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輝
【摘 ? ?要】歷史學作為記錄人類過往的科學,對我們研究前人的經(jīng)驗和探索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高中的歷史學習中,學生們能接觸到的更多的是史實,然而值得他們?nèi)チ私獾膮s是歷史背后的東西。作為教師,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學生們正確的解讀歷史。
【關鍵詞】高中歷史 ?表面 ?背后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039
人類一輩子就幾十年的時間,看起來并不怎么充裕,既無法經(jīng)歷太多的事,也不能走過太多的路,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歷史,多多的了解前輩們走過的路,用別人的眼睛看我們沒有機會看到的風景,用別人的經(jīng)驗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千百年來的積累,都是可以用來豐富我們自身的頭腦的,這正是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
但是有多少人能夠正確的解讀歷史,深刻的洞察歷史呢?在初中的時候,學生們也學歷史,很多學生的學習不過是把教材上的知識點條分縷析的背下來,覺得足以應付考試也就足夠了,很少有人想要在喜歡玩鬧的年紀像一個老學究一樣抱著書本深入發(fā)掘。當然了,這樣的學習方法是被動的,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并沒有什么真正的用處。如果不能夠正確的解讀歷史,知道歷史究竟是要學什么,那么即便一個人閱遍典籍,也不過是在單純的背書。在我看來,在高中階段對學生的歷史教育不僅僅要學生記錄課本,還要他們對課本有所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這樣才會學有所得。
一、歷史學習的誤區(qū)——重視“表面”,忽視“背后”
作為高中老師,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歷史基礎并不差,他們對史料極其熟悉,不管說到哪個問題都能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貌似對歷史研究頗深看上去非常厲害。但是仔細一想我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內(nèi)容是飽滿的,想法卻是空泛的。好像一切東西都是為了語言上的華美和條理,并沒有他們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看上去很是高大上,但實際上特別假大空。學生們所有的觀點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書上怎么評價一次事件或者一個人物,學生就只會照本宣科死板硬套,這樣的做法其實非常不好。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歷史課上學習的是前輩們的經(jīng)驗教訓,而學習的結果就會作為以后他們處理事情的參考和標準,但是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事情千變?nèi)f化,在不同時間不同環(huán)境,細微的差別都會導致事情的狀況和以前天差地別。也就是說以前的經(jīng)驗并不能生硬的用來應對相似的局面。那么這樣來看學習歷史好像就變成了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
然而歷史作為生活教科書一樣的地位從來沒有沒什么撼動過。誠然不同的狀況下我們要有不同的應對,所以我們學習歷史不僅要知道“表面”的情況,更要明白“背后”的意味深長。歷史學能夠教給我們的就是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和洞若觀火的了然。歷史的精髓在于對于其背后含義的理解和把握,作為老師,就是要把這種技能教給學生們,而不是只要他們學會怎么去背書。
二、對歷史的正確看待,“表面”結合“背后”
學生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老愛犯這樣的毛病——對教科書奉若神明。當然,就史實而言,教科書經(jīng)過多次的訂正,基本來說是沒有什么大問題的。但是要知道教科書很多內(nèi)容都是節(jié)選的,對于事件和人物的評價也是無法完全顧及的,這樣就造成很多學生在盲從教科書的時候?qū)v史的把握有所偏頗。比如隋煬帝,眾人都知道他性情暴虐,殘忍好殺,皇帝的位置也來得很不正當。這樣學生們對這個人的印象就很差了,還在不大懂事的年紀里,沒有什么辯證唯物主義的常識,所有人和事在學生們的眼睛里就只有好與壞的差別了。
然而事情從來都會有兩面性的,就算這位看起來十分失敗的皇帝也是一樣。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這個人還是很能干的。這位皇帝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將南北之地以水路聯(lián)通起來,大大方便了南北兩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以當時的人力物力,要做這樣的決定相當勞民傷財,如果沒有足夠的預見性和判斷力,很難下這樣的決定。
從這一點來看,此人相當?shù)倪h見卓識。而且在他在位的時候,還親自出巡,他是古代往西邊走得最遠的皇帝,自他西巡之后,青海及其周邊地區(qū)才正式開始納入中央政治權利的管轄。那次他去到張掖,舉辦了著名的博覽會,遠道而來各國的商人在該次博覽會上和當?shù)剡M行了大規(guī)模的貿(mào)易和交流,極大地促進了當?shù)匚幕?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后來朝廷頻繁的度外交往開了先河。由此可見,隋煬帝本人雖然不怎么受人待見,但從他的功績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贊賞的人。
因此,歷史教師要教會學生不要局限于課本的知識,要明白學習歷史就是全面的了解一件事或一個人,并做到客觀地看待和評價。
三、重視歷史的背后
只是能夠了解歷史還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背后的東西才是更值得學習和品位的。要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背后,必然向他們展現(xiàn)表面之下所蘊藏著的波濤暗涌?;蛟S他們不容易明白,但是一開始要了解并不容易,老師可以對此作出示范。
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經(jīng)濟空前發(fā)展,在那個時候,資本主義世界基本形成,無產(chǎn)階級形成聯(lián)合來反對資產(chǎn)階級。這個時候?qū)W生們從書本上看到的是壓迫和虐待,是窮困潦倒和疫病橫行。那么資本主義是不是錯了呢?當然不是,體制不會犯錯,但它會是社會矛盾的根源。都知道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非常快,因此會直接推動貿(mào)易和生產(chǎn)以及創(chuàng)造力,物質(zhì)財富的豐富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不是一件壞事。但是當時社會的生產(chǎn)力太落后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在工廠中維持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由于人是有限的,自然會生出反壓迫的精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資本主義必然會引發(fā)危機。
這個狀況老師不僅要告訴學生當時的混亂和工人運動的高潮,更要讓學生明白不是制度錯了,只是時間不合適,因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后續(xù)的嚴重問題。也就是說并不是造成了危機的東西就是不好的,學生要理智的看到這背后的危機與發(fā)展,明白事情的根本原因所在,并且從中借鑒吸取教訓。
高中歷史無疑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科,但是需要學生的活學活用。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全面了解和客觀看待都是必備的歷史素養(yǎng),深入的體會和揣摩才是歷史學習的進步的意義。在對前輩們腳步的探索中,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不管是芳名遠播還是臭名昭著,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地方,歷史的背后不分好壞,無論是英雄還是梟雄,都是值得大家深入剖析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