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建
摘要:
新課程下,要求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牢牢把握好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更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高中 生物 課堂 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高中階段學習時間緊,內容多,教師應注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的特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有效的教,學生要有效的學,已達到提高學生成績,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
一、利用“問題探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考的火花。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參與心理,從而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其內驅力,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活動。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每一節(jié)內容都有一個“問題探討”來引入新課,但是,并非每一個“問題探討”都設置得很理想,有些問題就流于形式和機械,甚至有點牽強。例如《DNA 的復制》這一節(jié)的問題探討中舉奧運會會徽印章的制作為例,它的問題是“想一想,如何才能將兩個印章做得一模一樣?做成后又怎樣驗證這兩個印章的相似程度?”它的目的是想要引起學生思考全保留和半保留復制的不同?可是,我發(fā)現(xiàn)這種問題情境對于引起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和參于程度都極為不夠。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問題探討”,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心理特點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激情引趣,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富有趣味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最佳心理狀態(tài),以愉悅的心情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解答。問題的有效創(chuàng)設,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有效策略。教師所提的問題不能太難,否則,學生難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場的現(xiàn)象。當然,問題也不能夠太簡單,只要求學生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就不能夠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問題的指向性越具體,學生思考就越明確,教學效果就越好。例如,在講授必修 2《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時,我是利用學生已有知識設置了具有一定難度梯度的問題串,把難點分散,逐個突破。當我講完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xiàn)象后,我設置了以下問題串:①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莖而沒有矮莖呢?(引出顯隱性性狀概念);②為什么子二代中矮莖性狀又出現(xiàn)了呢?(引出性狀分離概念);③ F2 中出現(xiàn) 3:1 的性狀分離比是偶然的嗎?(引出規(guī)律性遺傳現(xiàn)象及其實質)這些問題串能夠使學生更好理解孟德爾的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fā)散思維。其實,教師提問的關鍵在于思考性,并對全班學生要有吸引力,讓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開動腦筋,積極去思考問題、鉆研問題,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千萬不要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躍。
三、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有效性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有合適的優(yōu)化的教學方法。但是,每種教學方法既有優(yōu)點又有缺點,某種教學方法有效地解決了某些問題,但解決另一問題則無效。例如,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fā)現(xiàn)法,在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形成科學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優(yōu)勢,但難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獲得最多的知識,而且對于陳述性的知識,也沒有探究的必要。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fā)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克服其劣勢,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組合。例如,對于伴性遺傳的學習,可以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給出學生伴性遺傳的具體實例,讓學生結合遺傳規(guī)律的相關知識,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質;二是先給出性染色體及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學生分析這些基因是怎樣傳遞,基因的這種傳遞可能使后代的性狀遺傳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點和規(guī)律。第一種方法采用的是分析歸納的思路,第二種方法采用的是演繹推理的思路,兩種方法都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各有側重。因此,有效教學應該是各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有效組合,必須與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性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環(huán)境相適合。有效的教學方法還應該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有些課堂教學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如果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會是有效的。相反,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有其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教學卻是高效的。
四、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教師在進行有效性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已走進課堂,這些手段使得宏觀與微觀、靜態(tài)與動態(tài)、抽象與直觀能夠輕易地實現(xiàn)相互轉化,通過聲音、圖畫、視頻等多種刺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落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細胞分裂、蛋白質合成等微觀世界的生命活動,基因工程、克隆等生物技術,借助于多媒體的手段,可使這些生物學過程直觀明了。但是,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首先需要解決怎么用的問題。例如,對于一些平常的課,教師通常會運用 PPT 來制作課件,成本雖然比較低,但這種課件往往只能夠替代板書與掛圖,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發(fā)揮,當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設計不一致時,教師就必須強行將學生拉回到既定設計中來,否則教學就無法進行下去。鮮活的課堂教學也就因此變得機械刻板,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無從談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也就難以得到落實。教學手段的合理使用還要把握好使用的時機。例如,對于一些生理過程的教學,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出示動畫進行講解,對于學生的理解來說無疑是高效的,但學生同時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維的過程和機會。對于實驗性的內容,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將操作過程及結果進行清晰的展示,這對實驗的順利完成無疑是十分有幫助的,但學生卻失去了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嘗試,在觀察結果中進行真?zhèn)伪鎰e的機會。學生的實驗也就成了照方抓藥,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就成了一種形式。
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中生物教師責無旁貸。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牢牢把握好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落實好三個維度,不斷改革課堂教學,使全體學生都獲得一定的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