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呂千平 宮昀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社會心態(tài)。諸多的文化因素勢必導致不同的語言形式。因此,語言和文化不可分,不同文化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進行翻譯,就必須了解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并對比兩文化的差異,消除文化障礙,實現(xiàn)語際轉(zhuǎn)換。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 語義
一、文化差異對詞匯語義的影響
詞匯是人類語言和生活經(jīng)驗的緊密銜接點,人們想把客觀世界同主觀抽象思維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必須選擇適當?shù)脑~匯。英語詞匯語義眾多,且擁有許多特定的文化信息,有些表達特定國情的詞語在漢文化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有的是表面或部分意義的對應,而深層語義發(fā)生變化。如:“tree”和“樹”基本對應,但前者所指范圍比后者大得多:不僅表示木材,木造器具,家譜,還有行刑的臺或架之意,而這是漢語文化中沒有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翻譯時,不能單獨孤立的進行詞語的譯碼轉(zhuǎn)換,而應警惕文化內(nèi)涵。
另外,由于生活環(huán)境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也各持所見,這正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致。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制約著詞義的引伸。如在西方,人們強調(diào)個體,崇尚獨立,為此,便有養(yǎng)寵物之習。狗因忠實于主人的特性自然成為西方人寄托感情的對象,狗可享受較高的待遇,在西方國家,狗醫(yī),狗食商店,有人甚至將狗作為崇拜的象征,為其命名為“林肯”,“卡特”等。因此,英文中的狗常帶有褒義,如:lucky dog (幸運兒),old dog (經(jīng)驗豐富的人)。而在中國,人們強調(diào)集體的作用,彼此友愛。狗同樣也因其聽從主人吩咐并忠實于主人的特性,在漢語中狗常常帶有貶義,如:走狗,狗腿子,狗急跳墻,喪家犬等。
因此,人們重視翻譯中的文化問題源于對背景知識的作用的正確認識。背景知識對正確理解原文,正確譯文極為重要。譯者要從歷史的角度,從文化交際發(fā)展的角度對文化因素進行動態(tài)的傳譯。分析文化信息量度在文化因素傳譯中的作用,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將文化內(nèi)涵傳達給譯文讀者,這是遵循文化因素傳譯的基本原則。
二、文化差異對句法的影響
如果說文化對詞義的影響主要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及習俗的不同而引起的,那么文化對句法的影響主要是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西方人重思維的個體性,其思維方式是分散型,重理型,不強調(diào)主體意識和對立平衡;而漢族人重思維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是綜合型,重直覺,強調(diào)意識流。這深層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上,則是句法的不同。
第一,語法范疇方面,英語語法意義的表達依靠形態(tài)變化,而漢語依靠詞匯手段。概括講,英文名詞有性,數(shù),格的有定性,代詞有性,數(shù),格及人稱的不同,動詞有時,體,語態(tài),語氣的變化,還有形容詞,副詞等級的差異,這造成了英漢表達方式上的許多不同。
第二,句子組合方式上,英語強調(diào)SV基本結(jié)構(gòu),且SV必須一致;漢語則沒有一致的標定,在英語的基本句中,句首有重心,句尾開放,后置修飾功能很強;英語句子組合依靠關(guān)系詞,代詞,結(jié)構(gòu)方式嚴格而明顯,一般先主后從,漢語依靠詞義結(jié)構(gòu)連接句子,先偏后正。
中西表達習慣上的差異可從傳統(tǒng)文化上找到根源:西方諸國是在征戰(zhàn),奮斗中生存,這就造成西方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激進。形式和環(huán)境不容西方人深思熟慮的考慮后果,而是必須當機立斷做出抉擇。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的西方人不可能是猶豫不決,而只能是決斷,迅速,雷厲風行。這種民族文化心理造成了以感情奔放和大膽袒露為特征的剛直民族風格,語言表達習慣開門見山。而中國文化從《論語》開始即講“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事事求穩(wěn)重,以示大國之威嚴,將中庸之道以為至德,形成中國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的以忍耐求大同的大民族心理特征。語言表達講究含蓄,委婉,不直陳其事,而是先鋪陳或試探一番,再說主要的,形成先偏后正的句式。這種差異也可以從不同否定方式上略見一斑。
英語否定詞開門見山,否定主句而不顧及其邏輯性,而漢語否定邏輯性強。
綜上所述,翻譯教學不僅要進行語言結(jié)構(gòu)對比,還應當及時把握那些滲透在語言中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對比分析,增強文化的敏感性,重視文化在翻譯中的作用并在以后翻譯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所學知識。
三、結(jié)語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在翻譯實踐中語義空缺的出現(xiàn)是在所難免的,關(guān)鍵是譯者如何去對待這些空缺。理解和表達是翻譯過程的兩個階段,不論在哪一階段上出現(xiàn)的失誤都會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效果。語義空缺會直接影響到譯文的表達。雖懂其義卻無恰當?shù)脑~來表達是對一個譯者嚴肅的考驗。譯者應該深入了解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對兩種語言中語義的空缺有一定的了解,在翻譯過程中對這些空缺需要尤其注意,必要時借助一些輔助手法減少譯文和原文在意義表達上的差距,盡量把損失減少到最低。
參考文獻:
[1]沈之興.西方文化史[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2]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公司,199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4]溫建平.翻譯與寫作能力培訓[M].航空工業(yè)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王萌(1981-),女,英語語言文學與文化碩士,現(xiàn)為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