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東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了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眹H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育的一個特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情感方面的品質”。這樣的情感形成和培養(yǎng),對于中學生來說相當重要,性格情感培養(yǎng)是要從小形成,從小做起的,在成人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他們需要以豐富的個人情感來對待生活和事業(yè),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真誠,真摯的品質,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要有樂觀的,積極的,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加強素質教育,就要從基礎教育做起,這是現階段的學校學習中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要需要,中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在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情感 學生思維
一、開門見山,情緒感染
圖文影像資料可以形成最直觀的,最直接的感染效果,所以,在語文課前期,教師就可以針對所講授內容準備一些和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片,影像資料,或者是一些標本,模型,幻燈,通過這些直接的多媒體資料,直接將學生情感帶入到課堂當中。例如,在學到朱自清的《春》一文的時候,課前先可以放一段春天的影像資料,可以有花兒慢慢綻開的慢鏡頭,可以有草地小溪水,有清澈的天空,有明亮的陽光,這樣,坐在教室里,孩子們也可以感覺到,好像春天就來到了他們身邊,他們會閉上眼睛去回憶,在自己記憶深處的春天,和家人一起去踏青,春游的情景,這個時候,如果再放上一曲《春天在哪里》的背景音樂,讓美妙的音樂聲帶孩子們進入春天的世界里,這個時候,課程的導入就非常成功,經過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們再去感受和理解課文內容,就會非常簡單容易。
二、利用懸念,激發(fā)學生情感
在接觸所講授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復述一下課文情節(jié),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在關鍵處停下來,讓學生去猜想,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不同人物的心理反映等,通過這樣講故事的形式,通過故意設置的懸念,讓學生的腦子運動起來,自主自覺的走進課堂。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帶入到課堂中來。在講授到《變色龍》以及《孔乙己》等課文時,就可以設置這樣懸念,通過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巧設疑問,啟發(fā)學生思維
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課程內容,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在解答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節(jié)奏就會跟著教師的講授節(jié)奏,課堂就會活起來。增強了課堂的活躍氣氛,也增加了教師授課的吸引度。例如,在講到《驛路梨花》一文的時候,就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關于標題中有一語雙關的表達,如何理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一下文中的兩次誤會,三設懸念,四寫梨花,這幾部分在哪里,通過學生激烈的發(fā)言討論,對課程的熟悉程度就有一個相當大的提高。
四、通過故事吸引,通過故事情節(jié)感染
中學生階段,孩子們對世界對知識的渴求欲望比較高,喜歡聽故事,喜歡提問題,會經常性的問自己個為什么。所以,一些課程的講授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就白話成故事的形式,先講出來,當然,故事不能隨便編,要做到緊緊的貼合課文內容,在講授的過程中,不仿先講一段故事,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把學生們的思維集中起來,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出來,故事結束后,他們都會提很多的問題,主人公后來怎么樣了?情節(jié)發(fā)情是不是這樣的,諸如些類,說明孩子們的注意力,思維全部帶動到課堂中來了,這個時候再開始講授課程,對于孩子們來說就非常容易接受。在授課前,花一小段時間,安排一段小故事,通過教師的講授,孩子們的思維跟進,慢慢的讓孩子對課堂對教師有了親近感,也可以有效的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讓講授與學習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例如:在學習到《阿長與<山海經>》一文的時候,可以先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當中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給學生講一講長媽媽講到的美女蛇的故事,也可以講一講阿長的故事,這樣,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的感染下,就會對所要講授的課程有一個很強的好奇心,思維情緒也會很自然的帶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五、設計環(huán)節(jié),步步引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入畫-入情-入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置,一步一步的把學生引入。入畫就是通過畫面導入,讓學生進入到畫面情境中去,入情就是把學生的個人情感引入到作品所要表達的中心情感中去,入理就是通過課程的講授,讓學生明白作品中所包含的道理。例如,在講授到《白楊禮贊》一文的時候,就可以用到這樣的教學方法。
六、突出重點,綱興目張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去突出課文重點,在關鍵點進行引導與點撥,通過關鍵點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感悟到作品當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在講到《賣炭翁》一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中的一個字“愿”字,來剖析賣炭翁的心理活動,抓住這條情感主線,迫于生計,要承受自己身體所要承受的寒冷,愿意天氣變冷,讓自己的炭賣個好的價錢。
七、幫意留白,意味深長
古人在做花的時候,經常會用到一種手法,就是故意留下空白,在畫山寺的時候,只畫一個挑水的小和尚,通過這樣的手法來達到讓欣賞作品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來構建自己的想象空間。在語文課的講授過程中,也可以借鑒這一手法,故意留下思維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構建。例如,在課程《我的老師》《最后一課》中,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先不分析課文的主題思想,讓學生自己去體味,讓他們自己重讀課文,然后,通過課后的練習,預習提示以及相關的資料,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到作品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樣的主動學習方法,往往能收到相當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各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生才會很容易的走進課堂,走進書本,走進作品所描寫,抒發(fā)的情感中去,通過多層次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思維自己動起來,讓學生的情感活起來,教學就收到了應該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