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維
【摘 ? ?要】新課程改革不斷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重要性,高中語文教學在轉(zhuǎn)型過程中面臨著不小的阻礙,其中之一就是語文課堂的革新。在本文中,筆者將就其現(xiàn)狀做分析,找到了相應的激活高中課堂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現(xiàn)狀 ?激活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02
高中語文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即要考察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又要考察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要把提升語文素質(zhì)貫穿始終,要實現(xiàn)這些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中語文課堂現(xiàn)狀分析
目前,高中語文課堂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學生缺乏積極性,被動的接受知識、聽課記筆記,老師自顧自的講課,課堂上師生的交流機會是屈指可數(shù)的,課堂氛圍始終處于一種沉悶、枯燥的狀態(tài)。高中語文課堂為什么會發(fā)展到如此境地?其原因復雜多變,綜合考慮,課堂的主體、對象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素。
(一)課堂主體——教師
語文課堂的組織者一直都是教師,語文課堂沉悶,所以從教師這方面考慮,存在哪些問題呢?
首先,是我們一直以來所認識到的教師教學方法的缺陷:恪守傳統(tǒng),以講為主。教師把整個課堂都用于講知識,只注重到自己完整清晰的把知識傳授出去,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被動式教育。教師不關注學生的情況,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無法主動參與課堂或者不愿意參與課堂,課堂就成為了教師的獨角戲,課堂氣氛必然是單調(diào)乏味的。
其次,教師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思考于淺層,放眼于眼前。教師對教學活動的理解及態(tài)度影響著教學活動,把教學僅僅理解為知識的傳遞而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必然導致我們所說的缺乏交流的單調(diào)課程。和其他活動一樣,教學活動的進行同樣需要一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短期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長期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只注意到短期目標,而忽略了長期發(fā)展,因此課堂教學就會以短期提升學習成績?yōu)槟繕?,導致教學形式的單一。
(二)課堂的對象——學生
首先,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要讓學生接受,就不能失去對學生本身的關注和研究,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身心都會趨于一種平穩(wěn)的狀態(tài),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會減小;另外,在多年教育體制的塑造下和高考應試壓力下,學生的思維逐漸趨于固定化,在老師的指導下循規(guī)蹈矩的學習,注重一個學習過程,去達到一個學習成績,從而失去對其深意的探究,因此導致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足。
其次,作為一門基礎文化課程,高中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導致了教學中的課堂“困境”。語文知識相對于數(shù)學這樣的理科學科來說更加抽象,語文考試更多的是對語文知識積累和語文素養(yǎng)的考察,所以同學們的語文成績極差很小,“花更多的心思學習不一定會收獲特別高的成績,不聽課也不一定能考的多差”,抱著這樣一種心態(tài),學生自然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在課堂上也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
應該說,無論這門學科怎么樣,學習態(tài)度是不變的,但是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教育,讓教育逐漸偏離了其本質(zhì),助長了學生和老師的功利思想,以考試成績來決定學習方法,甚至是決定要不要認真學習,所以在學習中也出現(xiàn)這樣的“傾斜”。
二、如何激活語文課堂
高中語文教育要達到提高學習成績和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的目標,必須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對課堂現(xiàn)狀的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幾種可行方法。
(一)綜合利用教學方法
從教師的角度考慮,我們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講授方式,就要根據(jù)課堂需要融入不同的教學方法,綜合發(fā)揮不同方法的作用,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1.通過朗讀,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朗讀課文的方式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方式,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朗讀課文已經(jīng)不再強調(diào),但是這種方式對于語文課堂的作用是極大的。雖然我們一直強調(diào)預習課文,但是并不是每位同學都有較強的自主性,如果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并不了解,那么很難積極的參與到課程中來。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會對所學內(nèi)容有大致了解,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參與,并不能像數(shù)學課堂一樣讓學生來做題,因此朗讀就成了一個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枯燥的聽講過程中得到緩解和休整。
2.合作學習,激發(fā)活力。合作學習方法,即小組學習形式,通常以4—8人為單位,設立學習目標,相互監(jiān)督,相互學習,由老師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考察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式在理科學科中較為常見,主要是為了探究性學習而創(chuàng)立。把這種學習方法引入語文課堂學習,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相互學習探討,在交流中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同時相互監(jiān)督,避免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
例如在學習文言文時,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探究,然后請各小組講課。我們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讓同學們熟悉了文言文學習的過程,如果僅僅是由老師來重復這個過程,就造成了教學時間的浪費。通過小組講課,讓同學們來實踐這個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掌握。
(二)把握學生生理、心理規(guī)律,端正學生的學習觀
首先,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處于一種特殊時期,那么在課堂上如何把握其潛在規(guī)律呢?筆者認為,重點在于教師的鼓勵和交流。高中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自主思想,我們在運用某種方法教學時,學生是否接受,他們會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必要的交流會把這些信息反饋給我們,以此來對教學做出調(diào)整。在高中緊張的學習中,學生的神經(jīng)緊繃,心理較敏感脆弱,所以教師的鼓勵比訓斥更能讓課堂上疲憊的學生認真聽講。
其次,語文學科的特性是固有的,我們無法對它進行任何更改,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方面入手,即學生思想的角度。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觀念和態(tài)度對課堂學習表現(xiàn)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為了更好進行教學,我們對學生的學習觀要做好正確的引導。
應試教育在短期內(nèi)無法得到根本的改變,而在這種教育下學生的思想是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修正的。學習功利思想不可取,教師要教育學生把眼光放的長遠,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它當作衡量學習效果的標準。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個人涵養(yǎng)和素質(zhì)的過程,需要經(jīng)過不斷、長期的積淀,其效應是終身的,而學習成績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教學研究的第一領域,如何才能讓課堂“活”起來,是一直困擾著教師的問題,也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我們始終要以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參考,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找到其規(guī)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