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媛 鄭麗
【課題項目】吉首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課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詩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2013JSUJGB45),湖南省教育科學民族地區(qū)教師教育研究基地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21-01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盵1]課標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強調(diào)“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也應該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與自由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也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真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快樂自由地學習詩歌。本文結(jié)合詩歌本身的特質(zhì)和小學生的想象力、情感、個性、審美特點以及目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初步擬定“以畫導詩→以詩入畫→詩畫結(jié)合”的小學詩歌課堂教學模式。
一、以畫導詩
“詩中有畫”是評論詩歌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詩人在創(chuàng)造鮮明生動的意象時都有意識地借鑒繪畫藝術中構(gòu)圖色彩、線條等技法運用于詩,在詩中展現(xiàn)一幅幅大自然的美麗圖畫,其中既有秀麗清新的自然風光,又有壯麗的江河湖海氣勢?!耙援媽г姟?,是讓學生走進詩境,體會詩情的第一步。
1.由課文插圖導入詩歌:在小學教材尤其在低年級教材中,詩歌往往配有色彩絢麗的插圖,這些五彩繽紛、生動多變、形象直觀的畫面能給予孩子們想象、創(chuàng)造的藍天。在教學時,可讓學生先欣賞觀察圖畫。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能體現(xiàn)圖畫性的詩歌有楊萬里的《小池》、杜甫的《絕句》、李白的《望天門山》,其它的還有《畫》、《小小竹排水中游》、《村居》、《小池》等。這種插圖景象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更易于快速融入詩境詩情。
2.利用課件畫面導入詩歌:在詩歌教學中,除了用書本上的插圖導入詩歌,老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音樂、動畫等手段導入詩歌的學習,讓學生融入到如詩如畫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從而提高詩歌的教學效率?,F(xiàn)代孩子如今很難親臨美麗的大自然,通過多媒體課件對雨后森林美景的展示,可以很直觀地觀賞到雨后色彩艷麗、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樣的安排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在身臨其境中投入對新詩的學習。
以上可見,利用課本中插圖、多媒體課件以及簡筆畫導入詩歌的學習,自然簡單,不會占用太多課堂時間,避免了越俎代庖的教學。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導入方式相對于由詩歌背景介紹等常識傳統(tǒng)的導入能從課堂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感受到學習詩歌的樂趣,為他們進一步學習詩歌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以詩入畫
“詩中有畫”是評論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詩人在創(chuàng)造鮮明生動的意象時,都有意識地借鑒繪畫藝術中構(gòu)圖色彩、線條等技法運用于詩,在詩中展現(xiàn)一幅幅大自然的美麗圖畫。在小學詩歌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奇特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借助想象的翅膀,想象詩歌所創(chuàng)設出來的畫面,從而領悟詩境,“以詩入畫”是學習詩歌的第二步。
1.指導學生講述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畫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有利因素,尤其是文學作品提供的材料,抓住作品中的想象點,設置訓練點,引導學生繪圖,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發(fā)揮創(chuàng)新的能力,進行再造想象。而在詩詞的教學中,應以詩詞作品的語言作為想象的一切入點。在《四季童話》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醒學生抓住詩歌中“春姑娘”、“小燕子”“小溪流”、“夏娃娃”、“青蛙”、“知了”、“秋姐姐”、“紅蘋果”、“黃香蕉”、“冬哥哥”、“小雪花”、“小孩子”等關鍵詞匯領略各個季節(jié)里不同色彩的風致。接著可以讓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領悟詩境。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文中所描繪的四季畫面。如此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詩歌中描寫的四季輪回的美麗景色中,從而達到能與詩人相共鳴的學習境界,詩歌課堂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指導學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動手創(chuàng)作圖畫
小學生處在由兒童到青少年的特殊過渡階段,有很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求知欲。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上營造興奮點,引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授《詠柳》這首詩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創(chuàng)造一幅滿生機活力的美麗的柳樹隨風吹拂的圖畫,領悟詩境。
在小學生獲得詩歌意境初步體驗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通過“以詩入畫”的環(huán)節(jié)讓小學生進一步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以感受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和魅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雖然看起來是學生在動嘴動手,但是老師的主導作用是不能缺少的。因為他們畢竟是小學生,身心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感知理解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有限,這就需要老師的有效指導。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注意用淺近的語言描述和簡單的畫面創(chuàng)造這樣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天賦和表現(xiàn)欲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他們自主融入到詩歌意境中去。但是畢竟小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有限,尤其是對于低年級來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老師利用合理的方法組織和主導課堂。
三、詩畫結(jié)合
“要鑒賞文藝,必須驅(qū)遣我們的想象”,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想象,詩歌的閱讀也要借助想象對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才能把握詩歌中的形象,領會蘊含其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小學詩歌的教學中,通過“以畫導詩,以詩入畫”步驟對詩歌的學習獲得初步的的感悟和領略之后,還需要“詩畫結(jié)合”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新的意境以獲得詩歌的韻外之致。
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能用最少的字句、最簡練的結(jié)構(gòu)、最精準的語言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其語言具備象征性、隱喻性、多義性和非確定性等特點的同時,又賦予其節(jié)奏、韻律的音樂美和語象造型的畫面美。在《暮江吟》的教學過程中,可用多媒體課件描繪出一幅由西下的夕陽、波光粼粼的江水、晶瑩露珠、新月所組成的暮江夕陽新月圖。并一邊播放一曲古典輕音樂,先讓學生睜開眼睛跟著音樂和畫面吟誦詩歌,再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歌畫面,把詩和畫相結(jié)合,從而感受詩境理解詩情。
詩歌中所描繪的一個或多個意象多為精心選擇又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而且所描寫的對象跳躍性大,畫面還具有動態(tài)美的特點。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還應引導學生把詩中那一幅幅生動畫面,在腦海中構(gòu)成一幅幅完整意象境界。在“詩畫結(jié)合”這一拓展延伸教學中,可以通過借助多媒體圖片、音樂、教師詩意化語言描述和教師深情示范朗讀等等多種手段去營造一種詩畫結(jié)合的意境,讓學生在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去不斷朗讀吟誦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意境,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對整首詩的內(nèi)容和感情基調(diào)有一個更加深切的感受。
詩歌作為一種特別的文學體裁,與其他文學體裁最明顯的區(qū)別就在于詩歌特有的意境。高明的詩人總是能透過簡短的文字傳遞無比豐富的內(nèi)涵,要知道這些信息,必須透過詩歌中的表象去把握詩歌的意境。因此在小學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感受和對詩歌情感的體驗。而“以畫導詩→以詩入畫→詩畫結(jié)合”小學詩歌教學模式遵照的就是詩歌意境創(chuàng)設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義內(nèi)涵,重點引導小學生通過眼前具體的“畫面”和想象的畫面等形象的手段去感受體悟詩歌。事實上,在小學詩歌教學中,唯有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帶領小學生在不自覺中走入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之中,方能啟發(fā)小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真正體味到詩人寄寓詩中的豐富情感,亦符合新課標倡導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課程理念。加之而小學生處在形象思維發(fā)達的年齡階段,詩歌教學尤要關注學生這一思維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運用形象思維記憶特點幫助學生理解詩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