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學孩子所犯的錯誤“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而應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 孩子才不會因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
總之,人的情緒和心理活動是復雜多變的,因此,這就要求幼教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善于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做幼兒的知心朋友,巧妙的運用一些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