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姜幸民
摘 要:南通沈繡又稱作南通仿真繡,它是蘇繡的一個分支,因為得名于清末民初的刺繡家沈壽,而稱為“沈繡”。蘇繡是我國四大名秀之一,而沈繡作為蘇繡中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工藝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從整體上看,南通沈繡繼承了蘇繡的風格,展現(xiàn)了平、齊、光以及亮的特點,沈繡獨具特色的工藝特點以及風格使得其在2008年時,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分析了南通沈繡的發(fā)展淵源,并對南通沈繡的工藝特點以及沈繡的針法風格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南通沈繡;工藝特點;風格
中國的刺繡歷史十分悠久,深受世界人民的廣泛喜愛,尤其是蘇繡、湘繡、粵繡以及蜀繡,四大名秀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其中,四大名秀中,當屬蘇繡最受歡迎,蘇繡的圖案工整雋秀,線條淡雅適宜,針法靈活多變,色彩清新高雅,蘇繡獨特的工藝特點使得其具有了“東方明珠”的美譽。而沈繡作為蘇繡的分支,它在吸收蘇繡工藝特點的基礎上,也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堪稱明珠中的奇葩創(chuàng)作。
1 南通沈繡的發(fā)展淵源
南通沈繡因刺繡大師沈壽而得名,沈壽是南通沈繡的創(chuàng)始人。沈壽為江蘇人,從小就極其喜愛讀書識字,她從家藏的文物字畫中得到了許多創(chuàng)作的靈感,7歲時便會弄針,8歲就學會了刺繡,從小的練習為她獨特的刺繡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沈壽的刺繡作品,在揚州、蘇州一帶十分著名。1903年慈禧太后過70大壽時,各地的文武大臣為慈禧太后供奉金銀財寶,而沈壽刺了一副《八仙上壽圖》,其圖案惟妙惟肖,令慈禧太后眼前一亮,從此沈壽便十分出名。
沈繡真正自成一派是在民末時期,那時沈壽任南通女工傳習所的所長,她將她自身獨特的刺繡工藝傳給當時傳習所的女工,使得沈繡不斷的發(fā)揚、壯大。沈壽在傳授刺繡工藝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培養(yǎng)女工的技能以及相關領域文化知識的學習,使得傳習所的女工不僅具有精湛的刺繡藝術,還具有基本文化素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在沈壽的帶領下,南通沈繡漸漸地由“民間實用”上升到“藝術創(chuàng)作”層面,沈繡精湛的技巧與靈性深受世界人們的廣泛喜愛。
2 南通沈繡的工藝特點
2.1 審勢
對于南通沈繡而言,審勢就是所謂的審稿,審稿是南通沈繡創(chuàng)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一定程度上講,繡稿是一幅刺繡的主題與靈魂。從沈繡所選用的繡稿分析看來,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繡稿的選用大都選自名家的作品,寓意豐富,所選的題材獨特。沈繡的繡稿材料一般情況下多為高檔的真絲綢面料,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工藝師往往會在面料上用較細的筆描繪作品的大致線條與輪廓,之后,再按照所布局畫面的內容進行遠近,濃淡的處理,最后再選用針法以及色線,從而達到整個畫面協(xié)調一致的效果。
2.2 用色
所謂的用色也就是用線的選擇,十分注重配色與求光。說到南通沈繡的顏色,我們可知其顏色的選擇有千種之多,而且所用的繡線也都是經過染練而成,繡線的材質多為天然蠶絲。沈繡之所以十分受大眾的喜愛,還源于沈壽作品中,色階表的制作,色階表在刺繡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且此種制作工藝一直沿用至此。經過長期的練習,沈壽發(fā)覺僅僅使用一種色線是很難達到仿真效果的,于是她不斷地鉆研,創(chuàng)作出使用幾種針線并于一針的方法來調繡,以使整幅刺繡體現(xiàn)出立體感與明亮度。事實上,經過創(chuàng)新的刺繡新品,得確在線條上、針法上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偠灾蒙且环汤C作品成功的關鍵之舉。
2.3 慎性
所謂的慎性是相對工藝師而言的,要求刺繡工藝師在創(chuàng)作時具備細致以及耐心的性格。一位心態(tài)毛躁、脾氣差的刺繡師是很難刺出精湛的作品的,南通沈繡之所以優(yōu)秀出名,就在于其要求工藝師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及溫和的性情,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較高水準的繡品。通常情況看來,一副小繡品的完成時間大概是三個月或是五個月,中幅的作品大概需要一年,而大幅的繡品往往需要兩年或是三年的時間,且大幅作品通常會是幾個人合作完成。刺繡要求工藝家具備慎性就是要求工藝者從刺繡的第一針開始,就要本著嚴謹認真的心態(tài)去完成創(chuàng)作,從始至終不能馬虎。刺繡在做工過程中還應注重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像工藝者在刺繡過程中不能說話,以免分心或是唾液濺到絲綢上。
3 南通沈繡的分類
從整體上看來,南通沈繡比較杰出的有彩錦繡與書法繡。先看彩錦繡,它是我國民間最為實用的刺繡方法,這種刺繡大膽的應用了獨特的刺繡針法,將名家藝術品應用于刺繡創(chuàng)作中,取得了極好的創(chuàng)作效果。相關的研究學者指出,彩錦繡在繡制的過程中往往會將“點彩”與“納錦”兩種針法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仿真的效果。彩錦繡的底料為絹紗,絹紗帶有網格,工藝者可以根據(jù)網格用針,再加之不同色彩的色線,組成極具變化的刺繡精品。除彩錦繡外,書法繡也是十分受歡迎的,我國向來是書法藝術久遠的國家,將書法藝術融入刺繡作品中,更能夠彰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4 南通沈繡的針法風格
南通沈繡之所以受世界人民的廣泛喜愛,就源于其獨特的用針方法,南通沈繡的最大特色就是“三分畫,七分繡”,在用針工藝上十分講究,包括針的長短有長針與短針之分,針的粗細上有十幾種型號。刺繡作品必然會涉及人物的作品,在刺人物的五官時,往往會使用小號針來進行繡制,如若是一些大的實物,則會用粗一些的針來繡制。南通沈繡又稱作仿真繡的原因在于沈壽能夠根據(jù)物象的明暗關系旋轉刺繡,改變了之前傳統(tǒng)意義上平鋪直套的針法,進而使得整幅作品變得惟妙惟肖,賦予生機與活力。
講到南通沈繡的針法,我們能夠知道,南通沈繡的針法包括散錯針與旋針,其中散錯針是沈壽獨創(chuàng)的刺繡針法,此種針法看似錯亂實質上并不亂,借用多樣的針法變化,達到陰陽相協(xié),形體逼真的效果。旋針也是沈壽獨創(chuàng)的一種針法,傳統(tǒng)的刺繡在繡制過程中往往都是直著拉下去,接著平著往上繡,而旋針法一改這種平鋪的刺繡針法,而是采用順著形體回旋繡制,達到針法勻稱不露針腳的效應。
5 結語
刺繡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屬于人民自己創(chuàng)作的手工藝,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南通沈繡是蘇繡中的分支,它在吸收借鑒蘇繡優(yōu)秀繡制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其特有的針法,成為刺繡中的精品。
參考文獻:
[1] 張建.淺談南通仿真繡的針法特色[J].藝術科技,2014.
[2] 王欣.當代蘇繡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13.
[3] 梁惠娥,吳敬,徐亞平.芻議南通沈繡的工藝特點與風格[J].絲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